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借鉴与发展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借鉴与发展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借鉴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主义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状况体现着社会的发展阶段,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基础,就表现出相应的社会形态。列宁说:“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克思选集》第1卷第221页。)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本文试从生产力的角度就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借鉴与发展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生产是在小商品生产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基本特征是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大大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的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24页。)凭借这种强大的社会化生产力,资产阶级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巩固了自己的阶级统治,也正是以这种社会化的生产力不自觉地为一个更高的社会形态的出现创造了物质条件。

同理,社会主义必须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主义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代替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作出的战略预见。因此,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是在生产力方面的继承和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否定的统一。然而,社会主义并不是纵向在发达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甚至是在殖民地国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所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的物质基础条件、生产力水平的状况、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完善方面,都尚未达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应具有的水平,更不是名符其实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与马克思主义预见有所不同,而是实践中社会主义并没有达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交错并存于马克思主义所预言的社会主义的史前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继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之后的是社会主义形态,正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不得不经常调整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使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不自觉地在生产关系方面产生和积累着作为资本主义后的社会形态的新质因素。

(一)从生产力方面来看,新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及其结构的深刻变革,使农业正在工业化、乡村正在城市化、体力劳动正在大规模地向脑力劳动转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脑体、工农和城乡三大差别的消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我们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已经看到了摆脱或消灭三大差别的开端和途径。

(二)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国家超越了垄断资本的局限,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占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干预和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已由过去的战时需要和对付经济危机的临时手段,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规现象,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条件:股权法人化、分散化和经营管理的经理化表明,不仅资本的所有者日趋社会化,资本的占有、管理和使用也在日益社会化,垄断资产阶级也越来越难以驾驭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排斥资本家阶级自身;而合作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更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正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自然而然地、积极地萌芽并成长起来。

(三)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国有经济,并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纷纷搞起国有经济。西欧各国在邮政、电讯、电煤气、铁路、航空、采煤等国民经济的命脉行业上国有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次,个别发达国家在出售一部分国有企业后,又在一些朝阳产业上搞起了国有经济。

(四)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出现了有序变化的特点。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各国存在着一个极具普遍的特点,即整个社会生产具有无政府状态,整个经济具有无序状态。这种无政府状态和无序状态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频发生,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然而,自二战后,尤其是8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不再具有无政府状态的特点,取而代之的是经济运行的有序化和可调控性。

(五)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的重大变化表明,劳动群体总体上正在减轻、消除自身贫困,开始不同程度地拥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并在日益排挤和消灭资本家阶级。在150年以前, 马克思和恩格斯严格依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两个对立的基本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买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注:《马克思选集》第1卷第250页。)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把阶级视为凝固不变的。任何阶级历来都是一定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时代发展了,经济关系变化了,原有阶级存在的基础或条件也就改变和消失了,其自身也将日趋消亡,适应新经济条件的阶级便会产生。“有产劳动阶级”就是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客观事实说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差别不是日益扩大,而是在缩小。显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已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即它不可彻底消除阶级差别,但却开始了这一历史进程。

由于科学技术这个最重要因素带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是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与发展,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了巨大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近20年的高速增长,其增长速度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当代资本主义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积累着新质因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

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虽然实践中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是纵向继承在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发展的,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在一个或几个国家,新的社会形态突破旧的社会形态的束缚而建立起新的社会制度,并存是人类社会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新社会形态代替旧社会形态的过程都呈现出新旧社会形态及其因素并存交错现象。当奴隶制度在埃及、两河流域、波斯、印度、中国、罗马等国家确立时,可以肯定,在世界范围内,广大地区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当中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整套相当成熟的封建制度,稳步跨入封建社会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封建关系才有零星萌芽;这样,在世界范围内便出现三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局面,当西欧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形成强大的市民阶级,并在尼德兰、英国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较巩固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时候,在世界其它地区,却仍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阶段。东南欧及亚洲这时仍处于封建社会形态。在非洲、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埃塞俄比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封建制度正占居主导地位。而东非和西非的一些国家,有些才开始或正在向封建社会过渡,另一些国家却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南部非洲的班图人和科伊桑人则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不同阶段。这时的世界是一个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四种社会形态共存一球的世界。当社会主义制度最先在俄国、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诞生时,欧洲的大部份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亚洲、非洲、澳洲和美洲的大部份国家则是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当代资本主义已发展了一百多年,而社会主义仅处于初级阶段。在并存中,过去两种社会制度的强烈对立,两大阵营的强烈对峙、较量由来以久,现在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发展生产力方面上来,就因为生产力的作用,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我们何不再实事求是地认识:不同的社会制度,只不过是相应不同社会发展形态的不同生产关系形式,是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不同过程而已。我们已经在中国实行了两种社会制度,这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我们要在实践中来比较,来证实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谁更早进入到真正的、成熟的、发达的、繁荣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切都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并存是一种无法避免的客观现实。

二、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与发展

生产力是我们观察和衡量一切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的出发点和标准。从这一立场出发,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既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同时又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两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应该有许多相互借鉴的方面。

1.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横向继承资本主义生产力成果。

按照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一方面,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是前一时代的“既得力量”,生产力发展具有纵向继承性;另一方面,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人们能够越来越多地交流和掌握同一时代的其它国家和地区所创造的既得生产力成果,生产力发展具有横向继承性。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正是在不断地从纵向和横向继承中扩张和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即后者应当在前者的基础上,在对前者的纵向继承中产生和发展。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不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展不足,甚至是落后的殖民地国家。这就意味着,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基本失去了纵向继承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力和其它条件,原本应当从资本主义纵向继承下来的生产力,现在只能依赖横向继承,从生产力标准出发,通过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加快自身发展。

2.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处于同一社会经济时代,面临着共同的生产力规律及其要求。

尽管现实中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于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总体而言,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处于同一社会经济时代,即都已超过了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古代生产力阶段,处在以机械化、智能化的劳动工具为代表的近现代生产力阶段,生产社会化是这一经济时代的统一特征。

任何同一社会经济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共同的本性和要求。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但出于共同的生产力性质及其要求,两者在各自的经济发展中必然要遵循共同的经济规律,存在着许多共同点。如:两者都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因而必须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在性质上相互适应,数量上保持一定比例,并通过一定形式结合起来。其次,两者都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需要具备社会大生产的共同条件,遵循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最优配置;两者都要求市场经济,都要使经济主体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完善、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能力的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都要使经济运行具有开放性,都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现宏观调控。同样,两者也面临着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经济波动、失业、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等等。

3.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具有共同的历史发展方向,两者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可以相互交流的方面。

从现实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但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未来历史发展方向却是既定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处在新的社会主义因素不断产生的资本主义阶段,是正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所以,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处于共产主义的史前阶段。一个是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不自觉地,一个是在较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自觉地走向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共同的历史方向,决定了两者在各自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在保持根本的制度区别前提下,必然存在着许多可以相互交流的共同之处。实际上,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一直在相互借鉴,交流和学习中共同发展。60年代我国鞍钢首创的企业管理经验——“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曾被日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企业吸收和借鉴,应用到企业管理中;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通过引进、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生产力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今天,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的“趋同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混淆两种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同一历史方向,其本质是要把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同”于资本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同时,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大胆地承认和正确地认识两种社会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同点,不分清红皂白,把凡是承认两种社会制度发展中存在共同之处的观点统统批判为资产阶级“趋同论”的做法,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发展的系统,它是对人类所创造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的根源。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今天,我们仍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来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生产力标准出发,大胆地承认和正确认识两种社会制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异同。借鉴、吸收和利用当代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标签:;  ;  ;  ;  ;  ;  ;  ;  ;  ;  ;  

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共存、借鉴与发展_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