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护能力是当今学生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是保证学生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欧美发达国家,急救课程早已被列为必修课,在小学、中学等不同的阶段均有相应的急救课程。而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薄弱,也未开展相关课程对其进行教育,很多中小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中小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和医院(医学院校)的相互配合,同时通过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1]。因此,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在提高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提高中小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必要性
1.1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频发
学校人员众多,人口比较密集,再加上学生贪玩多动,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学校是最易突发意外安全事件的场所之一,学生是校园意外伤害最大的受害者。近年来,我国校园意外伤害事件频发,尤其是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我国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的第一顺位死因是意外伤害事件[2]。每年有超过20万的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即每3名死亡的儿童中就有一名是意外伤害所致。每年我国大约有1.6万多名中学生非正常死亡,每天全国约有一个班的孩子因意外死亡离开我们[3]。因此,提高中小学生面对突发的意外伤害事件时的应急能力具有很高的家庭必要性和社会必要性。
1.2中小学生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匮乏
在欧美发达国家,急救课程早已被列为必修课,在小学、中学等不同的阶段均有相应的急救课程。因而,公众参与急救的比例,欧美发达国家是我国的10倍。而在我国,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薄弱,也未开展相关课程对其进行教育,中小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度很低,急救技能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导致大部分中小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提高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具有现实的急需性。
1.3国家重视对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培养与培训
我国的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从1987年开始,我国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来促进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如1987年的《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1992年的《关于进一步开展卫生救护工作的意见》、2001年的《关于〈印发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经过国家的政策推进和人民的共同参与,我国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在各大人群中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针对中小学生群体,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具有很高的必要性。
2.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
学校应急救护培训工作应以弘扬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人道主义精神、促进校园文明和谐、保护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为指导思想,培训的内容一般包括救护新概念、心肺复苏、体外自动除颤的作用和方法、呼吸道异物的排除、创伤救护基本技能(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及安全搬运)、常见急症现场处理、突发事件和意外情况现场应对等,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应对基本护理需要的能力。
一般学校应急救护培训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开展。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传授应急救护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然后由专业老师演示基本救护的方法与步骤,并结合同学们的实际演练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紧急应变能力。
中小学生应急救护能力的提高需要学校和医院(医学院)的相互配合,同时通过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社会教育、学生自我教育等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能力。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即以学校教育为载体,联合医院或医学院校,以课堂教学、社团实践的方式,由医生或护士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传授急救知识,同时对学生急救社团内学生进行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点带面,带动和帮助其他学生掌握技能,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从而推动中小学急救课程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带教老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规范的急救技能、现代教学媒体和课堂驾驭能力,打造高效的教学模式。在医疗原则允许范围内,适当简化培训方法,选择简单有效的操作模式,降低培训难度,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易于接受、理解、记忆,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3.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在提高学生应急能力中的作用
3.1培养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
校园安全目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上至教育行政部门,下至校长、教师,最关心的就是校园安全问题。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不但关系着千家万户的欢乐和幸福,也关系着国家的兴旺和民族的振兴,他们的身心安全备受社会关注。保证学生安全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让学生有自我保护、远离危险的主动性。通过开展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让学生在课堂上认识到危险无处不在,危险也能通过自己合适的方式予以有效化解,从而培养学生正视危险,面对危险从容应对的意识与能力。
3.2培养中小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
青少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塑性强,这个时段是对他们进行培训最好的时机,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时间就是生命"的含义,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高尚品德以及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发挥中小学生作为事故现场第一目击者的责任感,在专业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争取在"救命的黄金时间"内,能自我救护或为他人提供有效的现场救护。
3.3提高中小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储备
充分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是有效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邀请医院或医学院的老师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储备,同时,通过社团实践,老师亲自教授处理突发事件的护理技能,如心肺复苏、外伤包扎、创面处理、心脑血管常见病突发情况处理等。通过课堂学习与课下实践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
3.4提高中小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
学生的健康与安全一直是学校和社会关注的首要问题,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前提。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模式除了对日常校园安全的师生防范、教育和应急处理加强外,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练习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不但提高学生在校园内自救互救能力,更是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必备的一项技能。全国交通事故现场,如果伤病者本人或第一目击者懂得现场救护知识和技能,通过简单的自救、互救,如对猝死者进行现场心肺复苏,对外伤者实施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那么50%以上的生命就有可能挽回。
3.5丰富中小学课程教育体系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教育,在提高学生自救互救能力的同时,丰富了中小学生课堂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为打造新型教学模式打下了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科学的兴趣,激励更多的学生长大后献身医学事业,为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储备了后备力量。
3.6从小做起,为构建全民健康社会打下基础
远离危险、正确应对危险是保证健康的基础。通过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使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让他们从小养成热爱生命、保持健康的习惯。少年健康则全民健康,为构建全民健康的社会、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语
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医校携手的应急救护培训能够提高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储备,提高学生自救互救的能力,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急需性。
参考文献
[1] 王军.中小学应急救护专题教育路径及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8,(21):13-14.
[2] 赵婷,李晓芳,桂莉,等.儿童期意外伤害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5):41-42,45. DOI:10.3969/j.issn.1008-9993.2009.15.016.
[3]刘志娟.提升中小学校园意外伤害应急救护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以烟台市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12):22-24.
论文作者:蒋丽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中小学生论文; 能力论文; 提高学生论文; 技能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意外伤害论文; 《中国教工》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