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评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实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包含谁好谁坏的价值判断;实证经济学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不包含价值判断。价值判断往往是见仁见智,很难辨别清楚,本文把它放在一边,对两门经济学作出新的解释。
在西方经济学中,微观分析以均衡为基础,而宏观分析常常出现非均衡,如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和危机等等,两者之间存在矛盾。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写了以下一段话:“萨缪尔逊的开拓性的教科书的优点是把(当时)新的凯恩斯经济学的工具和传统微观经济学第一次成功地结合起来。萨缪尔逊使用了新古典综合的概念——即认为:一旦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原有的古典经济学原理就能适用。换言之,在经济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体制。在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未能充分使用时,宏观经济学原理就可以发生作用;在另一种体制中,即当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充分使用时,发生作用的是微观经济学原理。……在过去的几十年间,经济学家开始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裂提出疑问”。①
自从1936年凯恩斯出版《通论》,在理论形态上就出现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裂,经过70余年的努力,经济学家没有解决这个矛盾,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视角。这个问题同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来破解这个难题。
两门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政策主张和学科特征上都存在原则性的区别,下面对它们作些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一、研究对象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理想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相当于研究哲学中的绝对真理。这里是指研究绝对真理,并不是达到了绝对真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现实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于研究哲学中的相对真理。虽然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但要努力使相对真理不断地逼近绝对真理。虽然两门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存在差别,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从不同抽象层次的角度研究人类欲望无限性与经济资源有限性这个基本矛盾。
二、研究方法
规范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他在1874年出版的《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一书中写道:“这一结果完完全全通过自由竞争机制的自动运行获得,供需规律支配着所有商品的交换,正如万有引力定律支配着所有天体的运动。这样,经济世界最终揭示了其宏伟与复杂性,它就像是一个既巨大而又简单的,宛如宇宙般的绝美系统”。②他在《纲要》中讨论了五个一般均衡模型,其中一个是用一个联立方程组来描述所有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换。联立方程组只要满足变量数目与方程数量相等的条件,就有惟一解,能够同时确定所有商品和所有要素的数量和价格。方程组分为行为方程和出清市场,前者包括商品需求函数、商品供给函数、要素(资本,劳动)需求函数、要素供给函数;后者包括商品市场出清和要素市场出清。
1954年阿罗、德布鲁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他们用生产集合代替瓦尔拉斯的固定系数,用偏好结构代替瓦尔拉斯的效用函数,重新构造了一般均衡模型,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惟一性。③近年来,仍有学者研究一般均衡论,将信息论、交易费用、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引入模型,使它披上了现代服饰。
一般均衡论是在严格假设条件下证明的,这些条件有完全市场竞争,不存在收益递增,没有外部经济效应,工资与价格具有完全弹性,用保险来防止不稳定因素的干扰,等等。正如耶法所指出的:“《纲要》除书名外,全部内容意欲成为一种现实主义的乌托邦,即对于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常态的一种描述,不依赖时间和空间,在一些方面理想化地完美,然而仍然由现实的心理和物质因素所构成”。④他对一般均衡论的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因为瓦尔拉斯把有人参与的人类系统同无人参与的天体系统混为一谈。宇宙世界由于没有利益矛盾和冲突,所以是绝美系统,而人类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世界,经济利益是决定人的行为的主要因素,矛盾和冲突不断,在这个世界中,一般均衡是特例,非均衡才是常态。
科尔奈说:“均衡理论达到的顶点极为引人注目,也许它的当代信奉者有能力在顶峰上再建一座瞭望塔。但是,我们却认为,我们应当做的是从峰顶下到平原,再次从更低的海拔高度去攀登另一座更为陡峭的高峰”。⑤他所说的另一座高峰,就是非均衡经济理论和方法。
与一般均衡研究水平相比,目前非均衡研究水平还处于很低的水平。经过130多年的研究,一般均衡论取得了很多成果,证明了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惟一性和帕累托最优,证明了大道定理、不动点、经济核(内核、外核,核心)和经济链等等,人们会问:在非均衡条件下这些成果还存在吗?如果存在,会发生怎样的变形?
冯·诺依曼是在结构不变的假设下证明大道定理的,得出了各年各部门按相同增长率变化的结论。这种模型没有实用价值,1985年我们研制了变结构模型,叫做弯弓大道。在变结构条件下还有大道定理吗?这个问题至今无人证明。
科尔奈认为:私有制经济是预算硬约束,有效需求不足,表现为供过于求,存在“缺口”;公有制经济是预算软约束,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表现为供不应求,也存在“缺口”。从这里可以得出两个重要的推论:一是能不能通过所有制改革,建立起“软硬结合、缺口互补”的新非均衡经济学,使缺口很小,使效益很高;二是私有制经济重视效率,公有制经济强调公平,能不能通过所有制改革和财税政策,建立起一种效率与公平较为合理的经济体制。
目前,非均衡经济学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经济究竟划分为几个市场。西方经济学家主要研究产品、劳动、资本三个市场,显然太少,至少需要增加金融和外贸(含外汇)两个市场。投资的实物是厂房和设备,属于产品市场;投资资金属于金融市场,因此投资不必单列一个市场。技术与信息具有共享性,费大力气搞出来的技术与费大成本采集的信息,别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会对技术创新和信息采集失去激励,不利于经济发展。在知识产权保护期间,技术与信息都变成了商品,可以纳入产品市场。另一个是各个市场的非均衡会产生溢出效应,例如工资增加,居民多购商品,对产品市场产生影响,厂商的利润增加,对金融市场产生影响。如果厂商把增加的利润用于投资,可以多雇工人,对劳动市场产生影响;厂商多购建材和设备,增加产量,又对产品市场产生影响;厂商的利润进一步增加,会对金融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如果提高汇率,对进口有利,对出口不利,对国内产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产生影响。市场数目越多,它们之间的溢出效应和非均衡模型就越复杂,求解模型需要应用高级计算机软件。
三、研究内容
(1)经济人假设是规范经济学基石,他具有完全理性,拥有完全信息。作为消费者,他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生产者,他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要素拥有者,他追求收益最大化。在实证经济学中,我主张采用现实人假设,他受过教育,受过社会熏陶,理性分布是两头小、中间大,即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的,只占极少数;既有理性、又有非理性的,占大多数,这种情况复杂,需要细化为多个小类型。
(2)完全信息是规范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由于经济人拥有完全信息,他才能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实现利益最大化。现代信息论证明,采集、处理、传递、存储和利用信息是需要成本的,有时信息成本巨大,甚至大于经济决策所带来的收益,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放弃这项决策。任何一个消费者、生产者或要素拥有者要收集全球信息、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后作出完全理性的决策,是根本办不到的事情。实证经济学放弃完全信息假设,研究在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作出的决策。不完全信息是指两个局中人中一个不了解另一个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是指两个局中人中一个信息多,一个信息少。两种情况可以相互包容。
如果不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前,委托人不了解代理人的类型,叫做逆向选择,例如银行想通过放贷获得收益,但不了解借款人的风险,只好提高利率,吓走了低风险(还款能力强)的借款人,把资金贷给了高风险(还贷能力差)的借款人,使坏账增加,出现亏损。如果不对称信息发生在合同签订之后,委托人不了解代理人的行为,叫做道德风险,例如厂商雇用工人是为了增加产量和利润,由于不了解所雇工人的努力程度,只好实行固定工资,对勤奋劳动、特别是对技术熟练工人失去激励,他们离开工厂,产量减少,质量下降,使增加利润的愿望落空。无论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不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是无效率的。
(3)规范经济学研究完全竞争市场,不考虑垄断、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存在的事实,经济系统不存在任何摩擦,更不会发生对立和冲突。实证经济学从实际出发,研究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包括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类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现实世界决不只有一个市场,而是三个市场并存。在中国,国防工业、铁路、石油,天然气和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公共交通和垃圾处理等等,属于完全垄断,在政府指导下决定价格;民航、通讯、钢铁、飞机和汽车制造、银行等等,属于垄断竞争,它们对价格有一定的决定权;农业、制药厂、药店、旅游、旅馆、饭馆等等,企业数目少则几千,多则几千万,属于完全竞争,它们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既然存在三类市场,就可以应用新的局部均衡分析,它与马歇尔创导的方法不同,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假设其他市场不变的条件下,分别研究每个市场;第二步是在第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三类市场之间的关系。
(4)规范经济学假定,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主体都是完全理性,它们的决策高度一致,不存在任何矛盾和冲突,微观经济决策后果的汇总,就是宏观经济指标。实证经济学把决策与政策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决策造成了宏观经济的失衡,例如凯恩斯从微观经济行为中去寻找宏观经济范围内非自愿失业的原因。他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把新增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成为一条规律。厂商投资的目的是盈利,当出现投资品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时,新增投资的利润不断减少,使边际资本收益率递减又成为一条规律。消费与投资有效需求不足,市场上供过于求,愿意工作的工人找不到工作,出现了非自愿失业。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增加需求,填补上述供求“缺口”,使经济运行恢复均衡,我把政府针对微观经济主体非理性决策造成失衡所采取的对策,叫做第一类宏观经济政策。有的经济学家认为,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溃是微观与宏观经济主体非理性决策造成的恶果。在微观经济方面,股票持有者对经济前景悲观,大量抛售股票;在宏观经济方面,政府抽紧银根,使上市公司的资金链断裂,抛售股票。1933年美国政府实施了有效的救市政策,我把政府针对微观与宏观经济主体非理性决策造成失衡所采取的对策,叫做第二类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我的分析,美国财政赤字与军费支出、国债累积数与同一时期军费支出累积数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为了同前苏联进行冷战,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大搞扩军备战,财政连年赤字,国债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后果之一是人为压低利率。假定国债为10万亿美元,国库券利率提高1%,财政就要多支付利息1000亿美元,使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如果利息合算,居民储蓄是放弃眼前消费去换取未来更多的消费。利率很低,居民减少储蓄,增加眼前消费。储蓄少,投资就少,投资少,生产也少,而消费很多,供不应求,使外贸连年赤字。军费支出是政府决策的结果(军工集团的压力存而不论),我把政府针对自身非理性决策造成失衡(财政与外贸“双赤”)所采取的对策,叫做第三类宏观经济政策。把军费支出扩大为公共产品,上面的分析同样适用。
第四类是外来因素造成国内宏观经济的失衡,例如1973年石油价格上涨了45%,1979年又上涨了51%,这两次石油大涨价造成了美国严重的通货膨胀。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造成中国大批外向型企业倒闭,农民工失业,经济减速。我把政府针对外来因素造成失衡所采取的对策,叫做第四类宏观经济政策。
(5)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89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讲义》和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中,证明了资源配置的改进与最优标准,成为规范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们的涵义是: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的情况下,通过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这种资源配置叫做帕累托改进,教育是典型事例。在不减少其他任何人效用的情况下,如果任何生产或分配的重新安排与组合,都不能增加另外一些人的效用,这种资源配置叫做帕累托最优。
这种抽象理论是在以下三个严格条件下证明的:第一个条件是任何消费者的两种消费品边际替代率相等。假定第一次消费品组合是食品5,衣服20;第二次组合是食品10,衣服10。这说明,在第二次组合下,每增加1单位食品需要减少2单位衣服,即:
反之,每增加1单位衣服需要减少0.5单位食品,即:
第二个条件是任何两个生产者的任何两种生产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假定生产要素A组合是劳动2,资本3;B组合是劳动1,资本6。在这种情况下,每减少1单位劳动需要增加3单位资本,即:
反之,每增加1单位资本需要减少1/3单位劳动(按劳动时间计算),即:
第三个条件是消费者、生产者和全社会的资源配置同时达到最优。
实证经济学放弃帕累托最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早就指出,帕累托最优的条件过于严格,不可能满足,他后退一步,证明了次优概念,这就是在达不到最优位置时,离开所有可能达到的最优位置,就是次优位置。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黄有光(华裔)说,次优概念假设不费成本就可以获得完备、准确的信息,脱离实际,他进一步放宽条件,证明了第三优概念。
(6)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在以资本牟利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达到的目的。他追求自身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⑥他的这段名言成了激励相融的理论依据,构成规范经济学的又一重要内容。在现实经济中,既有激励相融,也有激励不相融。
四、特征、政策、意义
高度抽象化和全面数学化是规范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没有抽象,就没有理论,但抽象要分层次,在经济学中,规范研究是最高层次的抽象。规范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特征是全面数学化,把经济学变成了一门数学。
实证经济学进行较低层次的抽象,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由此及彼、由简到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探究经济规律。它也要应用数学,但要严格划分等级。
规范经济学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这种干预是无效的。实证经济学家则认为政府需要干预经济,干预是有效的,也是有益的。
我的看法是,目前全世界约有70亿人口,中国有13亿多人口,少数数学基础扎实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基础扎实的数学家研究规范经济学,是完全必要的,对他们取得的成果应给予重奖,事实上阿罗、德布鲁、阿莱等等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门经济学虽然高度抽象,但很有意义,例如由规范经济学确定的最优经济增长率,就为资源最优配置树立了一个标准,经济偏冷、过冷或经济偏热、过热,都是对这个标准的偏离,宏观调控的目的是使实际经济增长率向最优增长论逼近,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由于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在一系列问题上存在原则性的区别,我主张两者在相互借鉴的前提下,各建立各的体系,各研究各的问题,各完成各的任务,反对用规范经济学取代实证经济学。特别是规范经济学可以与新自由主义画上等号,这种取代就不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是变成了严肃的政治问题。个别“海归”对中国国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卖力地兜售以市场化、私有化、自由化为核心内容的新自由主义,仅仅是意识形态作祟吗?但愿如此。
五、结论
我把本文对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的评论内容编成一张简表,作为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规范研究来说,不存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分裂,没有将两者统一起来的问题。作为经济学一门课程,内容包括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完全竞争、一般均衡论、帕累托最优和激励相融等等,主要面对专家、学者。对实证研究来说,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各有各的问题需要研究,不可能统一起来。作为经济学一门课程,内容除这两大部分外,还要把主要学派(如制度学派等等)和主要学科(如发展经济学等等)包括进来,主要面对大学生、机关干部和广大群众。
注释:
①斯蒂格里茨:《经济学》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中文版,上册第17页。
②瓦尔拉斯:《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1954年英文版,第374页。
③阿罗,德布鲁:《竞争经济均衡的存在性》,《经济计量学家》,1954年第3期。
④耶法:《另眼看待瓦尔拉斯的经济学》,《经济文献》,1980年第2期。
⑤科尔奈:《反均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中文版,第404页。
⑥转引自余永定等:《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86页,
标签:经济学论文; 实证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一般均衡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规范分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