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建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素养论文,内核论文,学习理论论文,能力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终身学习作为教育和学习的一种新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并已演变为国际潮流。但是,由于对终身学习理论研究得不深入、不彻底,所以,目前国内外都未能揭示出终身学习理论的核心本质,因而也无法为终身学习提供可操作的学习与培养模式,使得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仍没有摆脱以“教”为主的模式。面向21世纪这样一种学习的社会,终身学习如何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理论内核,以指导终身学习的具体实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责任。
1 终身学习的内涵与信息素养
关于终身学习这一概念,人们从不同的理解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解释。
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界的今天和明天》[1],该报告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提出了终身学习观,指出:“惟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这里强调终身学习应是更努力寻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1989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上发表的《学会关心:21世纪教育—圆桌会议报告》明确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和推动的过程”,“学习应当是一个不断取得能力的过程”,“学会怎样学习,以便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包括开发批判地评估自己学习能力。”[2]这里强调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学会怎样学习,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欧洲终身学习促进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3],会议把终身学习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力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它强调了学习者要有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
199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巴黎举行工作会议,会议的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财富》中指出:“学校应进一步赋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好奇。”[2]这里强调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知识意识的培养。
另外,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4]这里把学会学习提到了中心位置。
从上述关于终身学习内涵的各种表述以及引申意义中,不难看出终身学习内涵的核心是“学会学习”,即“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学会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纳伊曼认为,“‘学会学习’意味着受过教育的人将会知道从哪儿能很快地和准确地找到他所不知道的东西。”[5]这与信息素养内涵不谋而合。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在1989年的年终报告中指出信息素养的内涵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够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根本意义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进行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进行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如何去寻找信息,并如何去利用信息。他们为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为他们总能找到为工作或制定决策所需要的信息”[6]。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它是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所有教育水平所共有的。拥有信息素养不仅能使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扩展研究,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也就是终身学习所强调的“自我导向学习”。因此,信息素养教育受到美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例如:美国《1990年全国教育目标》[7]指出:“到2000年,每个成年人都应具有素养并掌握在全球经济竞争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能履行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美国21世纪事业对学校的要求》[8]中列出了要求学生掌握信息能力的4个方面,即:“获得和评价信息能力——识别信息需求、从现存的资料中获得数据或创造数据、评价相关数据和准确数据;解释和交流信息能力——选择和分析信息,并利用口头、书面、图形或多媒体方法与其交流信息。”从上述三份美国国务卿的报告中可以看出,终身学习内涵与信息素养的内在联系。Barbara,K.S.在论述美国图书馆界对全国教育目标所起的作用时指出:“……某种程度的阅读能力,已不能真正代表我们目前面对复杂世界所应具有的素养,素养包括计算机素养、消费素养、信息素养、视觉素养,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能通过一些方式收集和理解各个学科的信息,信息素养意味着能理解和利用新思想,意味着知道如何学习。”[9]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学生进行知识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因为21世纪,受教育者不再是一个只会吸纳大量事实信息的人,而是一个知道如何检索、评价和应用所需信息,使自己增长知识的人。因此,从“学习”的角度来看,终身学习的本质核心是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2 信息素养能力论作为终身学习理论内核必备的重要条件
2.1 终身学习理论剖析
终身学习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发达国家开始提出并付诸实施,其思想理论也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
(1)知识衰减论:认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形成信息知识的爆炸式膨胀,知识和信息的迅速增长与衰退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也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层面。新知识可在瞬间传遍世界,也极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就被更新的信息所取代。所以大学常规教育后,如果不继续接受教育,不进行学习,已学到的知识就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变得无用,时间越长,衰减越多。只有终身进行学习,知识才能不断更新和增长。此外,知识量的增长也未必带来人类思想品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知识的堆积并不代表智慧、思想的增长。因此,在信息爆炸时代,除了强调终身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外,更应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0]。
(2)职业竞争能力论:认为目前世界经济已形成密切联系的整体,各国的企业都面临着全球性的竞争。因此,迫切要求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科技、管理和经营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1995年,欧盟推出学习社会白皮书,内容强调:受信息社会、经济国际化和科技知识的冲击,人们需要终身学习以成功地顺应变迁,而终身学习的主要核心是广泛的知识基础和工作能力。广泛的知识基础能帮助人们寻找、解析并批判性地利用从各种资源所获得的信息,进而掌握其意义;工作能力则指人们能从不断的学习训练中获得新的就业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调整。
(3)人力资源再生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结构不断改变,老龄化加快,退休人员占人口的比重逐步增加,而正规教育机构中年轻学生数渐减,劳动力短缺,从而造成人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而消耗。人力资源的再生只有通过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完成,因而需要终身学习。
从上述对终身学习理论观点的剖析,其共有的理论内核都是强调通过终身学习不断获得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和利用能力。这与信息素养能力论又不谋而合。信息素养能力论认为,信息素养能力是指具有信息素养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也就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所必须具有的一系列能力。Bumhein指出这些能力主要包括:“系统提出和分析信息需求的能力;识别和评价信息源的能力;解释、分析、综合、评价信息的能力;展示、交流学习和研究成果的能力;评价全部信息过程的能力。这些能力构成了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11]1992年Doyle在美国信息素养国家论坛的年终报告中,对信息素养能力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指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该能够:“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问题;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能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能检索包括以计算机和其它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源;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能为实际应用对信息进行组织;具有将新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能采用批判性思维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主动学习者的必备条件。”[12]
2.2 从学习的本质来看
终身学习作为一种观念,其中心词是“学习”。学习是学习者获得有关的经验积累及行为倾向不断变化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最终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过程。[13]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下进行的,如果学习者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则学习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因此,主动的学习者、具有自我导向学习的人或具有学习能力的人是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或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看,学习是建构在心里表征的过程,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是在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要求学生:①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②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③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呈现问题的陈述、列出已知的知识、根据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展开这一问题的陈述、列出为填补知识空白所必须查找的信息、引导学生的探索和搜寻、提出可能采取的行动并进行尝试性检验等等。由此可见,如果学习者不具备信息素养,是很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因为,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利用资源学习并将学生培养成终身学习者,它是着重于整合并把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主要学习过程的一个教学概念。
综上所述,不论是从终身学习理论或学习本质,还是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来看,信息素养能力都是终身学习能力的核心,信息素养能力论作为终身学习理论内核具备充分必要条件。
3 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的构成
所谓信息素养能力,就是指具有信息素养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它是学习者经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训练后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信息素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培养、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要使学生具备全部信息素养能力仅通过大学期间的教育和训练是不够的,需要终身学习的不断培养。但是,信息素养教育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掌握信息素养的核心能力,这些核心能力包括以下7个方面[14]:
能力一:识别信息需求,知道完整和准确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能识别问题和表达信息需求;b.能识别已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c.了解某一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并能找出各种答案间的差别;d.能评估信息的质量和准确性,能筛选和确定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
能力二: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问题。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信息需求的问题参数,确定信息需求的范围;b.能区分所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并在课题说明或假设基础上,知道如何系统地提出主要问题。
能力三:识别潜在的信息源并制定成功的检索策略。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能识别来自各种资源的信息,并能从各种资源中查找信息;b.能审查各种识别方法,以便识别出用于解决问题的恰当信息。
能力四:检索信息源。考核指标包括:学生必须知道如何完成已确定的信息检索策略,知道如何有效地检索各种类型的信息(源)。
能力五:评价信息和信息源。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能对信息和信息源进行评价,识别反映不同观点的信息源;b.掌握并能利用评价信息的标准。
能力六:为实际应用组织信息,将信息整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并以最恰当的方法传递和交流知识。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能从复杂的资源中综合信息,并且能把信息整合到个人知识体系中,以验证新知识的全面性;b.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并能确定提供信息的最有效形式;c.学生应承认和尊重知识产权。
能力七:批判性地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考核指标包括:a.学生应掌握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能;b.能将学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转移到实际工作中,为成为终身学习者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