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诚信承诺_共同富裕论文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诚信承诺_共同富裕论文

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可信承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思想论文,可信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三个代表”的思想中,我们注意到它特别强调“先进性”的主导原则。讲生产力是强调“先进生产力”;讲文化是强调“先进文化”;讲利益是强调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归结到一点,是要求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永葆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先进性”。对“先进性”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三个代表”思想的主要方面也许并不仅仅在于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的重大的历史课题,而在于在着眼于先进的东西:社会进步,人的发展,文明民主,共同富裕。让它们与时俱进,代表未来,主导事物的发展,建立和保持一种人民可以大致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

可以说,我们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建立在一大串我们认为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之上的。大致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下,我们才能进行一切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而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其说给人民提供了一个热爱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理由,不如说是给人民建立了一个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这种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可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可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构,可能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可能是更多的利益、自由、秩序、安全和有限范围内的更多的生活条件的平等,还可能是更多的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等。所有这些可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既来自于中国人民对社会进步信念有一种理解和执着的热情,又导源于中国人民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信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信仰。换言之,要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重点就应从不断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对人民做出可信承诺,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会失去我们赋予的意义。

一 先进生产力的可信承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是“整个社会生活以及整个现实历史的基础,”(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第204页.)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41页.)

自近代以来,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变旧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面貌,实现民富国强,全面振兴中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9页.)邓小平总结多年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精辟地创造性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为进入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1页.)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65页.)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这里,经典作家们的卓越贡献,就在于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我们认为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作出了一个可信的承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同志把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置于“三个代表”的首要一条,其核心思想是关注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要求。但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恰恰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整体化的背景中来逐步实现的。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背景,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样的一个背景同时也影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方向。树立这种认识也就是从优化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合理的社会预期的高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可见,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论断,同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一可信承诺是完全一致的。

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要求,既讲“先进社会生产力”,又讲“发展要求”。这里的所谓“发展要求”,显然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要求”的生产关系(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与体制)、社会经济政策和其他一切必要的社会条件的合理预期,这包括我们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反映和体现这种“发展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提出,就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在代表先进生产力方面对人民的可信承诺。

2.实践先进生产力,要求中国共产党时刻关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没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趋势的全面透彻的了解不可能形成对社会的合理预期,实现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可信承诺也就根本不可能。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两个因素得以在战后50年得到大的发展。一是调整了市场体制,引进了宏观调控的机制;二是利用了先进的科技,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而后者的作用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更为明显。这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较长时间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并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功劳,而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宏观调控。在它的发展的表象背后,始终藏着内在的危机: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经济全球化不会自动消除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它只会以新的形式扩展到全球。

随着经济日趋全球化,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的速度明显加快;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世界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交易方式和消费方式,加深了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与此同时,我国当前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因此,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可信承诺在于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当代世界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立足于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的竞争与较量,而且还要立足于当今各种社会主义比较论证来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中,先进生产力论的意义就不仅仅只具有中国的意义,也具有世界意义。也只有立足于这样的背景中,才能真正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先进生产力论的特殊意义。

3.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生产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强烈要求也还有较大差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不够发达的生产力问题。因此,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就要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以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为我国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也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社会预期随之获得较大的提升,从而也就大大增强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可信承诺。

二 先进文化的可信承诺——社会主义新社会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以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想,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这一天也许很遥远,但这是我们的理想,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必将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可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

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广泛传播马列主义的背景下诞生的,并且一开始就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高度重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又充分重视先进文化的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辩证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新的思想境界。

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江泽民把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置于时代前列,要求党必须随时代生产力演绎的轨迹和社会进步的趋势,既要着眼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当代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从现实的角度上看,我们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的内容至少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精神文明的逐步提升,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人与自然环境的逐步协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的不断健全,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进一步普及,我们有理由预期,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现实的和可能的。

社会主义新社会要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两层涵义: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整个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也就相应提高,这表明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生产力、教育、科学、文化的发展。先进文化的形成有助于人的进一步发展。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还进一步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向前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的根源就是从社会主义物质文化土壤中产生出来的。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揭示了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和广大人民的福祉是人的全面发展之核心所在。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曾多次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运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22页.)是完全契合的。“三个代表”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党的属性特征的意义,也就具有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三 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上的可信承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共同富裕

致力于推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7页.)列宁也曾经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使所有的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6页.)这里所说的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共同富裕。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特殊的生产目的。而一定社会生产的目的总是服从于一定社会成员的物质利益。邓小平说:“发展生产,而不改善生活,是不对的;同样,不发展生产,要改善生活,也是不对的,而且是不可能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7-258页.)“我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66页.)换句话说,取得一定的物质利益,是一定社会生产的内在动力。社会生产有自己的目的,如果人们不谋取某种物质利益,全社会就会因没有动力而不能向前发展。正因为这样,“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页.)“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任务在加重。在这样的世界大环境之中,社会主义国家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社会主义是一个贫穷的社会还是一个富足的社会,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如果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中国只代表贫穷,那么就没有人愿意跟着走。谁也不愿意心甘情愿地长期在一种贫穷中生活。我们无法想象把一种贫穷的社会主义强加在中华民族身上,强加给世界。实际上,为什么要实践“三个代表”,中国人民是很清楚的,实践“三个代表”为了过上好日子,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因此,从建立和保持人民大致比较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的视野考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国家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持好人民的利益,走共同富裕之路。任何脱离群众、任何违反群众意愿和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这既是人民大致可以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可信承诺。

“三个代表”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既是我们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利益原则的发挥。

第一,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提高生产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基础。否认这一点,搞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之类的社会主义,只会败坏社会主义的声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同时,实现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并不是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就是说,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正如邓小平说:“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始终避免两极分化。”(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按照这些原则,中国共产党必须根据每一个现实的历史阶段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状态和方向来确定自己具体的行为目标,以是否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自己一切方针政策的最高准绳,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83页.)的原理。

第二,共同富裕是坚持“人民主体论”和社会主义利益原则的人格化。无论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社会主义利益原则的贯彻,都要通过人的社会活动,落实到人身上,才能实现。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在我们国家,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真正主人与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建设国家。这种人民主体论与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并不矛盾。由于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彻底的革命性和利益的无私性,历史才能赋予它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使命与责任。党是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代表”。“三个代表”中讲,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就是要求“公仆”忠于人民,为人民服务,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过分强调执政党与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的塑造作用和明显的“唯意志论”倾向的话,我们可以看出,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可信承诺这种视角下,考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就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和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就更有理由建立和保持自己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大致可以确定的合理的社会预期。

标签:;  ;  ;  ;  ;  ;  ;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诚信承诺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