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治进展论文_保甜甜 梁宛伶

保甜甜 梁宛伶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病医院 550002

摘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具有成百个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并且患者在35-40岁时会不可避免地发展成结直肠癌,患者及其家族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约占大肠癌的1%,因此,对患者家系进行筛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若FAP未予治疗,几乎每一病例都将发生大肠癌,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率;手术治疗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ws polgposis,FAP),原名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或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这种疾病的特征是具有成百个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并且患者在35-40岁时会不可避免地发展成结直肠癌[1],患者及其家族是发生大肠癌的高发人群,约占大肠癌的1%,因此,对患者家系进行筛选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措施[2]。FAP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现已查明FAP的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的长臂上(5q21,22),其中,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是FAP的重要分子生物学基础。自18世纪中叶Harrison和Cripps报道FAP疾病以来[4],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检查手段进治疗方式已有了较多的认识[5,6]。目前已公认为癌前病变,若FAP未予治疗,几乎每一病例都将发生大肠癌[7],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流行状况

FAP多在20-30岁发病,据统计,每1万-3万个新生儿中大约有1例[8],我国不完全估计约有12万例患者,男女发病比例为1.46:1,平均发病年龄27.8岁[3]。统计资料显示,FAP患者20岁时腺瘤的恶变率为9.4%,30岁时为50%,而60岁时为100%[9],该病常在40岁左右癌变,系多中心癌[10],癌变的最小年龄为17岁,最大不超过45岁[11]。

分类:FAP包括 1,MYH基因相关性息肉病(MAP),“经典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CFAP),衰减性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AFAP),以及伴发表皮囊肿和良性骨肿瘤的Gardner综合征和伴发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Turcot综合征

2.FAP患者根据不同的发病至恶变时间的不同治疗方式

FAP患者出生时都无病变,随着生长,病变逐渐发展,发病之恶变的时间究竟多长无法确定,据报道癌变时的中位数年龄为36岁[12],FAP发病至恶变的时间在不同个体差异很大,由于FAP恶变率几乎是100%,所以确诊后应尽快进行彻底的手术治疗,而手术方式的选择如下:

2.1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腹壁造口术

此术式被认为是治疗本病最早、最经典、最彻底的手术方式。虽说去除了发病的病理基础,无残留结直肠黏膜、息肉复发及癌变之虑,但回肠造口,丧失排便控制能力,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易成型,腐蚀性强,造口周围皮肤易感染,患者生活质量差,故仅适用于直肠息肉较多,确实无法保肛或已有癌变者。

2.2 结肠次全切除,结肠直肠或回肠结肠吻合术

此术式简单、安全,避免腹壁造口,保留了直肠肛管,但残留的结肠黏膜病变容易复发。近年来亦有报道对残存的腺瘤用非类固醇抗炎药物,如NSAIDS、消炎痛等药可抑制腺瘤生长,减少结肠腺瘤数目,但仍不能长期有效阻止腺瘤生长及癌变[13]。

2.3结肠次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

此术式简单安全,避免腹壁造口,并发症少,盆腔无需解剖,无排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术后残留肠段短,方便复查,易于监测,但残留直肠有腺瘤再生和癌变的危险。术后应在连续随访和严密监测下,一旦发现息肉即行处理,在直肠病变较少,可以保留的情况下,可以不选择直肠全切除术[14]。

2.4 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

此术式切除了全结直肠黏膜,去除了发病基础及癌变机会,避免了腹壁造口,但由于切除了直肠,缺乏了直肠便意感,排便控便功能很差,术后形成所谓的“部分失禁”,不仅回肠内容物对肛门皮肤不断刺激而致糜烂,且无法应用回肠造口袋,患者深感痛苦,不得不再施行腹部造口术解决。

2.5 全结肠切除、部分直肠切除残留直肠黏膜剥脱、回肠储袋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术

此术式切除了结直肠全部黏膜,清除了息肉复发和癌变的危险,保留了肛管括约肌和直肠肌鞘,有排便控便功能和回肠储袋,有储存粪便功能。既达到了根治目的,又符合患者的生理要求,在理论上讲,是最合理的,也是目前较推崇的手术方式。国内廖国庆等报道2例行此手术,无肛门失禁症状,未见其他副作用报道,并且提出残留直肠肌鞘5-6cm为宜,储袋以J型为优,术后盆腔充分引流,术后应用有效抗生素预防感染[15]。

2.6 全结直肠次全切除、肛门外直肠黏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内回肠肛管吻合术

此术式切除了全结直肠全部黏膜,保留了肛管括约肌和直肠肌鞘,有排便和控便功能,且避免了和回肠储袋的并发症,手术相对简单,患者易于接受。刘献堂报道28例采用该术式,术后早期肛门功能较差,3个月后肛门功能开始恢复,1年以后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16]。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有多种,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结直肠癌的治疗手段有很大改进,特别是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技术的开展和成熟,大大的提高了结直肠癌病人的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但是晚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并无大改观。因此,干预和控制结直肠癌的发病就显得愈来愈重要,我们应当尽力将危险因素降低至最低点,提高保护因素的作用,从而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Galiatsatos P,Foulkes WD.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gposis [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2):382-398。

[2]Vasen HF,Van-duijuvend IJK,Buskense P,et al.Decision analysis in the surgical treayment of patients with familial adenomatows polgposis a Dutch-Scandinayian collaborative study including 659 patints[J].Gut,2001,49:231-235。

[3]于恩达,徐晓东,孟荣贵.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临床特点及研究现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49-252。

[4]Kinzler KW,Vogelstei B,Lessons from 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J].Cell,1996,87(2):159-170。

[5]Baba S,Tuchuiya M,Watanabe I,et al.Importance of retinal pigmentation as a subclinical marker in familial adenomatows polgposis[J].Dis Colon Rectum,1990,33(8):660-665。

[6] 焦益群,宫恩聪,孟桂霞,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APC基因胚系突变的检测[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7,28(3):267-269。

[7]Jarvinen H,Franssila K O. Familial juvenile polgposis coil;increase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J].Gut,1984,2(7):792-800。

[8]Cruz-Correa M,Giardiello F. Familial adenomatous polgposis [J].Gastrointest Endosc,2003,8(6):885-694。

[9]Rustin RB,jagelman DC,Mcgannon from 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Cell,1996,87:159-170。

[10]Vasen HF.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reditary colorectal cancer syndromes.J Clin Oncol,2000,18:81-92。

[11]刘宝善,许玉成主编.大肠肛门肿瘤学.第一版.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01-206。

[12]晏仲舒.全大肠切除直肠肌鞘内回肠造袋肛门吻合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7,12(4):253。

[13]闻英,陆京伯,朱茗,等.家族性息肉病的手术治疗附45例报告[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9):675。

[14]Church J,Burke C,McGannon E,et al.Risk of rectalcancer in patients after colectomy and ileorectal anastomosisfor familial adenomatows polgposis;a function of availablesurgical options[J].Dis Colon Rectum,2003,46(9):1175-1181。

[15]廖国庆,晏仲舒.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4):277。

[16]刘献堂,吴印爱,刘军,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癌变的治疗体会[J].实用癌症杂志,2000,15(1):95。

第一作者:保甜甜,女,1982.07.21,回族,贵州贵阳,大学本科,住院医师,肛肠外科

第二作者:梁宛伶,女,1985.01.13,汉族,贵州桐梓,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肛肠外科

论文作者:保甜甜 梁宛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6年3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浅谈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治进展论文_保甜甜 梁宛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