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产品品质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品品质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状与问题
农业生产从20世纪中期的绿色革命开始,人们一直追求农产品的最大产出量,从而培育出高产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却忽视农产品的产品品质,造成其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幅度降低、品质下降。我国小麦连年丰收,为何还要进口。据报载,南方有的地方的农民竟拿普通小麦做肥料,但优质专用小麦的年产量很低仅占消费量的8.5%,供不应求,靠进口弥补。究其原因是由于农产品品质方面的缺陷和生产上一直沿袭“增产型”,忽视了“优质效益型”的结果所致。
我们所说的农产品品质的内涵系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的总称,其中营养品质是农产品的物质基础和核心。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品质状况怎样呢?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测定,主要农产品品质的蛋白质含量:春小麦13%~15%,冬小麦13%~14%,粳稻8%~9%,杂交粳稻7%~8%,玉米8%~9%,这个指标和国外相比居中上等。花生、大豆等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及品位更居上游。但其中一些最重要的营养指示——赖氨酸等含量偏低。根据中国农科院一些专家分析测定的“我国稻、麦、玉米优质品种与国外优质品种的比较”中,在稻米上以我国出口的优质稻米新品种与国外优质食用米品种相比,米长、粒重、直链淀粉含量均低于国外标准。在小麦方面比较,仅在蛋白质、赖氨酸含量上比国外品种低1个百分点。但在特质粉、专用粉的品种上差距较大,不仅数量稀缺,质量也差。据统计,发达国家专用粉有上百种,其产量占面粉总量的90%,而我国才几十种,其产量不到面粉总量的10%。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不少,但其质量差,都是弱面筋,制成面包体积小、掉渣,从而导致“洋粉”吃香。总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管理粗放,用途不广,品种少、品质差,成本大,价格高等现状,若不彻底改变,在国内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冷落,也更难占领国际市场,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兴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决不能掉以轻心。
挑战促转变
从目前来看,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国内拉动和扩大内需,农业结构性及农产品流通领域体制改革的深化,农产品供与求、产与销的矛盾,已不是昔日单一的结构需求的失衡,而是以农产品短缺为常态到以供大于求为特点的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和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的问题突出,不少劣质农产品积压滞销,而优质农产品紧俏。如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很慢,形成普通小麦压库,而每年国家要花26亿美元进口优质小麦,仅用于做糕点的小麦每年进口约500多万吨。这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差和外国农产品挤占了部分市场,使近年来我国大范围内频频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农产品没有转变到优质化生产链上来酿成的苦果。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日益逼近的形势来看,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弱,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很少。时下农产品“洋化”大军压境,并千方百计地在国内市场抢滩设点,其特点是:品种多、质量高、数量大、竞争力强。据专家预测,复关后国内50%的农产品将受到较大冲击。因此,加速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和保持出口的竞争优势,才能使农产品逐渐由内需主导型转变为外需主导型,开辟新市场,这也是我国农产品的出路。
现在参与国际农产品流通的要求主要是包装规格化、质量等级化和重量标准化,也只有实行“三化”和向优质化和外需主导型转变,才能奠定我国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面对这些新的课题,找出差距,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优质化的农产品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真正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出路和对策
1.积极选育、引进和推广良种。我国农业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作物品种资源最丰富和古老的国家之一。现在全球栽培植物1200多种,在我国栽培的约400种,其中原产我国的就有200种,并已保存的作物品种资源达33万份,要充分有效地利用这一品种资源优势,克服长期以来农业育种主要目标为“高产”的倾向,集农业专家、营养学家、医学家、生物工程和食品等专家的集体智慧,分工合作,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尽快选育、引进一批品质优、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资源的采集和整理工作。如从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来看,生产馒头、面包、饼干等专用小麦国内市场广阔。近年来,我国开发的新型优质米——滇瑞408,蛋白质含量达12%,比一般大米高出5%;陕西的黑米,不但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15种氨基酸和许多微量元素、维生素;美国的“伊利诺斯”高蛋白饲用玉米,奥帕克—2玉米,赖氨酸比普通玉米高达70%;我国也先后引进选育出了高赖氨酸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蔬菜玉米、水果玉米、黑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以及优质彩色棉等。
要仿效河南在育种上坚持“不优不引,不优不研,不优不审,不优不推”的做法,因地制宜,积极进行选育、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抓紧淘汰低劣品种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的手段,切实做到良种良法,生产出更多的优质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优化生产结构,创建精深加工和综合研究的新体系。大力发展品质好、档次高的农产品是市场所需。当前市场上,适销对路的专用加工小麦、优质稻谷供不应求,南方早籼稻、东北春小麦积压严重。因此优化和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势在必行。在稻谷生产上,要扩大质量好、效益高的中稻和北方一季稻面积,不断压缩品质差的早稻面积。调整普通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各种专用小麦面积。
从国内外市场的角度和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我国农产品的优质问题不完全在于产品本身,还在于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的偏低。要尽快改变我国一般农产品“资源型、趋同性、低度化”的劣势,大力发展优质产品,提高特色产品比重,进行精深加工和系统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多出名牌和拳头产品。目前,我国加工农产品产值仅为自然农产品产业的38%,而美国为160%,日本为230%;农产品采收后处理能力不到总产量的20%,而发达国家已超过60%;农业发达国家初级产品与加工产品在消费比重中已达2∶8,我国则达不到8∶2,农产品加工基本处于低级、粗放、零散的状态,造成农产品大量损耗和品质下降,多数都以初级产品原料进入千家万户。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品质发展趋势来看,已经不仅仅是营养成份和对色、香、味、形的要求,而是依靠先进加工技术显示出产品的功能品质,即要求产品不仅营养高、味道好,还要求具有调节生理功能的效果。
加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研究,依靠科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品质和商业品质,以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品位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实行以质论价,质价相符和坚持扶优抑劣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在农业上推行“高产”制度,以此配套生产的农产品收购价格,以数量为标准,多卖多优惠多奖励,而国外农产品以质量为标准,如小麦以蛋白质的含量定等级,在这方面,国家要尽快建立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增加现代化质量检测设施。如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指标达47项之多,并着重加强对无污染和品质营养成份的检测。切实实行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特级特价,质价相符,拉开品质差价,扩大品种差价和等级差价,调整和完善农产品新的保护价制度,坚持扶优抑劣原则。这是因为当前一般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投入多,产量较低,如果没有适当差价,生产者得不偿失,必须要使种植优质农产品的农民比种普通农产品的农民获得更丰厚的收益,以保持足够的经济刺激力度,才能引导、保护和激励农民种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
4.农作物生育期间的营养平衡与调节。国内外一些土壤肥料专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和田间试验表明,任何一种农作物要有优良的品质,它在生长、结果阶段的营养是充分和优良均衡的。
从目前生产实践来看,硅肥是一种很好的植物调节性肥料、品质肥料和保健肥料。经大田生产试验证明,使用它可以改善农作物果实的色香味等感官效果和通过调节内在本质改善农产品的营养成份。陕西紫阳县是我国著名的天然富硒区,因此这里出产的茶叶、粮食、果蔬含硒量较高。现已推广利用人工向农作物喷洒硒的方法从而增加农产品的含硒量,像这样含硒量较高的农产品,将是缺硒地区人民的最佳食物。
总之,纵观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可主要归结为四个基本特征:一是规模经营高效益;二是实行标准化、系列化、优质化、工厂化等一体化战略;三是广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手段;四是推行国家农产品出口战略,逐步由内需主导型转为外需主导型,不断开辟新市场,提高竞争力。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国情、农情,不断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