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验研究论文,素质论文,高师论文,艺术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课题是关于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之间的相关性的研究,主要回答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有无影响;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有什么内容的影响;通过何种途径、何种方式实现这种影响等四个问题。这项研究是在高等师范教育这个大背景下展开的。本课题通过五年的实验研究,结论是: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有很大的影响,高师学生审美素质主要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得以形成;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实现全方位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艺术教育的整体效用实现的。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审美素质 影响 实验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实际上涉及以下三个概念:艺术教育;高师教育;审美教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三个方面在教育大系统甚至整个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意义愈来愈显得重要,其内涵也愈来愈变得丰富和复杂。一方面,它们内部有一种互相重叠、互相影响和互相支持的关系,另一方面,它们又分别对社会系统施以不同的影响。其中,这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既影响到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的效应,也影响到它们各自对社会的效应。显然,这里的关键是在高师教育内部如何处理好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艺术教育与高师教育、高师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具体阐述如下:
1、审美教育对高师教育的意义
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而是完整个性的塑造者和心灵的培育者。教师职业正在走向复杂化。在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的审美观照实现的。因此,教师本身的审美素质显得如此重要,以至于与教师的知识素质同等重要,甚至超过了它。教师素质的审美化要求向高师教育提出了新课题,那就是必须把审美教育纳入高师教育的体系中,并使之成为高师教育的目标之一。如果说,审美素质在其他高等教育中还只是一个基本文化素质要求的话,那么在高等师范教育中,审美素质则是它主要的职业素质要求。这是由高师教育本身的特性和培养目标决定的。
2、艺术教育对审美教育的意义
审美教育是一个涵义十分广泛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涵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广义的审美教育是一种“审美化教育”,就是对一般生活实现审美超越的教育。但是,在高师院校,这种“审美化教育”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事实上,人们对一般生活的审美化是人的审美素质达到一定程度后的一种自我超越和内部生活,它缺乏具体规范的教育形态。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艺术是审美活动的集中表现,艺术教育是最集中的审美教育,另一方面,艺术教育本身是一种可操作的教育形态,它有可操作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方式。尽管已经有人提出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艺术”教育,但在现阶段,艺术教育仍然是审美教育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这是由艺术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决定的。
3、高师学生的审美素质现状
由于基础教育的某些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高师院校的学生的审美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审美态度。审美态度是人对待生活的一种超功利的主观方式。目前高师学生普遍存在一种极端功利化的心态,这种极端实用化的心态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他们生活和思想的每一个方面,相当一部分同学缺乏对真善美的绝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其次是缺乏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如果说审美态度主要是一种价值选择的话,那么审美能力主要是一种心智可能性。有一部分同学即使有对美的主观追求,但都无法对美的对象实施真正的审美心智操作,无法发现美,更谈不上创造美。第三是审美趣味的价值消解。审美趣味是指个体审美心理的指向性和主体对审美客体的选择性。目前高师院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偏向于通俗甚至于低级趣味,因而尽管高师院校的学生接触艺术活动的机会并不少,但却并没有成为真正审美价值的接受者。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现状是我们进行本课题研究的一个现实出发点。我们试图通过探讨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寻找到在高师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
4、高师审美教育现状
目前高师院校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是十分明确和深刻的,关键是尚未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而且被赋予某种教育形态的途径。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西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已经开展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并且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来看,高师院校的审美教育还停留在一般提倡和学生业余文娱活动方面,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审美教育的具体的教育途径和方式的探讨,尤其是课程化的探讨。本课题的目的之一,就是试图通过对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的研究,找到一条通过艺术教育来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出,“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提出,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既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研究的设计思想
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首先确定了几个基本的出发点。
1、审美素质包含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它是整个个性素质的一种境界化的表现,因此,所谓艺术教育对审美素质的影响,实际上包括艺术教育对个体整个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因此,本课题是在一种极其广阔的视野中展开的。它涉及艺术教育与学生人生价值设计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学生人格结构建立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学生职业观、劳动观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学生性格成熟的关系,艺术教育与学生日常行为的关系等多个方面。但是,艺术教育对这些方面的影响是整体的,并不是艺术教育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影响甲方面,艺术教育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影响乙方面,因此,关于艺术教育对审美素质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不可能具体指明艺术教育类型与学生审美素质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只是从整体上论证艺术教育与学生审美素质之间的条件关系,以及在程度上的关系。换句话说,它通过实验证明: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有没有关系;有何种程度上的关系。
2、审美素质是学生整个个性素质的境界化表现,而学生整体素质本身是个多种因素和多种规律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学生的个性素质可以表现为审美素质,另一方面,学生的个性素质也可以表现为其他素质,例如通过他们的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等来得到表现。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等与审美素质的区别是审美素质是个性素质的一种境界化的表现。所谓境界化,就是个体自我的情感化观照,所谓境界化的表现,就是个体对自我的个性素质的情感化观照的生命体验方式。因此,学生一旦实现对自我科学素质、道德素质的情感化观照,这种科学素质、道德素质就转化为审美素质。所以,在关于“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中,我们既研究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也研究艺术教育对学生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影响,只是对后二者主要是从学生对自己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自我追求和自我体验这个角度来研究的,主要考察学生对自己的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自我升华的意向和能力。
3、审美素质除艺术教育这个途径之外,还有其他途径。例如专业教育,在大学,专业教育也是审美教育资源之一,大学的专业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事实上,科学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存在对象,科学知识的美,科学活动的美和科学家的思维美、行为美、风度美等,都融汇在科学专业教育中,对学生的审美素质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还有自然环境的作用,还有个人的天赋条件等等。它们与艺术教育一起综合地、从整体上影响学生的审美素质。在具体的审美素质形成过程中,我们实际上无法一一分辨学生的审美素质具体是由艺术教育的作用形成的还是别的教育方式形成的。因此,我们的实验研究是在其他教育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在艺术教育配合其他途径和方式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起作用的意义上来得出自己的结论的。也就是说,我们在本课题中所得出的结论,都包含“艺术教育配合其他教育途径和形式产生的结果”的意思,都是“在其他教育途径和形式相等的情况下艺术教育在起作用”的意思。因此,不能因为学生的某一审美素质的形成因为有艺术教育以外的因素的加入而否定我们得出的关于艺术教育的作用的结论。
三、几点重要的假设
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以下几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之上的,它们是:
1、艺术教育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精神教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也包括艺术精神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它们综合地从整体上影响学生审美素质。
2、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反映形式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一般来说,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教育是直接的,而艺术精神教育是间接的。
3、艺术教育必须配合其他教育形式(德育、智育、体育等)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起作用。缺失其他教育形式的单独的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的作用比较微弱而且对其内涵可能有较大程度的损害。
4、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无意注意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素质,这个过程没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和推导过程。
四、研究方法
1、本课题主要采用自然状态下的实验方法,而不采用实验室控制下的实验方法。
2、它也不采取单项的实验方法,而是采用综合性的实验方法。也就是说,在实验过程中,艺术教育本身的方案设计是从自身的需要考虑的,努力达到艺术教育这一环节本身的完整性和规范化,而同样,对学生审美素质的考虑也是从审美素质本身的结构出发来考虑的,是从学生的审美素质自身的完整性和整体性着眼的,研究的结论是在分别独立地从整体上考察了艺术教育和学生的审美素质后得出的,而不是考察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艺术教育与审美素质的各个要素、各个部分、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3、就实验来说,它的结论是通过观察得到的,因而这个结论本身是经过研究者的分析后得出来的,没有直接的实证性,同样,其情境也是自然形成的,没有可重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课题的结论只有参考性。
五、实验方案及措施
我们的艺术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课程化建设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建立全方位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体系而实施的。
(一)课程化教学的实施。
1、课程类别的设计
高师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课程设计,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高艺术素质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中学基础教育教学人才的需求。
①艺术教育内容应包括艺术基础知识、技艺的教学和艺术精神教育两个部分。前者旨在让学生掌握艺术的基础理论,学会基本的技艺,以增强对艺术的感性体验,提高其“功能性素质”,为鉴赏美和创造美打下基础。后者则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在学生主体与现实生活之间建立一种审美化的关系。旨在培养学生运用美的标准和规律来观察世界和塑造自身的意识,培养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格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全面发展,优化“人格性素质”。
②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教学,也要有适合部分特长生的提高教学。前者主要是基础艺术知知识和艺术精神的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后者主要是专业技能培养的教学,鼓励学生参与并成为具有“第二专业”的人才,以适应基础教育中对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
根据课题性质和目的,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育教学体系。
①一年级公共艺术的普及教学。
在大一普遍开设“音乐基础”和“美术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各18课时,活动课各18课题。1992年起列入必修课。
“音乐基础部分”教学要求达到:
A、了解基础乐理:
B、熟悉声乐的基本技法;了解歌曲演唱与指挥技巧;了解琴法与伴奏知识;
C、了解中外音乐的基础知识,具备对音乐大师与名作的欣赏知识。
“美术基础部分”教学要求达到:
A、了解美术基本知识(素描、透视、人体结构、色彩、写生);
B、熟悉美术的画种与技法,掌握一种美术形式的表现技能。
C、了解中外美术史,具备对美术名作的鉴赏知识。
②二年级开设音、美提高班选修课。
对部分基础好、有兴趣的学生开设音乐、美术选修课程,各授课104学时(含教育实习);一学年内完成。培养学生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掌握一门艺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并达到胜任中学音乐或美术课教学的水平,课程选修成绩合格者发单科结业证。
该课程教学在一年级基础教学上加深提高,按音美专业教学模式组织教学,进行专业性训练和教学法的实践。
音乐提高班课程讲授“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键盘乐器”、“合唱”、“指挥”、“舞蹈”、“名曲欣赏”、“中学音乐教学法”等内容并参加中学音乐教学实习。
美术提高班课程讲授“美术基础理论(透视、解剖、素描、色彩)”、“画种技法(水彩、水粉、油画、中国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美术鉴赏”、“美术教材教法”等内容以及进行考察与教育实习。
③三年级开设审美教育讲座与选修课程。
该课程(讲座)主要讲授劳动与审美、生活与审美、教育与审美、伦理与审美、科学与审美、艺术与审美等内容。
除一般审美教育外,拟开设“教育文艺”选修课程,该课程选取文学艺术作品中关于教育题材的诗歌、散文、小说、电影、戏剧以及美术音乐等名作作教学内容,通过艺术的形式培养学生热爱教育、善于教育的理想和方法。同时,学校长期开设系列美学讲座,内容涉及音乐、美术、影视、文学、科学、伦理、心理、文化等十多个领域,主讲教师既有教授、教师,也有艺术家、医院院长、部门领导。
2、课程教学的实施。
构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是师范教育改革的新的课题。落实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课时安排、师资建设、教学设备资料、教材建设、场地准备以及教学管理等诸多问题,需要有一些强有力的措施和必要的教学硬件保证。我们从1990年提出教学改革设想,经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完善,基本上建立起了公共艺术教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我们感到以下几个方面在落实艺术教育课程化中十分重要:
①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公共艺术教育涉及到课内课外,教学训练的方法牵涉到多个方面,场地环境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全校整体的配合,因此,公共艺术教育需要有校级强有力的领导和教学训练管理上的得力组织。我们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挂帅,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公共课教学部主任、教务处长、学生处长、美术系主任、音乐系主任等人组成的学校艺术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在课程化建设中,多次通过校长办公会议落实解决场地、师资、经费、教学管理等问题,有力地保证这项教改课课题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
②要多方努力解决师资。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化教学关键在有一支有一定艺术教学能力和较强教学责任感的师资队伍。由于教学量大,涉及面广,除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外,还必须聘请一些兼职教师,组成专兼职结合的教学队伍。我们学校除配备专职音美和美学理论教师5人,组成艺术教研室外,采取依托本校美术系和音乐系,利用校外教学力量等措施,从本校教师中兼聘,从退休教师中返聘,从市群众艺术馆、巴陵画社等艺术单位兼聘艺术教师。建立起一支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教学队伍,保证了教学需要。
③要抓好教学管理。
公共艺术教学要出成效,必须有规范化的教学管理,有严格的教学要求。由于课程要求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要课堂教学,又要较多的课外训练,忽视或放松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收效甚微。再加上整个课程教学涉及面广,教学管理比一般公修课难度大。五年来,我们注重三个方面的教学管理:一是抓教学文件的落实。1993年起,我们制订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大纲》,完善了《教学计划》,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教学原则。1994年,按国家教委《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教学方案》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了比较齐全的教学管理规范。二是抓课时落实和课外练习。公共艺术普及课程教学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够重视;二年级提高班教学因为集中上课时间牵涉到多个系,时间上容易造成冲突,因此,保证足量的教学是关键。五年来,我们采取考勤、调整课时安排等措施重点保证了这门课程的正常教学。同时,学生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课外艺术训练,丰富补充了课内练习。三是抓考试考核。公共艺术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训练提出明确严格的要求,才能促使学生扎实自觉的学习和练习。我们主要抓住作为必修课,成绩考核必须过关的要求,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逼其达标。同时,明确标准,列出“大学生艺术基础理论应知应会”的范围,并规定一年级基础课理论知识与技能两项考核的标准,二年级提高班基础理论、技能、实习三项考核的要求,引导学生自觉练习,过关达标。
④要重视教材建设。
高师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由于课时、程度的限制,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一套适合高师院校公共课的教材,学生无据可依,其理论的学习、技巧的掌握,欣赏练习等都会受影响,教学质量无法提高。1994年起我们在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有关领导、专家指导下,组织美术系、音乐系教师和从事美学理论教学的教师自编《艺术基础教程》(音乐分册和美术分册)、《审美教程》,前者已于1995年9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国著名音乐美术教育专家、国家教委教材审查委员王琦、姚思源教授担任教材主审。教材充分注意到公共艺术教学的特点,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满足了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二)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
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训练体系,除了第一课堂教学主体外,还必须有丰富、活泼的第二课堂活动。因为艺术水平的提高、技艺的获得必须有实践的环节,有足够的训练,同时,艺术教育又是一种养成教育,需要有一定的氛围进行熏陶。只有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保证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质量。五年的实践实验,我们感到以下五项措施对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效果较好。
1、训练形式要多样化。
丰富的内容、自由多样的形式是引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艺术教育训练的重要条件。五年来,我们注意了四个方面的结合:
①老师辅导与学生互教互练相结合。在普及班和提高班教学中,我们各按1:1和1:3的比例规定了训练时间,设立活动课程,老师临场指导练习。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经常举办各类培训班,如乐器、舞蹈、国画、摄影等,仅舞蹈方面,1994年就举办了交谊舞、国标、印度舞、新疆舞、西藏舞等5个培训班,学校办,系里办,学生社团也可以办,学生社团请艺术专业或有专长的同学辅导,互教互练,扩大了训练面。
②比赛与训练相结合。开展各种类型的竞赛是促进水平提高的有效措施,它一方面比出水平,增强优胜者的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因比而练,促进了练习的自觉,加大了练习的效益。五年来,我们组织的音乐艺术方面的比赛,有卡拉OK赛、集体舞比赛、三星(歌星、舞星、乐星)比赛、师表风采赛、合唱比赛等;书法美术方面的展览、比赛有现场书画赛、书画作品展评、摄影作品展评、编织工艺展、艺术走廊、寝室美化比赛等;语言艺术方面的比赛有演讲赛、讲辩赛、朗诵赛,还有各类征文比赛以及武术比赛、校歌校徽征集等等。
③艺术教育与师范技能训练相结合。在艺术训练内容中,我们结合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组织训练,能直接提高师范技能的艺术素质。如在“三笔字”基础上讲书法艺术,在“普通话”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演讲与口才”、“教师语言艺术”训练。举办“师表风采比赛”,融形体、服饰、板书、表达等多项艺术技能于一体,综合评比。艺术教育成为师范技能教学的补充和强化。
④校内训练与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内的实践练习外,我们注意发挥校外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中的练习功能,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习中第二专业的实习,鼓励学生投入社会进行艺术活动的实践。1995年上期的教学实习中,“第二专业”教学实习,音、美提高班85%的学生达到优秀,普通班65%的学生达到合格。近年来,我们每年为钱粮湖农场社会实践基地、南湖龙舟赛场等布置美化环境、写标语、办板报、设计广告、礼仪服务等,学生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加深了对艺术教育价值的认识。
2、大型活动要制度化。
大型的艺术活动学生参与面广,质量要求高,对锻炼培养学生效果显著。建立一定的制度坚持举办富有成效的大型艺术活动,能有力地推动艺术教育的开展。
五年来,我们每年上学期办合唱节,下学期办艺术节,定期举办,年年坚持。从艺术节的筹备、节目排练到表演设计、灯光、伴奏等全部交给学生组织,老师从旁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艺术才干,锻炼了组织才能。
在参与的广度上,大型活动比赛演出能吸引全体学生参加。如艺术节上的集体舞比赛每系要求有60人以上参加,占学生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各系在艺术节上准备的一台晚会,平均节目14个以上。1994年艺术节,全校有1300人次上台演出。五年来,美术作品展评在150 件以上,摄影作品400多件,书法作品180件以上。再加上寝室文化活动、艺术走廊展评,调动了每个学生的艺术创造积极性,直接参与者达80%以上。
大型活动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学校沉浸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参加组织、参与比赛展评的学生得到锻炼,观赏的学生同样受到教育得到提高。1995年艺术节10台晚会,观众场场爆满。
3、社团活动要经常化。
学生艺术社团是艺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的有效组织,同时,也是组织其他学生开展艺术训练的得力助手。五年来,我们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参与社团活动,并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学校有专门的艺术训练馆、演播厅、展厅、广播台、无线台供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校大的艺术活动也主要依靠社团去组织、完成,激发了学生艺术训练的自觉性、积极性。学校现有“大学生艺术团”、“南湖画会”、“音乐爱好者协会”、“语言艺术团”、“书法协会”、“舞蹈协会”、“长风文学社”、“红烛诗社”等10多个学生艺术团体。每年参加人数达800多人。他们有的办有刊物,有的坚持开展活动。学校组织有歌、舞、乐三队,定期训练,经常参加省、市、校的演出,1994年曾获省大学生毕业文艺会演优秀奖,1992年获国际龙舟节演出二等奖,市大学生毕业文艺晚会优秀奖以及市区、学校的多种奖励。
4、环境熏陶要艺术化。
营造优美、具有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同样也是进行潜移默化的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1991年起,我们提出校园“绿化、美化、优化、师范化”的口号,以配合全校的艺术教育。我们充分利用和美化自然景观,增加艺术性的雕塑,竖立庄严的国旗和师范性的格言牌,营造艺术教育的氛围。每年的植树节,“文明活动月”,全校师生行动植树种花美化校园,文明整洁优化环境,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内涵、审美教育的手段。现在,高耸的校门、洁净的林荫道、鲜花盛开的花坛、南湖的碧波、绿荫掩映的建筑能让人心旷神怡,而绿草地上的雕塑、别致的格言牌以及学习生活区充满艺术气氛的布置又让每一位踏入校园的师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和希望的启迪,这种环境影响与熏陶已成为我校艺术教育大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六、实验结论与分析
经过五年的艺术教育实践,我们对95届(92级)的毕业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查,结论如下:
(一)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有很大影响,它是提高和发展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主要途径和方式。
高师学生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人格素质、性格素质、学习素质和生活素质之中。审美素质是一种“审美化”的素质,即美化自己的人格、性格、思想,追求科学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素质,它不能脱离学生的心理、思想过程和学习、生活活动单独地表现出来。因此,关于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人格的审美化、性格的审美化以及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的审美化。
1、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审美化影响。所谓人格的审美化,就是指主体对人格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一方面它表现为较高标准的追求,一方面它表现为主动的内在的自律的追求,一方面表现为情感化的非功利化的追求。人格美是道德的理想化表现。人格美的追求不是外在的道德要求、他律的道德规范,而是内在的道德升华。在具体实践中,它表现为“我的人格是我的价值所在”,“我的人格是我的魅力所在”的一种心态,而不是“人格是社会对我的道德规范”,“人格是我实现社会化的要求”的心态。一般而言,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都初步具有一定的人格意识,在95届与91届的毕业生的对比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的人格水平相差很小,他们之间的人格状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格结构上。首先是95届的学生普遍有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主要是从“个人魅力”的意义上来设计自己的人格标准和决定人格行为的,认为人格是“自我价值”的表现,而不仅是适应社会的结果。其次,95届的毕业生对人格的情感体验较为丰富。我们曾请若干95届的毕业生和91届的毕业生分别对自己的人格状态进行描述。95届毕业生大多数表现出较明显的“自我欣赏”的情感倾向(其中不排除他们年龄相对小一些的因素的影响)。
这种人格的审美化倾向可以肯定地说主要不是道德教育的结果。调查反映的情况表明:91届的同学认为自己人格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依次是:“生活中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影响”(66%),“父母的教导(51%),“同学朋友的影响”(41%),“艺术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影响”(40%),“思想品德知识的灌输”(26%),“政治觉悟对人格的影响”(7%)。而95 届的同学认为自己人格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排列次序则为“艺术作品中自己喜爱的人物的影响”(53%)“生活中自己喜爱的人物影响”(50%),“父母的教育”(44%),“同学朋友的影响”(38%),“思想品德知识的灌输”(18%),“政治觉悟对人格的影响”(3%),这表明,人格的形成道德教育(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起着主要作用,而人格的审美化追求艺术教育则起着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
2、艺术教育对学生性格审美化的影响。
性格主要表现在意志、气质类型和情感方式上,所谓性格的审美化,包括意志方面的审美化、气质类型的审美化、情感方式上的审美化。“某一件事情对你没有实际用处,但你仍可能去做的原因是什么”,选择“可能是因为它有审美价值”的同学中95届的学生明显多于91届的学生,而选择“可能是领导或其他人的安排”的91届的学生又明显多于95届的学生。在个别访谈中,95届的毕业生在回答“如果你在做某件工作时遇到困难,你主要是凭什么去战胜它”,回答“信念”的占38%,回答“我喜欢这件事”的占58%,这两个方面都表现了在意志活动中的审美动机。认为自己属于浪漫气质类型的95届占33%,91届占18%,认为自己属于现实性气质类型的95届占21%,91届占28%,认为自己的气质类型受艺术影响的95届占43%,91届占31%,“当你比较忧郁时,你一般是选择何种表现方式”,选择“听音乐”的95届占88%,91届占76%,选择散步的95届占23%,91届的占18%,选择“喝酒。的95届占33%,91届占55%,选择“找人聊聊”的95届占23%,91届的占26%。
性格是人的心理特征的最鲜明的那一部分。性格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性格的审美化实际上影响到个体的生活的质量和愉快度。调查表明,艺术教育对性格的影响是很大的,对性格的优美化的影响更大。对一般人来说,艺术气质是在艺术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艺术气质的形成是一个主要方面。在调查过程中,我们普遍感觉到,95届的毕业生比91届的毕业生更具有幽默感和人情味。我们认为这是艺术教育美化人的心灵和生活的一个表现。
3、艺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审美化影响
所谓学习的审美化,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智慧和创造性的自觉追求意识和自我体验。艺术教育对学生学习素质审美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习的态度上,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学生往往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更能体验到学习活动中的智慧和创造性带给自己的愉快和享受。一般而言,95届的毕业生并不认为比91届的毕业生学得更好,但普遍认为学得更轻松,在95届学生中认为“努力学习是因为喜欢学习”的与认为“努力学习是为了找一份工作”的比例是1:3,而在91届学生中的比例是1:5。95届有更多的学生把学习审美化,据用人单位反映,在95届学生中,学有所长的学生明显多于91届。有的擅长说,有的擅长写,有的擅长唱,有的擅长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据学科专业课老师反映,95届学生在校学习时表现了更明显的灵活和兴趣,上课气氛更为活跃。据统计,95届学生在校小发明、科技竞赛获奖、演讲比赛获奖发表作品的人数多于91届学生一倍以上。
4、艺术教育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审美化影响
生活方式的审美化是指学生在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活动形式上的情调化的追求。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物质方面的生活和精神方面的生活,生活离不开物质的东西,但生活方式却主要由精神方面的生活决定的。艺术教育对生活质量的审美化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影响上,主要表现为在生活价值观念和生活活动形式选择上的情调化倾向。我们通过对95届学生在校学习时期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毕业后的生活现状的调查,感觉到95届毕业生在生活中有较突出的审美化追求。一是幸福观。在肯定物质生活的同时,普遍认为精神生活同等重要。在满足物质生活的一定要求后,精神生活更重要。个别走访的结果表明,虽然在物质生活上大部分人仍处在比较困窘的状态中,但基本上都能正确对待。进一步交谈的结果表明,这主要是在幸福观上的审美素养决定的。他们认为,幸福一方面体现在物质的享受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心情、情绪的放松和愉快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在某些时候比物质享受更能美化生活。在生活活动形式上,95届毕业生更为开放些。在日用品的选择上,表示“除考虑实用价值外,还考虑它的审美价值”的占被调查对象的98%。观察表明,不管是在行为举止还是在服饰打扮上,不管是在校期间还是在工作以后,95届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品味。
(二)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表现在学生审美素质的各个方面。
审美素质是学生在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审美活动和学习、工作、生活的审美化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基本心智倾向。它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艺术教育对这三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
1、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态度的影响
审美态度是主体对待和处理客观事物的一种方式。人对待客观事物方式有三种,一是认知的(科学的),一是伦理的,一是审美的(情感的),前二者是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完美的人性是在这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审美态度是人对待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浪漫主义态度和幽默态度之间的一个平衡结构。现实的态度是使生活获得深度的因素,浪漫的态度是使生活获得高度的因素,而幽默的态度则是使前二者都达到明智和适宜的一个重要因素。审美态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式化,一是情感化。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看待并处理客观事物的,从伦理的角度看待并处理事物,同时也要从审美的角度发现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形式美,并投入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投入中获得审美的享受,从而创造“生活的艺术”。
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态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生现实的“审美距离”的形成上。这种“审美距离”,就是从形式化和情感性这两个方面来看待现实生活所产生的一种审美心态。调查表明,95届学生的理想职业首要的不是金钱而是“那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很有尊严的工作”,其次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我价值”,再次才是物质待遇,而“有明亮整洁的工作环境”、“很有人情味”以及“有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些在一般人很次要的因素,也成为他们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重要因素,有一部分同学还把它们(或其中的一项)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而对理想婚姻的描绘则体现出最典型的审美态度,与当前社会上比较明显的实惠的倾向相反,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大多数同学都完全是一种审美化的选择。首先是对对象外在美的要求,这一点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其次是生活情调的要求,再次是智慧、知识和能力,再次是性格,而“有较丰厚的收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没有排在前面。在“交际态度”上,交际对象选择标准第一位是“这人给我好感”,其次才是“这人对我有用”。“你认为最好的闲暇方式(不考虑经济因素)”,大部分人选择“旅游”,其次是“听音乐”,再次是“朋友聚会”,再次是“逛街”,没有选择“玩牌”,“搞第二职业”(虽然同时也都表示并不反对玩牌和搞第二职业)。在一个题为“设计你三十岁时的生活形象”的征文活动中,80%以上的同学都是从自身素质成熟、心理成熟和外表成熟、爱情美满的角度来设计自己的,在一张“你经过的最愉快的五件事”的表格上,80%的同学填上的都是欣赏一个风景、与朋友的一次交谈、一次郊游(旅游)、一次发言、读了一本喜欢的书。在回答“你认为最幸福的事是什么”的问题时,大部分同学选择的都是“做了一件表现自己的智慧、能力和愿望的事”、“友谊和爱情”、“天伦”。在我们所列出的“赚了一大笔钱”、“找到一个有丰厚收入的工作”等项后面,许多同学写上:“很好,但不一定是幸福”之类的话。
从以上的总结可以看出,除了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外,同学们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审美态度,除了从认知的、伦理的角度来分析和选择外,还有形式的、情感的角度。在这种选择和分析背后,表现了一定的审美理想,审美标准,审美态度是它们在具体的生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因此,审美态度的形成,标志着审美素质达到了一定的程度。
2、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
审美能力是审美素质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审美态度是审美素质在选择意义上的素质话,那么审美能力是审美素质在实现意义上的素质。从审美过程来看,它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审美情感能力;从审美对象来看,它包括对优美的审美能力,对崇高的审美能力,对悲剧的审美能力,对喜剧的审美能力;从审美层次来看,包括审美直觉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审美超越能力、审美观照能力。
我们通过一定范围的测验和面试,对以上各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结论如下:
审美感知能力。我们向被试者提供一幅专为测试创作的油画,在离被试一米远的地方放置10秒,又在离被试3米远的地方放置10秒,然后撒下。然后请被试描述整幅画的构图结构,以及两次显示的不同质感。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准确和比较准确地描述构图结构,65%的同学能清楚地感知到油画近视时的凹凸感和远视时的色调层次,有一部分同学还可以说到画面肌理的特点,这说明一部分同学对这幅画的知觉具有一定整体性和主动性。我们请所有的被试用一句描写视觉的句子来形容提供的音响或者用描写听觉的句子来形容提供的材料,绝大部分同学能做到准确。这说明他们具有一定的通感能力。
审美想象能力。我们向被试提供若干不同的几何抽象图形,然后请学生根据图形特点描述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或什么人物的抽象图画。有70%左右的同学能准确无误地判断。我们提供一幅画的一半,请他们描述另一半,或提供一段乐曲的前几个音段,请他们描述在他们脑海里浮现的事物场景,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较丰富和正确地进行联想。
审美情感能力。我们向被试提供了一段巴赫的《耶稣,人类渴求欢乐》,然后请同学们用几个词描述自己的情感反应(或乐曲的情感特征),绝大部分都能用“抒情”“祈求”“温厚”“欢乐”“深远”“崇高”这一类的词来表达。我们提供了一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诗歌,请同学们表情朗诵,大部分同学都能传情达意。审美情感实际上包涵了审美领悟的内容,因为审美情感是审美领悟的产物,或者说,审美情感就是审美领悟。因此,审美情感能力是审美能力中内涵最为丰富和深刻的因素。
对优美和崇高的审美能力。我们分别播放一段贝多芬的曲子和莫扎特的曲子,然后请同学们分辨一下这两支曲子在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18%的同学能指出曲子的作者,有54%的同学能明确说出悲壮沉郁——温柔欢乐。88%的同学能指出它们在情感特征和艺术风格上是不同的。
对悲剧和喜剧的审美能力。我们提供了一段描写人到中年辛苦、劳累和压力的相声,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用“带泪的笑”、“辛酸的笑”这一类的词语评价它的艺术特点。我们选了两段小品,一为品味较高,有较深内涵的,一为低级趣味,然后请同学从艺术质量上评分,100%的同学判定准确。在我们开列的一百部世界文学作品中,请同学们挑选最喜爱的十部,绝大部分同学挑选《红楼梦》、《红与黑》、《斯巴达克斯》、《牛虻》、《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带有悲剧性的作品。
审美直觉能力。直觉的特点在于敏感。我们给被试提供了《红高粱》和《一个和八个》以及《黑谷》三个影片的片头,然后请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38%的同学把握准确,或比较准确,我们把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的一段对白剪辑后放给学生听,请他们说明对话人的心理活动。24%的同学能用形象的语言准确进行分析,有44%的同学能准确进行分析。我们向同学提供了三门美学著作的封页,请他们根据封面设计的特征概括书的大概内容,有11%同学判断准确和比较准确,有31%的同学能指出其中一部分,有67%的同学能知道它们是不同的。
审美创造能力。我们向学生提供十块大小不同形状各异、色彩不同的卵石块,请他们摆出五种不同的抽象图案,然后说出它们不同的意蕴。有15%左右的同学能做到有一定创造性和艺术性,有23%左右的同学能摆出象形的东西,并指出其象形对象,有79%的同学能摆出有一定形式美感和审美秩序的图案。
审美超越能力。审美超越能力是指对人的感性的超越,达于理性的审美层次,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我们向学生提供了一幅王羲之的字幅,然后请学生在我们提供的十首曲子中挑选一首最能表达王羲之的书法的美学精神和人格精神的曲子。这需要对书法、音乐有准确的理解,而且还要对二者实现感性的(形式的)超越,把握住二者在理性层次上的(内涵上)的一致。有20%的选择正确,有39%的同学能指出王夫之的书法的风格特征和精神特征。
审美观照能力。审美观照即对自我的一种审美体验,这是审美活动中最深刻的一个层次。我们向被试提供了一套古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建筑图片,请被试分析它们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内涵,经提示,有5%的同学能有所感悟,有11%的同学能指出其不同。我们向同学提供了一套原始的彩陶图片和现代的陶瓷工艺品,请同学们分析它们在人性意义上的共同点,有3%的同学能指出它们都表现了人的求美本性(形式感),有10%左右的同学能指出它们都有对曲线美的追求。
3、艺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影响
审美趣味是指美主体对某类审美客体或某种审美形态、审美风格、题材的优先注意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审美偏爱。如果说审美态度是一种观念性的选择,大方向上的选择,那么审美趣味就是一种现实的选择,具体的选择,如果说审美能力是审美活动的主体条件和基础,那么审美趣味就是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审美趣味的形成及其品味,就是审美素质的具体的可见的在细部环节上的表现。因此,审美趣味对审美素质的意义一是有没有,只要有一定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在审美活动中有所爱好,有比较专一性的方向和类型,就表明具有一定的审美素质;二是审美爱好的品味。
我们向被试提供了挂在一起的不同风格的二十套服装,呈示三分钟,然后请指出你认为哪一套最漂亮,并请说明理由。绝大部分同学都有明显的选择性。30%左右的同学能说出比较充分的理由。这说明大部分同学在生活物品的选择方面有一定的“讲究”。我们请所有的被试为自己设计服饰形象,87%的同学是充分考虑到审美的因素,并且具有一定的现代感。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趣味具体表现为审美注意的选择性和审美期待的方向性。所谓审美注意,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在现实功利背景下对美的因素的发现和选择。我们在被试面前放了一本内容书名相同或相近但封面设计水平参差不齐的著作,发现66%的同学首先拿起的是封面较有美感的著作。这是一种无意注意状态下的测试,具有很大的说服力。所谓审美期待,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在现实功利背景下对美的因素的倾向性选择。在一次劳动中,我们把五十名同学分为两组,一组扫地,时间是一个小时,一组用花盆摆图案,时间是一上午。有44人选择后者,询问这44位同学,有38人回答“摆花盆图案更有意思”。
(三)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精神教育的综合效应实现的,是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大背景、大系统中实现的。
1、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是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教育和艺术精神教育的综合效应。
根据艺术结构要素的不同层次和不同特性,我们可以把艺术教育分为三类,一是艺术知识教育,一是艺术技巧教育,一是艺术精神教育。所谓艺术知识教育,主要是指对艺术规律的学理的教育和艺术史的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建筑、影视、摄影等方面;所谓艺术技能教育,主要是指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中对艺术对象和艺术材料的操作、制作的心智能力和行为能力;所谓艺术精神教育是指对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所包涵的人对现实的审美意识的教育。这三个类型是分层次的,对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也是有程度差异了。艺术知识教育是关于艺术的外在的知性教育,是对艺术的“非艺术”把握,它的基本方式是抽象的,是科学的归纳和概念化的表述,它在直接意义上是为更深层次的艺术教育打基础和准备一些基本条件的。它对审美素质的影响是一种知性的影响,主要是为主体提供一些外在的(相对于艺术本体)背景。艺术技能教育是关于艺术的内在的感性教育,是对艺术的感性的把握。它不再是对主体以外对象的教育,而是直接对主体的教育,它的教育内容不再是外在的知性概念,而是主体的心智结构和肌肉(神经)有机结构(触感、视感、听感、动感等感觉的培养)。它为更深层次的艺术教育提供主体的心智和肌肉(神经)感觉上的主体条件,它对审美素质的影响是直接的,内在的,主要是为主体与艺术对象之间架上了一座审美感觉的桥梁。艺术精神教育是关于艺术的理性教育,它是教育学生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对自身人性力量实现自我观照、体验,直接地说,它是教育学生如何通过艺术活动在最高意义上实现自我,是教育学生如何突破感性的局限、外在的局限而达于对生命本体存在的真实把握。它对审美素质的影响是直接的、内在的,同时又是理性的、深刻的,是艺术教育的审美素质目标的最高层次的体现。但是,一、审美知识教育、审美技巧教育、审美精神教育是逐层包含的,也就是说,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艺术知识的了解,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艺术技巧的,没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是无法实现对艺术本体论意义的把握的。因此,从艺术教育本身来看,它们在实际过程中是分不开的,是不能分开的,残缺其中任何一个层次,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二,从艺术教育对审美素质的影响来看,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教育和艺术精神教育综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这种艺术素质作为一个整体影响审美素质水平。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三个层次对审美素质影响的大小是指它们在艺术素质结构中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不是指这三个层次直接对审美素质的影响的大小不同。我们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发现,艺术知识方面有很高修养的人其审美素质不一定对应着高,反之也不一定对应着低;艺术技巧方面有很高境界的人其审美素质可以有很高的品味,但却不一定有很强的审美创造力。在生活中表现出很高审美素质的人往往是艺术知识、艺术技能和艺术精神三个方面都有很高修养的人。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艺术教育对审美素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艺术知识、艺术技巧和艺术精神教育三者的结构化的实践实现的。我们实施艺术教育的头两年,主要是进行艺术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育,发现尽管学生艺术知识和艺术技巧方面修养有一定的程度的提高,但审美素质却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们认为,艺术教育要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的目的,必须把艺术知识和艺术技巧教育上升到艺术精神的教育,只有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巧的教育和艺术精神教育三位一体,才能实现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艺术教育的水平决定于艺术教育内部诸因素的完整和结构上的统一。
2、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是在一个教育系统中实现的,它必须得到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合作和支持。
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的影响是需要外部条件的,那就是必须得到德育、智育、体育的合作和支持,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这样系统化的教育结构和背景下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目的。这首先是因为审美素质不仅仅包涵艺术素质,还包涵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内容,甚至在某种意义和某种程度上,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程度的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基础上的。其次,艺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一条有效的主要的途径,但是,在大学,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运动教育也同样是大学审美教育的资源,也同样可以通过“审美化”途径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正如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艺术知识、艺术技巧教育上升到艺术精神教育从而从整体上实现审美教育目的一样,专业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运动教育也能通过升华过程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通过专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身体运动教育,引导学生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实践和体育运动中观照自己,体验自己人性力量,获得对自我人格力量的肯定,并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从而实现审美化目的。由此可见,单独的艺术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来说至少是不充分的,对学生的审美素质结构来说是残缺的,因而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
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作用,必须实行教育活动系统的综合的统一的安排,一方面要利用德育、智育、体育的某些方式来实施审美教育,在审美教育中利用德育、智育、体育,充实审美教育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实现对思想品德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和身体运动教育的升华,要挖掘出德育、智育、体育活动内涵的审美因素,实行审美化的德育、智育和体育。艺术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一起共同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施以影响。
七、我们的思考:高师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经过五年的公共艺术教育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我们确信,艺术教育对高师学生审美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个体审美素质的各个方面;并且是通过整体功能来实现这种影响作用的。在总结五年艺术教育基础上的,我们更进一步思考了高师公共艺术教育的意义和它的发展方向。
1、师范人格的营造与公共艺术教育
师范院校毕业生与非师范院校毕业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对于师范毕业生,必须具备足以使受教育者顺利接受“教化”的师范人格精神。因为“智力存在于人格的整体之中”,只有一个人格健全的教师,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育家”而非教书匠。而在人格的构成中,除了认知结构外,还有心理结构。知识是重要的,但知识是死的,而心理结构则是活的能力和能量。因此,为塑造未来教师的心理结构而努力,并以此为基础营造完整性师范人格,是我们进行公共艺术教育实验探索的逻辑起点,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之一。而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的情感、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如何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对“教书匠”的超越,加速师范人格的营造,是我们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今后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
2、高师学生心理健康与公共艺术教育
青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而高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令人担忧。学生心理不健全,不仅严重影响了其在校期间的正常学习与生活,给学校教育管理造成困难,而且离开学校后也难以承受环境差异和社会变革造成的心理震颤,经不起挫折。从理论上讲,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辨别力及艺术鉴赏力,能使他们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重新找回其遗失了的情感,从而有利于学生心理紧张状态的缓解。但艺术教育通过什么样恰当的方式在何等程度上改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这也是有待于我们今后从实践中去寻找答案的。
*本课题为国家教委“八五”课题“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