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富强的轨迹--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_孙中山论文

繁荣富强的轨迹--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_孙中山论文

走向富强的轨迹——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富强论文,轨迹论文,走向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由毛泽东到邓小平,反映了近现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寻找富民强国之路的历史过程。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是近现代中国先进分子的杰出代表,他们代表了近现代中国发展的三个不同时代,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

孙中山开辟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走向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但英勇的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而是举起反抗大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洪秀权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持续了十四年之久,势力发展到十八个省,但它没有结束清王朝和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它说明,中国的农民阶级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改造中国的任务就落到了资产阶级身上。

孙中山早年就被太平天国的历史深深地吸引,甲午战争以后,又逐步地认识到“现在的中国政府绝对没有能力进行任何的改造、任何的改革,所以只能消灭他们,而不能改进他们”。当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清朝统治的顽固保守和丧权辱国,激起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孙中山利用革命形势,通过组织革命团体,领导一系列起义,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终于于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尽管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所窃取,孙中山又不得不进行“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但孙中山的伟大功绩己不可磨灭。其一,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从此结束了封建王朝统治的时代。其二,辛亥革命激起了人民广泛的民主、革命意识,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其三,孙中山的一生英勇奋斗,却屡受挫折,其思想根源在于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他的一生说明,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其四,孙中山留给后人的重要一条就是,进行革命必须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孙中山临终时告诫:“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转引自《孙中山的哲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9页)

毫无疑问,孙中山将以结束封建帝制,开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和留给后人宝贵革命经验而永垂青史。

毛泽东完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任务,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孙中山虽毕生奋斗,但没有使中国人民摆脱水深火热的深渊,仍没有完成救亡图存的任务,这一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头上。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毛泽东还在不同的时期,探索革命的不同特点和规律,这样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实现了多少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夙愿——民族独立。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上,毛泽东不辞劳苦,历尽千辛,他所起的作用正如小平同志所说:“若不是毛泽东,中国至少要在黑暗中徘徊半个世纪。”所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将永远和毛泽东的名字连在一起。

毛泽东的丰功伟绩不仅在于他完成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任务,还在于他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尝试),为后继者们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所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毛泽东就处在救亡图存与繁荣富强的连结点上,他结束了一个旧的时代,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繁荣史上,毛泽东将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显赫功绩为后人所敬仰。

邓小平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前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在日本东京科学讨论会上说:“我认为,邓小平是当前世界上还活着的最伟大的国务活动家。”(1988年6月24日联邦德国《时代报》);美国《时代》周刊杂志1978年和1983年两次评选邓小平为世界风云人物;英国培格曼出版公司把英文版《邓小平文选》作为世界领袖丛书出版。邓小平之所以在国际上有这样高的威望,是凭他的睿智卓有成效地领导中国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凭他的能力把十亿人的兴奋点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从而在中华大地上开辟了和平建设时代、改革开放时代,也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一)、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一百四十多年前就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马克思选集》第1卷第272页),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的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列宁全集》第27卷第235页),毛泽东也指出:“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基本结束”,“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69页,第771-772页)。革命导师的这些论述都在集中地论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但这些正确的思想却未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中贯彻下来。相反,斗争的方式却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直到1978年2月,《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发表的社论仍然还在坚持“无论何时都要以阶级斗争为纲”。

当历史选择邓小平的时候,邓小平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局面。要改变这一局面,要使广阔的中华大地彻底改变政治气候,其难度之大可以想见,但邓小平首先从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人手。因为文革时“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由此诞生的各种政治口号,以顽强的冲击力,把以前那些有益于经济建设的社会观念几乎一扫而空。所以邓小平告诫人们:“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33页),从批判两个“凡是”,主张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打破思想僵化的第一个缺口,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思想解放运动的全面展开,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新思维方逐步熔化了人们冻结已久的思想禁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卸下沉重的历史包袱,将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方时表达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至此,中国就走上了发展生产力的康庄大道。

这样,当中国经济濒于崩溃、当中国社会正处于“山穷水覆疑无路”的时候,邓小平以其天才的智慧,使中国经济又绝处逢生,使中国社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气象,从而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长期以来,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在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着两种倾向:要么照搬别国模式;要么照搬经典作家论述,使得社会主义不仅缺乏生机和活力,而且遭受了严重的挫折,以至引起人们对社会主义的困惑。邓小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根据自己的国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72页),在以后的实践中,他又使这一理论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外餐交政策等方面逐步完整起来,从而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呈现出勃勃生机。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他们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分别属于不同的时期,而他们又在各自的时期中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

孙中山、毛泽东和邓小平是中国人民寻找富民强国之路的杰出代表,他们是三代中国人苦苦求索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人民寻求真理的先锋,他们的奋斗足迹将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回忆与深深的启迪。

标签:;  ;  ;  ;  ;  ;  ;  ;  ;  ;  

繁荣富强的轨迹--从孙中山毛泽东到邓小平_孙中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