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探究
杨竟艺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1)
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伴随着人们公共生活的拓展和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嬗变,中国精神日益成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驱动力,它不仅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也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为生成于历史个体与公共场域的中国精神,其公共性生成也必然遵循其生成的内在机理,即基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三大要素的有机整合和生成逻辑。只有厘清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理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弘扬好中国精神,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公共性转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关键词: 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晚清学者辜鸿铭认为,中国之精神是自由主义精神、探索精神、寻找事物的原因和理由的精神,是儒教里的哲学教导和道德体系。[1]这种颇具年代意蕴的定义嫣然不能完全适用于今日之中国精神。从中国精神的要义来看,当下的中国精神已被确证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2]。从公共性生成历史来看,作为分化于个体性或私人性的公共性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消极到积极的历史范畴。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的个体性获得了极大地发展,但人的个体性的过度彰显带来的却是公共性的危机,即是说个体的公共性缺乏势必导致社会的公共性问题,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促成个体的精神成人和助推社会公共生活和公共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无疑也就成为负载有各国色彩的全球范围内的博弈难题。中国精神公共性便是在此动态背景下博弈、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冠之以公共领域的公共化的精神品质,而且最终形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公共理念与精神追求。
中国精神作为领航新时代的精神品质,有其独特的生成背景与生成路径。一方面,国内通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全球化进程,成就令举世瞩目,但也悄然濒临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思想的渐进致使部分中国公民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发生变化已成不争事实。如何厘清其中的糟粕,借鉴外来文化的精华,将其融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期作为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有效元素之一,已成为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为此,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中究竟应遵循什么样的逻辑理路,坚持什么样的生成导向与原则,本文试着从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分别从“公共价值认同”“多元价值整合”和“社会公共利益”三个方面对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进行探究。
一、公共价值认同——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出发点
公共价值认同即公共领域内公众意志的一致表达。任何个体的行为动机都存在着合目的性的要求,为了回应对利益的诉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交往始终隐藏着相互的价值认同,个体的价值追求在这样的认同机制下选择有利的条件和手段进行交互。不仅个体与个体如此,事实上,个体与集体、社会也采取同样的逻辑进行交互。不过,个人与集体、社会之间本身应是一种抽象交互,主体性的个人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公共利益而强化私人利益。为更好地规避私利的过度张扬,弘扬和培育公共领域内的公共价值认同和追求就成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式,中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全体儿女的公共价值认同也就在此基础上出发,且随着对公共价值认识的不断深化,这种认同感也会随之加深,最终完成对公共价值的公共性生成,这便是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运作机理,由此可见,公共价值认同便是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出发点。
之后,叶总的兴趣全被装钱的盒子给吸引住了。这个盒子雍容华贵,紫檀木打造,烫过金,镶的也是翡翠玛瑙。最让叶总感兴趣的是整个盒子做工精巧,手法老练,必定是出自名家之手。
中国精神的公共价值认同最直接的表现便是构建了属于自身的中国精神话语体系。中国精神话语体系阐述着中国情、践行着中国梦、表达着时代内涵、构筑着中国精神自身的话语范式,受经济和社会发展双向规约。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未间断,文化未断层、文明未断根,随着历史车轮浩荡演进,造就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品格。古有“三立”箴言、有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有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品质,近有拓万古之心胸的邓广铭、有辣手著文章的邵飘萍、有两束雄文一抹背影的冯友兰,今有千万无私、无畏、奉献毕生的先进共产党人,中国精神在这样的实践中生成、在这样的生成中实践,这也如马克思所言:“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3],中华民族以民族共同体的类存在形式彰显着共同的精神旨趣,创造了极大的精神财富,也为公民价值观念选择提供了指引。中国精神正是脱胎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于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添砖加瓦,从而形成时代的公共记忆。中国精神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不但其影响和效应源于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公共价值认同,也源于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引领和“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为出发点。
二、多元价值整合——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立足点
她觉得有眼泪由眼眶里涌出来,啪嗒啪嗒滴在白茫落户雪地里,砸出细小的雪窝窝,要是让“老黄”回头来看见,让那两个老家伙看见,又会笑话她心肠软,刀子嘴,豆腐心吧。想到这里,她赶紧往回走。
从表8可以看出,与对照相比,不同处理玉米纯增收益由高到低为:复合酵素>硝铵尿素>AO乡喜>NK>液体氮肥>埃尔夫>PK。其中,复合酵素处理纯增收益最高,为1 800元/hm2,其次是硝铵尿素和AO乡喜处理,纯增收益分别为1 245元/hm2和765元/hm2;埃尔夫和PK纯增收益均低于对照常规施肥处理,纯增收益分别比对照降低375,720元/hm2。
中国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社会公共福祉,通过五千年的历史演进和实践,中国精神日益从碎片化的民族精神品格里集大成,表现出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由“散”到“聚”的生成过程,表达着不同时代不同实践旨趣下的社会公共利益追求。纵观古今,中国精神里有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中国气概;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中国品格;有“达则兼济天下”——儒道互补式的中国操守;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中国高度;有“唯大英雄能本色”的中国格调;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中国气节。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精神的概括更有高度凝练:“中国精神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这两个核心是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着力点,为全民族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既是科学性、民族性、公共性和继承性的有机统一,也是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两个基本面。
其次,从公共性生成的外部影响上看,诚如上述而言,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始终面临着外部多元价值观念的冲击,冲击带来的诸要素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以来的国民核心价值观念的公共性生成。近代以来的中国吸纳了西方思潮中包括自由、民主、科学的积极因素,接纳了先进的工人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公民集体意识,现代意识得到增强,公共观念得以形成,私域与公域、个人与社会、小众与大众概念界定明晰。同时,多元价值观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实践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价值观念冲突在国内时有发生,中国精神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新自由经济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实用主义等系列观念、主义甚嚣尘上,导致国内极少部分人群在行为实践上开始信奉“指导思想多元化”“道路选择多样化”“特色理论特殊化”等畸形扭曲的精神旨趣。如何对多元价值观念问题进行中国化整合,已显得尤为迫切。对于产生于中国的中国精神,也必将服务于中国,中国精神不是外国精神,更不是某个民族或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所独有的精神品质,多元价值整合的前提一定是将中国精神立足本国、立足社会、立足公众,这才有了我们今日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有了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应有的立足之地。只有依照这样的遵循,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才能更好地为提升现代公民意识和公共实践能力服务,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意志和服务于国家战略。
中国融入全球化潮流的今天,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形成早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文明的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包容,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也面临着深刻的影响,如何消解多元价值冲突,进行多元价值整合恰成为当下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这样的公共性生成是否会在生成过程中面临困境,难题直指公共性生成的立足问题。为此,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加以审视。
三、社会公共利益——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落脚点
首先,应大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学马、知马、懂马、信马,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应懂得如何兼容并蓄、整合多元价值,凝练属于国人自己的精神品格。众所周知,中国精神脱胎于、凝练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当前多元价值观整合下的最准确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是中国精神并蓄融合下的高度概括。从公共性生成的内部机理上看,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促成了个体性人的精神成人,从《诗经》到《论语》,从老子到诸子百家,从红军过草地到无私焦裕禄,中国精神的宏大叙事始终贯穿于个体性人成长的观念形成期、巩固期,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国民,而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凝聚力和外溢效应不但正面而且积极,正如国内学者所言,“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建构出人们生活的意义世界”[4]。近些年来,中国精神的教育日益进入教科书,看似加强了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实则力度不够,特别是进入新时代,无论你承认与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外来的一些思想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部分公民价值观念的嬗变,也给众多的不同层级的公民带去了一定的思想冲击,所以,加强中国精神阐释本应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应有之意,它也为今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向公共性转型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具体而言,国家从意识形态高度对中国精神的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整合,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古田精神、二七精神、延安精神、工匠精神、吕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几十种精神的细分,大体上对中国精神在质和量上进行了区分与把握。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实质内涵,这种梳理与整合意味着中国精神不再以零散、孤立的精神主旨存在,意味着中国精神在新时代显现出强大的价值生机与活力,表达了公众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现实诉求,体现了党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的新概括。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中国精神还应在质与量上不断挖掘和丰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血与火、刀与剑的古代与近代涌现出了大量鲜活的事例,可以说,在量上,民族精神中的爱国主义取得了对时代精神中改革创新的压倒性数量优势,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期的大潮中不断挖掘改革创新精神是摆在当下的最大难题。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转型,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挖掘与阐释好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树立好时代新楷模,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方案,走好中国道路,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和增强公民福祉作为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落脚点,亦将成为我们长期坚持的一条基本准则。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精神将肩负起民族复兴大任的历史使命,弘扬好新时代中国精神,促成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聚合力,就必须要传递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方案,走好中国道路,可以预见,一旦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势必会反哺社会,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协同效应,为我国实现十九大宏伟蓝图所描绘的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诚如,中国精神在经济领域表现出的正确利益观;社会领域表现出的大同社会、大同世界;文化领域表现出的开放包容、百花齐放;政治领域表现出的以仁为政、德法兼治;生态领域表现出的和谐共生等系列思想,可谓旷古烁今,为今后治国理政和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精神指引和方法论基础。
事实上,在我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精神的核心聚力早已初显于“亚洲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已有的实践证明,中国精神的公共性生成不仅有利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与经济繁荣,亦将推动中华文明与他国文明的交流互鉴,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6]不过,这一切的良性发展和过程展开都有赖于公共价值认同、有赖于多元价值整合、有赖于公共社会利益的彰显,三者之间是有机的统一体,公共价值认同是前提,多元价值整合是基础,社会公共利益彰显是归宿,因此需大力培育中国精神公共性生成的诸环节,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好中国精神,以期更好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28.
[2]常雪梅,程宏毅.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3-17].http://cpc.people.com.cn/n/2013/0317/c64094-20816352.html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95.
[4]李忠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精神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J].北京:社会科学战线,2014:33.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
[6]吴海江,徐伟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EB/OL].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5-15/8837112.shtml.
Study on the Public Generation Rationale of Chinese Spirit
YANG Jingyi
(School of Marxism,Chengd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Sichuan 610051,China)
Abstract: In the past 4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long with the extension of people's public life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public values, Chinese spiri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an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o serv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It promotes the growth of individual spirit as well as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public life and public undertakings.Generated from individual and public lives historically, Chinese spirit must follow its innate rationale, i.e., an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generation logic based on three elements:"public value identification", "pluralistic value integration" and "social public interest".Only by clarifying the public generation rationale of Chinese spirit well, by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by transmitting Chinese voice well, and promoting Chinese spirit well, can we promote the public-oriented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nd provide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中图分类号: D0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1883(2019)03-0026-04
doi: 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3.005
收稿日期: 2019-06-27
基金项目: 西昌学院校级项目: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反贫困的困境与出路研究——以凉山彝区为例(2017bs001);西昌学院横向服务项目:基于大数据与媒体条件下的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分析(2018HX001)。
作者简介: 杨竟艺(1996— ),女,四川南充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标签:中国精神论文; 公共性生成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