(2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 广东广州 510060)
【摘要】目的:探讨321健康教育模式对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为建立肿瘤患者内镜手术前后健康教育路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内镜科行ERCP术的肿瘤患者76例,按照住院号分为住院号为奇数的实验组与偶数的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常规术前宣教,实验组患者由入院开始接受321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宣教,应用中文版25条目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在ERCP术前30min进行疾病不确定感调查。结果:实验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71.16±7.13分,其中不明确感42.94±4.19分、复杂感22.85±3.01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不确定感(75.31±6.15)、不明确感(46.61±4.04)、复杂感(25.45±2.39)(P<0.01)。结论:应用321健康教育模式能够有效降低肿瘤患者ERCP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减少患者术前心理应激,提高患者书中配合程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疾病不确定感;321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4-0322-02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是在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插管注入造影剂,从而逆行显示仪胆管的造影技术,是目前公认的诊断胰胆管疾病的金标准。在ERCP的基础上可以进行括约肌切开术、鼻胆管引流术、取石术、胰胆管肿瘤支架引流术等治疗[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镜科开展资料收集,根据患者住院号的奇偶数将纳入的76例拟行ERCP术的肿瘤患者,分为实验组(住院号为偶数)、对照组(住院号为奇数)各38例。
1.2 测量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行设计,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以及疾病与治疗资料。
1.2.2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MUIS) 用于测量成年住院患者感觉到的疾病不确定感,是一个自评量表。由Mishel于1981年发展。我国台湾Sheu S博士等翻译成中文并加以修订,共包括25个条目,2个子量表(维度)。总分最高125分,最低25分,分数越高,疾病不确定感程度越严重。25~58.3分为低水平,58.4~91.7分为中水平,91.8~125为高水平。在国内恶性肿瘤患者人群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张雪[2]在对乳腺癌患者的研究中测得其Cronbach α系数为0.92。罗晶[3]在对妇科肿瘤患者的研究中,也证实在妇科肿瘤患者中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0.898。在本研究中,对10例患者进行预实验,检验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Mishel Uncertainty in Illness Scale, MUIS)的内部一致性。量表总Cronbach α系数0.924,不明确感、复杂感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907、0.896。经5位专家评定,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
1.3 研究方法。
1.3.1常规术前宣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宣教方法:于入院当日进行环境介绍、患者评估;于术前1日向病人通知ERCP时间,面对面讲解ERCP的手术方式、治疗目的、常见并发症、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等。
1.3.2 321健康教育模式 实验组采用321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宣教:一本疾病健康教育交流手册、两次多媒体视频信息支持、三次面对面情感沟通。具体操作方法为:步骤一,在患者入院当天,面对面对患者进行入院时健康状态及心理状态评估,进行环境介绍,向患者发放研究者自行编写的《ERCP术前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胆胰系统常见疾病及其相关知识,ERCP的手术方式介绍、ECRP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康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患者在疾病各阶段的饮食及运动注意事项、患者在疾病各阶段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及有效应对方法,并在手册后附上护患沟通栏。研究者发放手册后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阅读手册内容,鼓励患者在产生知识、心理相关需求时及时与护士沟通,对于患者不适于当面沟通的问题用书面的形式记录在手册上与护士进行书面沟通;步骤二,在患者入院的第2天,安排1次多媒体课程,利用播放录像的方法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症状护理、用药护理等,着重讲解患者在疾病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疾病症状及相关护理重点,如黄疸可能导致患者皮肤瘙痒,患者应勿搔抓等;步骤三,在患者入院第3天,邀请组织曾接受过ERCP治疗的,已经顺利度过术后康复阶段的患者回院,面对面介绍术后康复经验,由护士主导病友见面会,具体解答患者现存的有关问题;步骤四,在患者术前1晚采用面对面讲解结合视频信息支持两种方法进行宣教,其中,第2次的多媒体课程主要讲解ERCP手术相关知识,如患者的术前禁准备要点,如禁食、禁水、戒烟等,手术方式,术中配合要点,如体位、内镜进入喉咙时可能导致呕吐反射,应深呼吸以应对等,术后注意事项如术后禁食、卧床休息、出血与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的自我观察等。具体健康教育路径的内容及形式见表1。
表1 321健康模式教育方法内容及形式(n=76)
1.3.3资料收集方法 遵循自愿原则,由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于ERCP术前30min进行资料收集。患者自行于床边匿名填写调查问卷,并统一指导语,调查员对问卷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解释,统一回收。调查实施过程顺利。
1.3.4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分析,样本的一般资料、问卷得分分别用频数、百分数、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得分。
2.结果
2.1 行TACE治疗术前的肝癌患者一般资料
76例患者中,男47例,女29例,年龄42~72(58.94±10.27)岁;居住于农村的患者28例,居住在县城/乡镇的患者33例,地级市及省会城市的患者15例;文化程度:小学程度8例,初中29例,高中/中专25例,大专/本科14例;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自费患者28例,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患者20例,有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的患者28例;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3000元的占6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ERCP术前的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比较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得分(71.16±7.13)、不明确感(42.94±4.19)、复杂感(22.85±3.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疾病不确定感(75.31±6.15)、不明确感(46.61±4.04)、复杂感(25.45±2.39)(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ERCP术前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比较(n=76)
注:*表示P<0.01
3.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常规健康教育的对照组患者与采用321健康教育模式的实验组患者相比,疾病不确定感得分水平、不明确感维度得分水平、复杂感维度得分水平均明显偏高(P<0.01)。在本研究中,研究群体是肿瘤患者,以往研究结果证实,在针对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中,肿瘤患者疾病不确定感水平本身就高于普通患者,可能是由于肿瘤患者对疾病和预后本身不明确等各方面原因导致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通常与信息需求呈显著相关,随着患者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有所下降[4]。
321健康教育模式为肿瘤患者入院至术前的阶段提供了持续、全面的健康宣教,充分给予了患者信息支持。321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全程干预,在降低肿瘤患者ERCP术前疾病不确定感中所起到关键作用。首先,在患者入院之初提供给患者一份自行编写的《ERCP术前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含疾病、治疗等各方面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细致,并由研究者指导患者阅读和理解。发放健康手册的同时鼓励患者及时将自身的知识、心理等各方面需求通过当面和书面的方式提出来,及时与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增强了患者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这一阶段,护士及时发现患者的信息需求和心理应激,通过满足患者的信息需求和及时的心理护理降低患者对疾病的不明确感和对ERCP治疗的复杂感;第二,在入院第2天,组织患者观看多媒体视频课程,着重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自身疾病情况、主要治疗手段、可能出现的症状表现及护理有全面认识,减少患者出现相应症状时的焦虑情绪,促使患者在疾病症状出现时倾向于选择正确的自我护理措施,亦能够使得患者能够更主动地配合护理人员进行症状护理和用药护理降低心理应激,从而使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下降。
综上所述,321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全程指导和干预,为患者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能够降低肿瘤患者在ERCP术前的疾病不确定感水平。
【参考文献】
[1]耿莉.321健康教育模式对改善ESD治疗EGC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焦虑抑郁的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5.
[2]张雪.肝癌患者家属疾病不确定感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5.
[3]罗晶.宫颈癌住院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D].湖南:南华大学,2013.
[4]郭红,孙红,信息支持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4,39.
论文作者:丘晓芳1,冯晓丽2,刘倩雯1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患者论文; 疾病论文; 不确定论文; 肿瘤论文; 术前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实验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