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世纪末的社会主义运动低潮之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次论文,低潮论文,世纪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挫折,陷入低潮,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严峻问题。这很容易使人想起百年前另一次世纪之交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低潮。
1.时代主题的变化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的影响
就世界历史进程的大背景而言,这两次低潮都是在世界形势发生转变,资本主义处于和平发展时期而社会主义运动未作出正确调整的情况下出现的。
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经历了30多年的和平发展时期。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此时,以内燃机和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新发展,加剧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各种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生产高度社会化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资产阶级借助高额垄断利润调整统治政策,从暴力转向“和平”政策,缓和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这就使得客观上不具备发生重大革命风暴的形势。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当时处于相对沉寂的状态,经历了一段低调发展时期,而且还受到了来自运动内部的修正主义的严重挑战,没有对世界形势和资本主义的变化提出的新问题给予科学的回答并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致使第二国际随着一战的爆发而破产,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遭到巨大损害。
本世纪末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低潮则是出现在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新时期。二战后50年代,随着原子技术、电子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开始了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此为契机,广泛应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并使之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大发展。西方国家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结构当中:第一、第二产业日趋下降,第三产业迅猛增长,随之出现了社会结构多元化趋向,工人白领化,蓝领工人日益减少,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工人阶级的工作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资产阶级相应调整了统治方式和统治政策,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再度得到缓解。这种新形势客观上要求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有所创新。
然而,在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而对资本主义世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获得的再度繁荣,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灵活、敏感的态势,及时调整战略方针,而是依旧囿于传统的理论和模式,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的科技、经济竞赛中落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教条、僵化、封闭的弊端暴露无遗,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最终失去了大片阵地。
2.“内部问题”是导致两次低潮的重要原因
国际工人运动内部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是导致第二国际破产、工人运动分裂的重要原因。第二国际各国党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时期,由于利用议会讲坛进行合法斗争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和平主义和对合法斗争的幻想滋生起来。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伯恩施坦借口时代的变化,公开提出要“修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外,垄断资产阶级也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一些改良措施,在许多国家出现了资产阶级的高额报酬培养起来的工人贵族阶层,鼓吹与资产阶级合作的思想,这些都为修正主义的蔓延创造了条件。因此,工人运动内部在如何走向社会主义,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上产生分歧与对立。修正主义者提出用系统的改良主义理论修正马克思主义学说,希望借助改良措施,通过议会道路使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在与修正主义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各国革命左派虽然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学说,但当时除列宁领导的俄国党之外,其他各国左派还都处于力量弱小的幼年阶段,不能深刻认识修正主义的危害,因而也就难以作出在组织上同修正主义决裂的抉择,使得修正主义进一步泛滥并造成更大的危害成为可能。这种可能由于一战的爆发成为现实,致使第二国际在思想上和政治上破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严重危机。
以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为标志,始于本世纪60年代的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滑入谷底。苏东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几十年来奉行“左”的教条主义路线是导致这一结局的重要原因。二战后,国际共运内部由思想分歧引起的意识形态斗争不断,有些还发展到国家关系恶化直至发生边界武装冲突,导致国际共运的分裂。当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西方国家经济开始起飞时,社会主义国家却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在诸如此类的内部纷争之上,丧失了发展良机。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僵化管理体制、政治上的行政强制和缺乏民主、社会管理上的唯意志论和命令主义等“左”的作法都窒息了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而执政党的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脱离群众的作风则更严重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败坏了社会主义的形象。结果不但没有把经济搞上去,反而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自然会产生不满情绪并最终作出了抛弃共产党的选择。这是苏东剧变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于低潮的根本原因,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沉痛教训。
可见,前一次低潮是在工人阶级政党还没有夺取政权时,在探索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由于如何夺取政权的不同认识,产生了革命与改良的分歧与对立而导致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可以说它是由于当时的工人政党本身及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不成熟导致的低潮;而这一次低潮则是在许多工人阶级政党已经成为执政党的情况下,夺取政权的问题已经解决之后,没有处理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失误过多造成的,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成功引起的低潮。
3.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与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与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时期不同,尘埃落定的低潮时期有助于人们痛定思痛,回顾过去,总结经验教训,对一些关系到社会主义前途与命运的重大问题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取得突破,这也是引导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谷的先决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低潮提出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导致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列宁在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进行斗争的过程,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著作,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世界形势的新发展及俄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创立了帝国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独具特色的列宁主义阶段。依据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得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首先取得胜利的新结论,这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它重新揭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规律,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的理论。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十月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结束了社会主义运动40多年的低潮时期。
本次低潮则提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前一次低潮提出的问题的继续。列宁论证了社会主义首先胜利的可能性,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问题则留给后人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失败使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变得更加突出,也许这一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之时,就是社会主义运动复兴之始。
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应始自理论的更新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苏东剧变以后,各国共产党人进入了理论研究的新阶段,认真反思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探讨未来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发展道路。与社会主义运动在实践中的低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活跃和高涨,其中的突出代表就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它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贡献在于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些长期困扰人们却一直未能得到彻底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新突破:
第一,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精辟概括。尽管从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算起,直到苏东剧变,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已经存在了70多年,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严格说来却始终未曾真正明了。长期以来,现实社会主义国家都照搬了苏联模式并奉之若神明。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模式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起过不可抹煞的积极作用,但把它作为唯一正确的模式强制推行的结果却是在两制的经济竞赛中最终被历史所淘汰。对此,邓小平同志曾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许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在总结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一科学界定阐明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最基本问题,使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第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模式问题,即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曾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一个误区。排斥和敌视市场,导致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低效与落后。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兴衰成败的基础上,指出“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8—149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为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又一新的基石。这一理论的确立可以说是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理论探讨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性成果。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兴旺。
4.社会主义运动将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两次低潮都导致了工人阶级政党的分化、调整和重新组合。19世纪末,由于修正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泛滥以及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第二国际的各国党内逐渐形成了左、中、右三派的分化。一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的27个党中有24个党的领导集团背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站在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立场上,支持帝国主义战争。而各国党内的革命左派则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于1919年至1921年间形成了左派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化的高潮。
本次低潮中,在苏东剧变的冲击下,许多国家的共产党都发生了分化和调整。与本世纪初的社会民主党共产党化相反,西方国家的一些共产党和苏东地区共产党的大部分转向社会主义民主党,实行民主社会主义,出现了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化,这是十分引人注目、令人深思的现象。其他地区的共产党有些转向资产阶级政党和民族政党,有些退了了政治舞台,也有一些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坚持共产党的称号。
在本世纪社会主义的空前低潮中,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未曾消失,社会主义的前进也一直未曾停止,这是与上一次低潮的最大区别之所在。
在苏东剧变的动荡中,失败和破灭的只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与此同时,社会主义运动还在低潮中有高涨、挫折中有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一刻也没有从地球上消失。中国、越南、朝鲜、老挝、古巴等国坚守社会主义阵地。越南、古巴近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形势日趋转好。尤其是社会主义中国,不仅在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巍然屹立,而且在苏东剧变后取得突破性进展,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使社会主义获得了充满活力的全新表现形式。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境艰难的时候,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不令人瞩目——“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住。”(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46页。)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的成功与否,对未来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与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在资产阶级共产主义失败论的鼓噪喧嚣未定之时,原苏东地区的共产党人在总结教训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的探索。一些国家的党组织在恢复或重建之后逐步壮大,有的还发展成对国家政局的重大影响的政党。西方一些国家的共产党在经历了沉重的冲击之后亦有所发展。这些都构成社会主义低潮中令人振奋的“亮点”,说明社会主义仍是人们的心之向往。
标签:修正主义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