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比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13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66例,应用阿仑膦酸钠;观察组66例,应用唑来膦酸。结果:观察组患者骨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骨代谢指标水平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效果更好,值得应用。
【关键词】老年骨质疏松症;唑来膦酸;阿仑膦酸钠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病,以人体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退化为主要发病特征[1]。老年患者极易出现骨折,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威胁患者身体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分别提供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治疗,对比其临床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6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医治的13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两组。对照组66例,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70.1±4.3)岁;观察组66例,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60-81岁,平均年龄(72.5±4.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诊断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症;②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对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患者;②合并脊柱疼痛性疾病患者;③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本研究由院内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医护人员于患者入院后进行碳酸钙补充,对照组应用阿仑膦酸钠进行治疗,指导患者空腹口服阿仑膦酸钠片(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4179,规格70mg),用药剂量为70mg/次,1次/周。服药后半小时内禁止进食、卧床。观察组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955,规格4mg×5支)进行治疗,将4mg唑来膦酸与500ml的生理盐水充分混合,给予患者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需大于15min。用药剂量为4mg/次,1次/年。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年[1-2]。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部位骨密度、骨代谢指标水平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其中骨代谢指标包括骨钙素、TRACP-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骨密度、骨代谢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由(±s)表示,采用t检验;由(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各部位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1。
2.2 患者骨代谢指标水平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骨代谢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数据见表2。
3 讨论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与年龄、性别有密切关系,特别是65岁以上的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水平出现下降,导致骨细胞活性降低,促进骨量丢失。此外,日常饮食习惯也可能影响人体的骨量。对于蛋白质食物摄入较少的老年人,蛋白质不足易引起血浆蛋白含量下降,无法合成足够的骨基质,更易患上老年骨质疏松症。阿仑膦酸钠属于氨基二膦酸盐类骨吸收抑制剂的一种,能够有效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抗骨吸收,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女性的骨质疏松症[3]。临床资料反馈患者用药后可见食管炎、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唑来膦酸也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最终使破骨细胞自行凋亡,还可抑制肿瘤产生的骨钙释放,不具有致癌性。老年患者用药剂量同成人一致,但由于老年人常肾功能低下,用药时需监测肾功能。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密度得到有效提高,骨钙素、TRACP-5b、BA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低,表明了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应用唑来膦酸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更为理想,患者各部位骨密度较高,改善功能障碍,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蒋婧瑾,徐丽倩,周文静,杨云梅. 唑来膦酸与阿仑膦酸钠对老年骨质疏松症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11(2):120-123.
[2] 陈良,陈巧杰,武少坤,等. 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41例分析[J].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8(2):120-122.
[3] 侯圣光,杜萍,王慎田. 唑来膦酸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5,34(7):537-540.
论文作者:邹康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5
标签:患者论文; 老年论文; 骨质疏松症论文; 膦酸论文; 指标论文; 对照组论文; 骨密度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第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