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研究
高开俊
(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云南昭通657100)
【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方法:选取本院40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者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与未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原因。结果:所有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共有78例患者采用了华法林抗凝治疗;其中CHA2DS2-VASc评分为0分或没有临床相关非主要危险因素者共有21例,其中2例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CHA2DS2-VASc评分为1分或具有一个临床相关的非主要危险因素者共有60例,其中5例患者接受华法林治疗;CHA2DS2-VASc评分超过2分共有319例,其中71例患者接受了华法林治疗。结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使用率较低,多采用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未使用华法林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医生决策、监测不便以及认识不足所致。
【关键词】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现状研究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1-0009-01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是心血管内科中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该病的发生率也呈现递增的趋势。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抗凝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卒中的发生率,但现阶段我国抗凝治疗的现状并不乐观,在临床使用中与指南推荐中有着较大的差异[1]。本次研究了40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分析了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5年04月至2018年06月收治的40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其中,所有患者年级均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67.14±9.72)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排除标准:①排除所有心脏血运重建或行其他心脏手术治疗过的患者;②超声检查中确诊为心脏瓣膜病者;③存在房室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史者;④合并严重肝、肾等其他脏器疾病者;⑤存在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治疗情况、药物使用情况;同时采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指南中CHA2DS2-VASc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评分。
1.3 评定标准
分析不同CHA2DS2-VASc评分中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同时分析未使用抗凝药物治疗患者的原因所在。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患者的各项症状评分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均采用标识;计数与等级资料则使用频数标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两组之间对比以X2进行检验。
2、结果
2.1 患者抗凝药物的使用情况
40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共有78例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280例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进行治疗;42例患者未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如表1所示:
2.2 未使用华法林治疗的因素分析
在322例未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患者中;通过调查表明,共有50.93%(164/322)的患者主要是由于医生决策所致;28.26%(91/322)的患者由于认识不足所致;11.80%(38/322)的患者由于监测不便所致;5.90%(19/322)的患者由于费用因素所致;3.11%(10/322)的患者由于出血风险所致。
3、讨论
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属于一种快速、无序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房由于无序电活动而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的收缩,导致患者出现不规律的心室律现象发生,进而使得心房中附壁血栓的形成。在心血管内科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其主要的临床治疗目的便是预防患者发生卒中情况,而预防卒中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是抗凝治疗。根据临床研究显示[2],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患者,其房颤卒中的发生率约在2.50%左右;单纯采用抗血小板进行治疗,对于预防患者出现房颤卒中的效果不够理想;而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并没有华法林的效果明显;在本次研究中,400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CHA2DS2-VASc评分为0的患者共有21例,抗凝治疗率为19.05%(4/21);CHA2DS2-VASc评分为1分的患者共有60例,抗凝治疗率为83.33%(50/60);CHA2DS2-VASc评分为≥2分的患者共有319例,抗凝治疗率为94.98%(303/319);但所有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中,仅有78例患者采用华法林进行治疗;大部分患者均采用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而在国外的研究中显示[3],合适剂量的华法林能够安全用于各年龄段患者的治疗中,其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阿司匹林等药物没有明显差异;且其对于患者房颤卒中的预防效果比阿司匹林等药物更好。在本次研究中,没有使用华法林进行治疗的主要原因包含了医生决策、认识不足以及监测不便等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生对于患者的实际情况,以及华法林了解程度有所不足;在对大部分患者的治疗中,均没有采用卒中风险评估与出血风险评估来进行临床指导,由于担心患者出现出血等并发症,而选择了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来代替治疗。其次,使用口服华法林进行治疗需要定期抽血检查患者INR指标,出于监测不便以及患者依从性较差等因素而没有选择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最后,新型的抗凝药物虽然在各大医院中均得到了推广应用,但由于药物的价格过于昂贵,使得患者在药物的选择中选择了更为便宜的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目前华法林抗凝药物治疗的使用率较低,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主要还是抗栓与抗血小板治疗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医师对于抗凝治疗指南了解不足,应当加强对于医师的培训工作,以此来提高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朝会, 肖骅, 郑环杰. 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 32(16):2737-2739.
[2]董朝会, 郑环杰, 徐嘉蔚. 某院2012~2014年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血栓栓塞并发症患者抗凝治疗现状分析[J]. 重庆医学, 2016, 45(16):74-75.
[3]吴岩熹, 刘凡, 鲁静朝. 单中心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卒中评分对比及药物抗凝治疗现状统计分析[J].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8, 13(8):52-53.
论文作者:高开俊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8
标签:患者论文; 心房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 药物论文; 瓣膜论文; 瓣膜病论文; 评分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1月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