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哲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继苗启明的思维基础理论与思维规律之后_哲学论文

思维哲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继苗启明的思维基础理论与思维规律之后_哲学论文

思维哲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苗启明《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读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启明论文,开创性论文,读后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对自然界,社会都取得了很深入很确切的认识,但对思维的认识却至今还比较朦胧,思维是什么“样子”人们却很难说清。最近读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苗启明研究员的新作《思维基础与思维规律论》,使人耳目一新。对思维的研究,传统的逻辑学,今天的认知心理学,人工智能,脑科学等都在积极进行,哲学也不甘落后。本书正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思维的探索性研究。在思维哲学或作者所说的哲学思维学领域尚属第一部。哲学与科学不同的是:科学凭借实证而步步深入,哲学凭借理性的思辩和逻辑的推究,却能从一般人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并且能从总体上、从深层次上大胆提出一些出人意外、启人深思的见解和思想,在一般人感到朦胧弗晰的领域开辟出一个明晰的境界来。苗启明的新著就属于这样一部力作。

本书作者的《思维哲学探要》之一,主要研究的是“思维辩证法”,即从“辩证性和系统性”上把思维作为一种存在着的运动形式加以研究的。

“思维辩证法”一词,据作者考证,至少在五十年代就出现了,但“至今没有得到正确理解”。作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在自然,社会,思维三大领域中,“有针对自然的自然辩证法,针对社会的社会辩证法,却没有针对思维领域的思维辩证法(思维哲学)”。

究其原因,作者认为,“除了没有把思维作为一个完整的对象加以注意外,关键在于我们对思维的错误观念”。接着,作者指明了三方面的误解:

1、认为思维既然是存在的反映,那么,主观辩证法就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思维自身就没有特有的辩证法存在;

2、把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混同起来,以后者代替了前者;

3、把思维辩证法与辩证逻辑看作是一回事,看不到它的独立的科学地位。

作者逐条分析了上述观念的错误之处,从而为把思维辩证法建构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廓清了道路。

作者为思维辩证法下了一个独特的定义,说它是“从辩证性和系统性上研究人类思维结构的本质规定性的学说”,是“从总体上来看的思维哲学。”

作者的思维观立足于恩格斯的思维是一种“运动形式”的经典论述。经过反复推究,并参照现代符号学关于“语用”,“语义”,“语构”的区分,作者提出了思维的“三重基础论”,即自为基础(主体性态),自在基础(存在格式)和自身基础(思维本征)“三位一体”的学说。作者从符号的三重关系判断的三重规定性(主体的伦理识别,客体的符号体系和自体的逻辑序列),到思维的三重制约性(主体控制,客体的规范和自体约束)诸侧面,详细周密地推出并论证了思维的三重基础,这一逻辑必然性使人不能不相信它的正确性,读到这里使读者大开眼界:原来这个“看不着”的思维内部,竟有这么多鲜为人知而又如此严秘的“名堂”存在。据笔者所知,这些都是首次被系统研究。

“思维基础论”就是研究思维的这三重基础的开创性之作。

“思维规律论”则是根据思维的三重基础对传统逻辑学有关理论进行的独具特色的改造、丰富和发展。作者根据思维的三重基础,推断出“思维与主体,与客体,与自体处在三重必然关系之中”,进一步由这三重必然关系,推出思维必定具有“相容性,相应性,相依性三重规律群”,共九条规律。作者还逐条详细分析了九条规律的方方面面。作者强调:人的正常思维正是在这三重规律群的不自觉规范之下进行活动的。其中被归入相容性规律群的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学术界所公认的。其他六条规律特别是三重规律群的提出,如果能够被确认,将是哲学探讨对思维研究的重大贡献。作者强调三重规律群是由思维的三重基础所决定的,这就有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

这里有必要指出:作者虽然基于传统习惯,仍然称之为“思维规律”,但在行文中则多次指明,这是一些“规范性的规律”,是思维为了正确把握客观实在而自然遵守的原理,并非“客观规律”。为了使文章明晰,作者在措辞上做了许多努力,尽力避免读者把这里的“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相混。

作者还在思维的结构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新观点,如:思维的三重基础与三重必然关系,主体性态的结构与作用,同一个概念在思维中以主词出现与以宾词出现在逻辑功能上的区别(前者重在外延,是思维对象;后者重在内涵,表明某种指谓);“并存,联结,复合”是“存在的逻辑特征”,而思维的逻辑只能以“线性进展”为其特征,即只能通过“在时间中前后相随的线序方式”再现存在。在这里,作者强调:“哪里有(物理上的)差别哪里便有(逻辑上的)间断,哪里有(物理上的)同一哪里便有(逻辑上的)连续”,“哪里有(存在上的)间断哪里便有(逻辑上的)差别,哪里有(存在上的)连续哪里便有(逻辑上的)同一”;区分“自身矛盾”与“自相矛盾”;区分“外在差别”与“内在差别”;把语词抽象作为使思维“客观化”和“一般化”的关键环节;强调“对立面”与“统一体”在范畴上的区别;提出“思维本征”并指明它是“异同间续,线性进展,循序整合”的统一;判断的三重性质以及其他六条规律的提出等等,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学术界所没有接触过的。

本书在阐述过程中,还深层次地涉及一些著名的学术争论问题,如形式逻辑规律与辩证逻辑规律的关系问题;同一律的客观基础问题;作者提出的同一律与“抽象同一律”的区别问题;知性思维的实质,地位问题;充足理由律的内涵,地位和能否成立问题;辩证思维也必须遵守形式逻辑问题等等,作者一一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有兴趣的读者一定可以大饱“智福”。本书还注意解决和廓清历史上的一些学术问题。如提出语义范畴的“抽象同一律”以与语用范畴的“同一律”相区分,这就把列宁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弄混了的两个东西(“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给搞清楚了。在思维规律的客观基础方面,于金岳霖的“确实性”基础上提出“本然性”的新概念,表明作者既尊重学术前贤的贡献,又不拘泥于旧说,力求概念鲜明确切的优良学风。作者在探索问题时,时时提到其他学者有价值的学术见解,学术良心跃然纸上。

在写作上,本书的特色是集高深专门与通俗有趣于一身,可称得上是“稚俗共赏”之作。说它高深,专门,是因为它属于学术领域的开拓性著作,是难以问津的思维哲学研究领域中的“启明星”;而说它通俗有趣,是因为它研究的对象是人人都具有的,而作者明白晓畅的著述语言,又使只要稍具哲学、逻辑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得懂,弄得通,一些学术争论在作者的笔下也都了了分明。

如果读者对文学也感兴趣,你会发现,作者的理论论述还颇富文学性。拿“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来说,在一般读者心目中,这不过是逻辑学家从不同的方面规范一件事罢了,除了抽象还是抽象,“公,检,法”都是“司法”。可是,在作者笔下,它们都象一个个有明显个性的“人物”一样出现在读者面前:“什么”同一,“什么”不矛盾,排“什么”中,都是有个性的,“法官”就不同于“检察官”,“检察官”也不同于“警官”,虽然它们“目标一致”。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引语奇少。这与一般理论著作大异其趣。它不靠“引经据典”,专凭“以理服人”。作者象导游一样一一指点,展示,对读者心目中感到迷惑之处,则“即景作答”,使读者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却并不感到枯燥和疲乏。说它是真正的创作并不为过。

由于是创新性的理论探索,原有概念术语不足应用,作者不得不自行创造了一些新概念,新术语,借以指明思维领域中鲜为人知的规定。如“思维本征”,“主体性态”,“物类”,“物性”,“范类”,“阶域”,“异同间续”,“线性进展”,“循序整合”,“融贯统协”等等。不过,读者尽可不必“害怕”,作者在书中都一一为其作出了明晰的界说,绝无“难懂”之虞。

本书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辩证逻辑”,从而写出的一系列创新著作中的一部。说来很有趣。作者在“后记”中交待,他本是云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由于爱好文学面走向了美学,又随之走向哲学、逻辑,终于如作者幽默地说的,“不慎滑入了这一领域”(指“辩证逻辑”研究)。为什么说“不慎滑入”呢?原来作者“苦心研究的结果”,竟是发现“辩证逻辑的研究对象从来都含混不清”。作者经过一番追根溯源的探索,终于把这个当时统称之为“辩证逻辑”的学科“一分为三”。这个过程作者在《辩证逻辑的发展与分化》一书中作了详明的阐述。这“三”门学科,作者命名为“哲理逻辑学”、“思维辩证法”和“辩证思维方式论”。按照作者的划分,哲理逻辑学可属于“广义辩证逻辑”,作者以《哲理逻辑探要》一书加以阐明;辩证思维方式属于“狭义辩证逻辑”的对象,作者以《辩证思维方式论》一书加以阐明;本书则是作者建构的《思维辩证法》中的前两部分,还有一部分(名为〈思维活动论〉)如作者所示,不久可望与读者见面。在作者看来,思维辩证法——思维哲学——哲学思维学,是从不同侧面讲的同一回事。还在1982年作者就强调了它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性。

诚如作者所说,“在学术界,并没有独立的研究思维辩证法的传统”。筚路蓝缕,创业唯艰,作者的辛劳可想而知。

作者赞同钱学森同志高瞻远瞩的卓越论断:“我们不把‘思维科学’的工作做好,要高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第四次产业革命和第五次产业革命那是妄想”。

作者是怀着“借理性思辨之光把‘黑箱’变成‘灰箱’,以有利于科学的问故寻端”的科学使命感,投身于思维哲学研究的,因为这是当前走向“思维科学”的一条可行的路。而从脑科学通向观念的思维,正如钱学森同志指出的,那太难了,暂时行不通。

本书也有它的不足,如“思维本征”的阐述还不够清晰深刻,把自在基础叫“逻辑格式”,似与作者的原意不合,等。由于“思维活动论”没有同时问世,也会给读者带来缺失之感,盼望能“园”这个“梦”。

(该书已由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出版。)

标签:;  ;  ;  ;  ;  

思维哲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继苗启明的思维基础理论与思维规律之后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