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纸质档案霉菌种类与分布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霉菌论文,纸质论文,种类论文,档案论文,全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霉菌是危害档案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长期以来档案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由于霉菌分布广泛、繁殖迅速、代谢旺盛,当温湿度等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在纸张等材料上生长繁殖。受霉菌危害的档案,会产生大小不等的色斑且纸张强度降低;若长期受潮霉变,会粘连成“档案砖”,从而失去利用价值。为了有的放矢,对档案霉菌进行防治,有必要开展全国纸质档案霉菌的种类、分布和危害情况的调查研究。1988年,国家档案局把全国档案霉菌调研项目列入“八五”规划。
一、国内现状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保护工作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历史、经济条件和管理水平等种种原因,各地在档案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保管的物质基础好,霉变现象很少发生;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保管条件较差,霉变现象较为普遍。尤其在梅雨季节,档案上很容易滋生霉菌。不少地方由于未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置措施,导致霉菌蔓延。另外,洪涝灾害及意外事故形成的水淹档案,因不能及时干燥处理,使档案中含水量较高,亦极易生霉。
据调查,西南某县档案馆1500余卷历史档案因长期受潮,发生霉变。西北某公安局档案室保管的2000余卷历史档案霉变形成“档案砖”。如要抢救这些档案,需付出很高的费用。因此,档案受霉菌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二、工作方法
(一)样点选择。
我国疆域辽阔,南北跨不同气候带,东西则有从湿润到干旱的不同干湿地区,再加上多种地形的不同影响,形成了全国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年均气温及降水量差异很大。为使样点的选择尽可能合理,我们采用了分层抽样、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典型抽样相结合抽样方法。
1.将各省、地(市)、县(市)级馆根据所在地气候条件、地理情况及方位分布分成若干层。其中省档案馆单独为层。
分层原则是:(1)考虑不同气候特点对霉菌的影响,选择有代表性气候的地区,如高温高湿、低温高湿、低温低湿及高温低湿地区;(2)考虑不同地理环境对霉菌生长的影响,选择不同地理环境进行调查,如平原、沿海、盆地和山区等。(3)为使样点分布尽可能合理,选择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进行调查。然后进行综合考虑,并听取各省市档案局有关同志意见,共同商讨,确定较适宜的样点。一般每省的调查点数为10~20个馆、室。遇气候和地形复杂,适当增加样点数。
2.层内采取随机取样法选点3~4个。
根据以上原则,30个省、市、自治区选定的样点共413个。
3.馆内抽样方法。
(1)将历史档案、现行档案、资料分为3个抽样点,抽样量一般为1~10%。
(2)每样点按等距离进行系统抽样。
(3)视具体情况对某些全宗进行典型抽样,增加抽样密度。如曾霉变或易生霉的档案。
4.调查记录内容。
当地气候特点,库房保管情况,库房内温湿度情况,环境条件;是否发生过霉变,发生原因、时间和危害程度;曾用何种方法防霉;被害档案形成的年代及纸张质地;防霉剂的名称、数量和效果,存在的其他问题。
(二)采样。
1.选择最适于霉菌生长的季节采样。时间一般定在气温20℃以上,相对湿度75%左右时进行。
2.采样工具:选用无菌纸袋及无菌纱布纸条作为采样工具。将医用脱脂纱布贴在不干胶纸上,裁成30×20毫米大小的纱布纸条,置于底片袋(市售)中,每10枚配有纱布纸条的底片袋为一组,放入20×10厘米大小的牛皮纸信封中,高压灭菌后备用。
3.采样方法:采样时,开启信封,用消毒镊子取出一枚底片袋,然后用消毒镊子将纱布纸条取出,纱布面朝下,在所抽取的霉变档案、资料的霉斑上轻轻擦拭后,迅速插入原底片袋中。采样时,严防纱布与手或其它物品接触。同时,将所采菌样编号,记录菌样颜色、质地、档案形成年代和霉变程度。
(三)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1.培养基: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察氏琼脂(Czapek)和含20%蔗糖的察氏琼脂。
2.分离与纯化方法:以无菌操作将某一菌样的纱布纸条接种于培养基平板上,恒温(28℃)培养,3~5天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然后划线分离,直至得到纯种。
3.分类鉴定。
宏观特征的观察和记录:(1)生长速度:培养一定天数后,测量菌落的直径,以生长极慢、慢、中等、快予以描述。(2)菌落的颜色:表面(包括可育和不可育菌丝、菌核等)的颜色及其变化。菌落反面的颜色。(3)菌落的表面:平坦或有皱纹,有无同心环或辐射状沟纹。(4)菌落的质地:絮状、绳状、颗粒状或粉末状等类型。(5)菌落的边缘:边缘是否整齐。(6)渗出液:菌落表面有无液滴,量多少及其色调。
在显微镜下观察和记录微观特征:用直接挑取培养物的方法制成临时载玻片标本。然后于显微镜下详细观察以下特征。(1)菌丝特征:菌丝有无横隔,有无假根、足细胞、结节、菌丝索等。(2)产孢结构的特征:帚状枝、顶囊、瓶梗及其他类型的产孢结构的大小、形状等。(3)孢子特征: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等;有性孢子为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等。测量其大小,观察其形态、颜色。表面特征(如纹饰或突起等)。孢子有无分隔及着生的情况等。(4)孢囊梗和分生孢子梗的特征:大小、颜色、形状、表面特征等。(5)其它特征,如孢子囊、子囊壳、子囊等的颜色、形状、大小、结构等。根据上述记录,参考有关专业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定出种名。
三、结果与分析
课题组于1988年4月~1993年12月进行了实地调查,共采集菌样1647份,经分离纯化得霉菌2253株,共计23属92个种,其中12种为我国的稀有种。
(一)优势霉菌的种类与分布。
1.全国的优势霉菌:将发现频率较高的种类视为全国的优势霉菌,共计有6属23种。以青霉、曲霉属的菌种数多,其中杂色曲霉、产黄青霉分布广泛,气候寒冷、温暖、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及青藏高原均有发现。
2.受环境条件影响,不同地区霉菌的优势种类有差别。如芽枝状枝孢主要发生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尤以河南等省为多见;球毛壳在四川省的发现频率为30%,而邻省云南则为4%。
3.由于库房管理水平的差异,即使在同一地区的相邻单位,霉菌的种类及发现频率也会有明显不同。
(二)霉菌与温湿度的关系。温度、湿度是霉菌得以生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湿度大,且往往雨热同期,持续时间又长,气候特点非常适合于霉菌生长,因此霉菌种类多,发现频率高。北方地区年均气温、降水量低于南方,霉菌种类相对减少,发现频率相对降低,如东此地区发现4属12种,中南地区发现14属54种。
(三)霉菌与纬度、海拔高低的关系。总的趋势是:低纬度、海拔低的地区,纸质档案及资料易生霉,海拔高的地区相对较少发生。但霉菌种类差别不大。高纬度地区,由于年均气温、降水量明显低于低纬度地区,霉变现象一般很少发生。
(四)霉菌与纸张的关系。纸质较疏松、易吸潮的纸张,如手工纸、马粪纸等较易生霉;漆布(纸)也较易生霉,这主要是由于漆布(纸)含有霉菌所需的营养物质,表面的漆层又使得档案资料内部的水分(尤其是新资料装订时带来的水分)不易挥发。造成局部湿度过高。例如某省档案馆1982年出版的第3次人口普查资料(漆布面),一节木柜中放有67册,100%生霉。其它非漆布(纸)面资料无生霉现象。另外,使用未加防腐剂的淀粉浆糊作为粘合剂的部位或修裱的档案也易受霉菌危害。如中南某县档案馆保存的土地证,书脊部位含有淀粉浆糊,35本皆有白色菌丝;某市档案馆修裱的历史档案局部霉变率达80%。西北一个市档案馆,新进的一本线装书布封面内页(使用浆糊处)生霉,而该馆其余档案资料均无霉。
(五)霉菌与库房技术管理水平的关系。霉菌的发生与温湿度、纸质有关系,但若更深入地分析,必须与管理水平联系起来研究。因为档案馆、室库房内环境是人工造成的半封闭式的生态条件,而非自然环境因素或自然生态条件。因此,库内霉菌的发生状况与管理水平有关。如在一些气候条件非常适合于霉菌生长的地区,有些单位,库房内安装了降温去湿设备,保管条件良好,加之有效的管理措施,能把库内温湿度控制在不利于霉菌生长的范围内,这样的馆、室很少出现霉变现象。而有些单位,由于保管条件差等原因,会不同程度地出现霉变现象。其中霉菌危害较重的单位多为县级档案馆,主要原因是:有的单位库址不理想,有的库房比较简陋,有的则无去湿设备,导致库内温湿度随大气变化而变化。所以霉变现象较为突出。
四、结语
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档案保护意识,增加保护费用的投入。
2.根据本地区气候等特点,制订周密的防霉计划。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减少霉菌来源:档案入库前要经消毒处理,尽可能减少霉菌随着档案入库。
(2)控制温度与湿度,特别注意对湿度的控制。要加强库内外温湿度的监测。若将库内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就能抑制绝大多数霉菌的生长。
(3)坚持定期检查:尤其要对曾经生霉的档案和易生霉的档案、资料进行重点检查,特别是遇意外事故如水浸等,要及时进行去湿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