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人民医院 安徽 宣城 242000
摘要:目的 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2016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患儿10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52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黄疸指数和最终的治疗效果。结果 通过积极有效的护理,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疸消退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均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病理性黄疸患儿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病理性黄疸 综合干预 住院时间 治疗效果
新生儿黄疸情况的出现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出生之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发生异常继而导致胆红素数值增高[1]。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及黄疸指数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中有30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 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2±0.56)d,平均体质量为(2.81±0.42)kg,平均黄疸发生时间为(2.56±0.41)d。实验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中有29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 该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1±0.55)d,平均体质量为(2.80±0.41)kg,平均黄疸发生时间为(2.54±0.40)。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干预措施:
(1)用药护理。新生儿黄疸症状出现一般采用口服西药的方式来治疗黄疸,西药一般有苯巴比妥,护理工作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医嘱来掌握用药剂量,口服药物的调节温度 以28~38°为最佳;喂药时需要抬高患儿的头部,服药后一旦出现呕吐情况时需要进行轻微拍背处理,及时做好睡眠记录以及有无呕吐记录等。
(2)抚触护理。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护理工作人员进行抚触,1d2次,每次10min~15min左右;轻轻按摩患儿的四肢、胸部以及腹部等;
(3)基本病情观察与护理。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仔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情况,详细记录患儿的体温、黄疸出现的时间、体表分布以及呼吸状况等;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以下几种干预措施:
(1)患儿家属心理护理。医护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患儿家属进行沟通与交流,尤其是对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患儿家属,避免使用刺激性的语言,以最为真挚地态度来缓解患儿家属的紧张感与不安感,希望患儿家属能够树立起信心;
(2)蓝光照射护理。脱去患儿衣服,使用眼罩遮盖患儿的眼部,让患儿能够逐渐适应黑暗,将调节箱的温度调整至30°C;
(3)健康教育护理。详细地向患儿家属介绍患儿的生理特点,让患儿家属能够采取正确地措施来护理患儿;与此同时告知患儿家属出现黄疸的主要原因,叮嘱患儿家属能够观察患儿的吃奶情况以及皮肤颜色等[2];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黄疸指数以及护理总满意度率。
1.4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患儿接受相关治疗后,黄疸症状完全消失、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有效:患儿接受相关治疗后,黄疸症状基本消失、血清胆红素基本恢复正常;无效:患儿接受相关治疗后,黄疸症状未消失、血清胆红素未恢复正常[3]。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15%(50/52),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8.85%(41/52),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第1d、3d、6d黄疸指数比较
实验组第1d、3d、6d黄疸指数分别为(6.14±1.73)、(8.41±1.32)、(9.13±1.31),对照组第1d、3d、6d黄疸指数分别为(6.89±1.85)、(8.82±1.37)、(13.34±1.15),实验组第1d、3d、6d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患儿转黄时间与胎便初排时间比较
实验组转黄时间与胎便初排时间分别为(31.42±1.00)h、(2.14±0.13),对照组转黄时间与胎便初排时间分别为(57.11±2.32)h、(5.31±0.45),实验组转黄时间与胎便初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一旦未进行及时处理,发展成核黄疸,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患儿死亡或者智力出现障碍[4]。从上述角度来看,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病情发展,与此同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改善 疾病的预后效果。护理干预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减轻患儿的黄疸程度,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5]。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证输液通畅;(2)保持呼吸机通畅;(3)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第1d、3d、6d黄疸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能够降低黄疸指数。
参考文献
[1] 杨丽清,江英.冷光源蓝光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护理体会[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6):2746-2747.
[2] 孔艳霞.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治疗效果及黄疸指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6):168.
[3] 宇春英,邹冬梅,李建平等.早期抚触护理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4,26(22):3420-3421,3422.
[4] 倪敏洁,陈斌,斯奇等.多因素预测在新生儿黄疸预见性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4,13(8):725-728.
[5] 秦尚够,曾秋茹,高丹等.新生儿产伤性肱骨骨折伴黄疸的预见性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23):2825-2827.
论文作者:章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3
标签:黄疸论文; 患儿论文; 实验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新生儿论文; 胆红素论文; 时间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