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人民医院 甘肃金昌 737100)
【摘要】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运用温胆汤治疗不寐、胃脘痛、眩晕、月经后期
【关键词】温胆汤;不寐;胃脘痛;眩晕;月经后期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3-0047-02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温胆汤的临床应用较广,现代研究证明温胆汤随症加味,可被广泛用于治疗精神神经、心血管、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失眠、眩晕、抑郁症、中风、颅脑损伤后遗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脏神经综合症、心律失常、慢性胃炎、胆囊炎、肝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尿毒症、肾下垂、前列腺增生、阳痿、糖尿病及并发症掣、多囊卵巢综合征、月经病等。笔者在临床中,结合辨证,应用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热引起的多种内科杂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心系病症
不寐:张某某,女,35岁,事业单位统计员。2010年5月28日初诊。失眠两月,入夜易惊易恐,夜不得眠,伴头晕,胸闷,呕恶,心烦,口干苦,食少纳呆;舌淡,苔黄腻,脉弦滑。此系胆胃不和,痰郁化热以致失眠。治宜清热除痰,健脾化湿,予以温胆汤加减:花粉15g,橘红10g,茯苓20g竹茹15g,枳壳15g,黄连10g,山药20g,夜交藤15g,生牡蛎30g生龙齿30g,甘草10g,4剂,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后口苦缓解,睡眠改善,再投4剂量,口苦大减,胸闷头晕也随之减轻,巩固一周,睡眠正常。病者属痰热内郁,胆胃不和,清阳上升受阻,故出现口苦头晕,痰热扰心,心神受扰而不眠,故用清化痰热,调和胆胃法。本方由二陈汤加竹茹、枳壳两寒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的特点。在辨证施治中,要善于分析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方药,才不致于有顾此失彼之弊,有针对性地在温胆汤基础上加减,用各种不同药物进行全面整体治疗。
按:不寐又称失眠,属心系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神不安而形成,脾胃失调是其常见病因病机之一。即“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如饮食不节,损伤肠胃,则聚湿成饮,酿热生痰,或暴饮暴食,过食厚味,宿食不化,壅滞于中,浊气不降,上扰胸膈,致心神不安而出现失眠。此即《素问?逆调论》所谓“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能卧也”。
2.脾胃系病症
胃脘痛:董某某,男,43岁,当地化工厂工人。2011年9月8日初诊。主诉间断胃脘痛半年,加重一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胃脘痛,伴口苦,嗳气,呕恶在甘肃省省人民医院做胃镜示胆汁反流性胃炎。间断服用中药,效果不明显。3天前,因生气上述症状加重,伴口苦,两胁肋胀满,后背隐痛,嗳气,呕恶,舌质暗红,舌苔黄腻,左关脉弦滑。中医诊断胃脘痛(胆胃不和);西医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治法舒肝利胆和胃、涤痰清热。方药:柴胡l5g,黄芩lOg,半夏9g,竹茹lOg,茯苓20g,陈皮15g,枳实10g,蒲公英20g,茵陈20g,郁金15g,延胡索15g,旋覆花(包煎)lOg,代赭石20g,生甘草6g。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4剂,水煎服,每日l剂。服药后症状悉除。
按:胃脘痈其多由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癖嗜辛辣、燥烈、烟酒等物。致使脾胃虚弱,肝胃不和,湿热内蕴,胃阴受损,胃络受伤而成胃疡。其病机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不足为本,以气滞、湿(痰)、郁热、血溢脉外、胃气上逆等为标及虚实夹杂之证。病机表现较为复杂,临床以气滞、血瘀、郁热、阴虚和虚寒等证型为多见。选用温胆汤加味治疗本病。主要是根据对处方中药物性味和归经分析,以及对所谓“胆寒、“温胆”的实质认识而选定的。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慢性胃炎胃溃疡.总有效率高达92.8%,且复发率低。可见温胆汤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疗效确切。临床辨证应加减应用于脾胃病方能获良好治疗效。
3.肝胆疾病
眩晕:王某某,女,66岁。2012年2月初诊,半年前曾经发生1次旋转性眩晕,
且伴有呕吐,经西医检查诊断为美尼尔综合征。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mg 1次/日及静滴5%碳酸氢钠80ml,3天后减轻。本次发病于3天前夜间睡眠,突发眩晕,天转地旋,呕吐1次。又服西药及输液2天,症状无缓解,遂求中医治疗。证见眩晕,胸闷恶心,头重昏闷,呕吐痰涎量多,右耳有胀满感,头向右转侧或仰卧时眩晕加重,右手食、中指麻木,舌体胖大有齿痕,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上犯。治用温胆汤合泽泻汤加减:半夏12g,天麻10g竹茹12g,陈皮12g,枳实10g,茯苓15g,车前草20g,牛膝15g,薏苡仁30g白术15g,桂枝12g,生姜6g,甘草6g。4剂,水煎服。二诊,呕恶稍轻,余症如前,生姜减至3g,4剂水煎服。三诊,耳胀有减,原方又服8剂。共服药16剂,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按:眩晕的病因主要有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仆外伤等方面。其病性有虚实两端,属虚者居多,如虚者如阴虚易肝风内动,血虚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实者多由于痰浊壅结,或化火上蒙,虚实均可导致眩晕。上面的病列,为痰湿中阻的实证,故用温胆汤化痰祛湿。临诊时如眩晕较甚,呕吐较频,视物旋转,可酌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镇逆止呕;若脘闷纳呆,加砂仁、白蔻仁等芳香悦脾;若见耳鸣重听,可酌加菖蒲、郁金、葱白以通阳开窍;若痰郁化火,头痛头胀,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眩滑者,宜用黄连温胆汤清化痰热。
4.月经病证
月经后期:女,35岁。2010年1月10来诊。主诉月经延期7天,或7天以上,有时甚至3~5个月一行,已一年有余,大多数时候月经色暗,量少,有时伴有血块。末次月经2009年11月29日。患者平素性格内向,不喜交往,爱生闷气。值月经第3天,仍然量少,色暗;夜眠易惊,梦多,口干咽燥,饮食无味。诊断:月经后期。辩证:肝胆郁滞型。用温胆汤加减。考虑目前正值经期,首诊用药如下:茯苓15g,姜半夏10g,生甘草6 g,枳实12g,陈皮10g,茯神10g,柏子仁20g,炒麦芽30g,牡丹皮10,赤芍10,珍珠母30g远志10g。4付,1天1剂,水煎分2次温服。2010年1月22日来诊述,用上药后无不适。用药后月经色转正常,且口干咽燥消失,食欲增加,月经于1月15日干净(带经5天)。但是仍多梦,时有心烦。用药:茯苓15g,姜半夏10g,生甘草6g,枳实12g,竹茹15g,陈皮10g,黄连8g,山栀10g,茯神10g,柏子仁20g,青皮12g,灯芯草5g,淡竹叶15g,生姜5片,珍珠母30g,大枣3枚,水煎服,连服20剂。于2月8日月经按时按时到来。颜色正常,量可,无块。随访1年均准时无误。温胆汤在妇科月经不调方面应用较普遍。要在准确辩证,灵活加减,合理用药。
按: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本病以月经紊乱为特征,连续一年延后,或3~5个月一行,伴月经量少,色暗,有血块。本病多发生于26~50岁的患者,若伴有月经量增大者往往可以发展为崩漏,月经量少可发展为闭经。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肝肾功能失调,冲任功能紊乱,血海溢蓄功能失常所致。肝藏血,主疏泄,肝气条达,疏泄正常,则血海按时满盈,月经周期正常。若情志抑郁、或愤怒伤肝、或肝胆火旺导致肝气逆乱,疏泄失司,气血失调,发为月经先后无定期。肾为先天之本,主封藏。若肾气亏虚,藏泄失司,冲任失调,也可发为月经先后不定期。温胆汤加减可以治疗肝郁或肝胆火旺的月经先后不定期症。加减应用:月经量大者加茜草、地榆;月经量少者加制首乌、鸡血藤;伴阴虚潮热者加白茅根、地骨皮;伴胁肋胀痛者加青皮、制香附;月经色暗紫者加牡丹皮、赤芍;有血块者加皂角刺、土鳖虫等。
【参考文献】
[1]万红娇,朱东海,贺又舜.温胆汤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7,l8(3):704-706.
[2]杨堤林温胆汤的临床新用[J].家庭中医药,52.
[3]刘明,颜勤.温胆汤异病同冶脾胃病[J].陵西中医,2003,24(7)657-658.
论文作者:赵世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月经论文; 竹茹论文; 脾胃论文; 枳实论文; 半夏论文; 茯苓论文; 陈皮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