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阳苗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湖南麻阳 419400)
摘要:目的 研究在无痛分娩中实施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受无痛分娩的产妇100例,其中50例接受舒芬太尼阻滞(对照组),另外50例接受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阻滞(观察组),比较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镇痛起效、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更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两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时间差异不明显。结论 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阻滞用于无痛分娩中能够保证麻醉有效性,确保无痛分娩顺利进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阻滞;麻醉效果
无痛分娩是当前新型分娩方式,主要是借助镇痛药物帮助产妇痛苦得以减轻。镇痛药物应用后除了能够获得镇痛作用,并且能够防止阻滞机体运动功能,从而能够保证产妇在清醒状态下进行分娩,这样有助于提升分娩质量,不过也对临床选择麻醉药物有较高要求[1]。本研究具体分析在无痛分娩中利用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阻滞的效果。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于2015年7月-2017年7月之间选取100例产妇参与本次研究。观察组50例年龄平均为(28.28±2.36)岁,产次平均为(1.16±0.31)次;对照组年龄平均为(28.59±2.14)岁,产次平均为(1.35±0.28)次。2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全部产妇均接受硬膜外持续镇痛,等到产妇宫口开到2-3cm的时候,穿刺点确定为L2-3间隙,常规方法下完成消毒,硬膜外穿刺置管成功后先给1%的利多卡因5ml,5分钟后无全脊髓麻醉后给予(观察组选择罗派卡因100mg加舒芬太尼30μg用生理盐水配成100ml;对照组选择舒芬太尼30μg用生理盐水配成100ml)10ml,再预计量5ml,以后按10ml/小时速度泵入直到完成产程。全部产妇分娩期间实施吸氧处理,对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进行持续监测。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镇痛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两组第一、第二、第三产程持续时间。
1.4统计方法
3.讨论
产妇分娩时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度,增加儿茶酚胺的释放,因而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2]。所以针对产妇分娩的麻醉,必须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罗哌卡因属于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物的一种,应用选择低浓度,对机体感觉阻滞以及运动阻滞分离度较高,同时不会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产生明显毒性[3]。选择浓度较低的罗哌卡因应用在无痛分娩中,能够防止分娩结束后产妇有行走困难情况。研究显示,罗哌卡因对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很低,同时能够获得更长的作用持续时间,能够发挥止痛、麻醉两重效果[4]。罗哌卡因小剂量应用能够有效阻滞感觉神经,大剂量更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过量使用,以避免产生明显毒性反应影响作用效果。舒芬太尼属于阿片类药物,为人工合成,在临床分娩的镇痛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能够发挥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效果发挥迅速,可以持续较长时间。另外实践显示应用后能够保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很少出现明显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即便持续长时间使用,也基本不会产生蓄积,在临床分娩以及其他不同手术的麻醉中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5]。通过联合两种药物进行阻滞,能够协同发挥两种药物的药效特点,显著提升药物使用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镇痛起效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更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明显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0%,P<0.05,但两组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
综上所述,在无痛分娩中实施罗哌卡因与舒芬太尼阻滞能够加快镇痛效果的发挥,延长作用时间,且能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大伟,王保国,刘长宝等.不同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阻滞在产程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6):538-542.
[2]蒋焕伟,徐世元,方曼菁等.硬膜外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3):221-223.
[3]詹丽春,李建国,季称心等.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麻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3):295-296.
[4]李晓虎.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单独或联合用药连续蛛网膜下隙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6):271-272,275.
[5]韩斌,徐铭军,张明等.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单独或混合用药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6,36(11):1309-1312.
论文作者:全玉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卡因论文; 产妇论文; 效果论文; 药物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两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