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极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4)04-0098-06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1],北冰洋和整个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改变。预计21世纪的气候变化具有导致地球系统发生大规模及不可逆变化的可能性,从而产生洲际和全球范围的影响[2]。未来北极地区的环境将继续深刻改变,影响到北极地区、北半球甚至世界的战略结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有关国家和地区产生深远战略影响。 1 北极地缘政治研究学术脉络 随着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变化影响力的陆续释放,学术界逐步关注到北极战略环境的改变,其中国外较早地开展了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在冷战时期,一些西方学者开始关注在西方同苏联对抗背景下的北极地缘政治问题。如罗塞克[3](J.S.Roucek)描述了美国和苏联出于对北极地区丰富的潜在资源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空中与海上通道考虑不惜重金加强北极军事化。但总的来说,早期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从冷战时代的后期开始,北极地区的国际关系率先出现缓和迹象,局部领域和地域的国际合作逐渐开展,人们将更多的关注投向北极地区的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领域,对地缘政治的研究一度弱化,这种现象延续到21世纪之后。在当时稀疏的研究成果中,夏特维迪[4](S.Chaturvedi)对北极地区正在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产生了警觉,预见到后冷战时代北极地缘政治的风险。 2007年8月俄罗斯在北极点附近海底的“插旗”事件打破了北极地区大约持续了20年的相对平稳的地缘政治局势,有关国家在北极的竞争之势迅速上升,国际社会高度瞩目北极形势,与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研究成果涌现。安德森[5](A.Anderson)注意到了北极地区的环境改变对于人类、动物和自然景观的影响,并开始关注到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变化。泽伦[6](B.S.Zellen)指出,气候变化导致传统的北极时代已经结束,北极正面临新的地缘政治环境和挑战。舒尔曼[7](Z.N.Schulman)讨论了北冰洋海冰融化导致“西北航道”出现新的地缘政治问题,并分析了该航道对于加拿大的主权意义。伯克曼[8](P.A.Berkman)呼吁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防止北极地区可能发生的冲突,保护北冰洋地区的环境安全。克拉斯卡[9](J.Kraska)等提出,气候变化促使北极地缘政治转型,北极地区地理环境的新变化对美国的国家战略、军事安全、海军战略等提出新的要求。高金[10](В.И.Голдин)考察了北极开发的历史与现状,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了21世纪初各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和战略活动,并从国际关系角度考察了北极地区的争议问题。茹拉夫廖夫[11](П.С.Журавлёв)以历史的视角回顾了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问题,概况了俄罗斯开发其北极地区的历史性特征,试图从地方和区域因素角度为当今俄罗斯的北极开发政策提供参考。欧斯特伦格[12](W.streng)等专门研究了北极航道问题,对东北航道、西北航道和穿极航道进行了比较,指出北极海运的增长将巨大抬升北极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中的地位。索林[13](S.Srlin)等从科学、文化和地缘政治的综合视角,倡导北极国家超越自我,以集体认同的理念,共同处理北极地区事务。鲍威尔[14](R.C.Powell)等以评判的思维,从知识、资源和法律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北极地缘政治中的一些新领域。 与美、欧和俄罗斯相比,国内对北极地缘政治的研究起步晚,成果数量存在明显差距。陆俊元[15]的《北极地缘政治与中国应对》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研究北极地缘政治的专著。国家海洋局编写的《北极问题研究》[16]中多处论及与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要素。张侠[17]、郭培清[18]、李振福[19]、夏立平[20]、杨剑[21]、叶江[22]、程保志[23]、王传兴[24]、张耀[25]等的研究不同程度地涉及了北极地缘政治问题。目前,我国同北极地缘政治相关的研究呈现发展速度快、参与人员增多、成果增幅大、研究领域多样化、视角多元化等特点。 随着中国学界北极研究的逐渐深化,北极地缘政治同中国的战略关系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可以预见,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将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对世界产生复杂的战略影响,而且这些影响无论在领域还是地域上都将是不均衡的。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对北半球国家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快捷[16]序言。中国作为一个靠近北极地区的北半球大国,需要及时追踪和仔细分析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尽管目前尚难以对北极环境变化带来的战略影响作出全面评估,但这些影响在海洋交通方面已有显著表现,在资源勘探与开发领域正逐渐显山露水,而在地缘政治层面的战略影响也已初露端倪。因而本文侧重从世界海洋交通、区域经济互动以及地缘战略关系层面,就北极地区战略环境新变化对于世界和中国的战略影响尝试探索性剖析。 2 构造世界海洋交通新格局 气候变暖在北极地区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北冰洋航道的开通。2009年7月,两艘德国货船成功穿越东北航道,宣告了一条新商业航线的诞生[26]。之后,俄罗斯、挪威、丹麦等国的船运公司积极试水北极航行,东北航道上的商业航行逐年增加。2010年,通过东北航道的外国商船数为6艘;2011年为34艘;2012年为46艘[27];2013年增长到71艘。2013年经过东北航道运输的货船货运量共计达135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7.5%[28]。北极航道的开通将对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15]39,并继而产生更加深远的战略效应。 2.1 对世界的影响 北冰洋通航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的世界海运格局,形成新的海洋交通枢纽,产生新的地缘战略要害,改写世界海权空间结构[29]。 北极航道泛指穿越北冰洋连接欧洲、东亚、北美等地区的海洋交通运输通道,它们是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出现、并预期在不远的将来终将形成的新的海洋交通运输线。按照北冰洋当前情况和未来趋势,北极航道大致可以分为三条:位于欧亚大陆北缘的东北航道[30]34(在俄罗斯以北的部分通常称为北方海航道[30]23);位于北美大陆北缘的西北航道[30]20-21;穿过北冰洋中心区域的中央航道[31]。 从航程来看,较之于经过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的传统国际海运线,北极航道具有显著的优势。比如,东北航道(约3000海里)可以大大缩短欧洲与东亚之间的航行距离,通过苏伊士运河从远东至西欧的海洋运输的航程为1.0—1.1万海里,走东北航道的航程可缩短27%—30%的距离。北纬30°以上的港口之间如果使用北极航道将比传统航道节省约40%的航程[18]60。例如,东北亚到北欧的运输如采用新航路将显现突出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优势。而中央航道一旦形成,其区位优势将更加突出。 近十余年来,北极地区升温加速,甚至超过了部分科学家的预测,导致北极航道的通航已经局部成为现实。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报道,北冰洋的海冰分布范围于2012年9月16日创造历史新低,仅有341万平方公里[32]。随着海冰退缩,东北航道的货运量明显增多,2011年为820789吨,2012年达到1261545吨,比上年增长53%[27]。通航时间也延长到接近5个月。总体上,北极航道作为连接亚欧交通新干线的雏形已经显现[33]。 可以预见,北极航道——哪怕仅仅是东北航道——得到有效开通后,将改变现有的世界海运格局,北冰洋将成为全球性海洋运输的一个新枢纽,航道相关区域将可能发展成为新的地缘战略要害,世界海权空间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写。 目前,世界航运的大部分航线是为欧洲、东亚、北美这三个区域服务的,连接这三个主要贸易区的航线基本呈东西走向。北极航道一旦贯通,将发展为沟通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新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形成太平洋—北冰洋—大西洋呈南北纵向的世界海运新轴线,世界海运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新航路一旦开通,将分散一部分原有航道的贸易物资,原环球海运线的份量和地位有所下降,航道所在国的地位也可能随之相对降低。地球低纬度海域的战略地位可能相对下降,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必将抬升,这种对比变化将导致世界重心在总体上向北方偏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世界格局。 2.2 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近北极国家[15]338-340,北极航道将给中国带来一定的红利。北极航道的开通将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在现有的八条海洋远洋航线基础上,新增了第九条航线的选择[34]。 2012年7月—9月,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圆满完成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开创了我国船舶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航行的先河,为我国今后利用北极航道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35]。2013年9月15日,中国远洋集团的“永盛”号货轮到达荷兰鹿特丹港,圆满完成东北航道的首航任务。除了航程和航行时间缩短带来的经济价值外,中国商船成功首航东北航道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36]。 一旦北极航道全面开通,将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等提供诸多机遇。例如,中国利用北极航道,将大大缩短我国东部沿海到达欧洲和美国东部的运输周期,降低运输成本,对我国的对外航运和贸易直接带来经济利益;北极航道将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给我国东部沿海特别是北部沿海地区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和增长机会;北极航道将改变中国对外运输格局,增加对外交往途径的选择,海洋交通运输路径进一步多元化,有利于减轻对印度洋航线的依赖,分散海洋运输安全风险,等等[15]311-315。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世界航运格局的改变、国际社会围绕北极航道展开的复杂关系等因素将使得中国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更复杂的国际关系、更多的战略任务,对我国的国家战略、对外政策、海洋战略等提出新的要求。 北极航道通航后,北极地区内部增加了贯通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海洋交通大动脉,必将加强北冰洋沿岸各个地区和北极各国之间的交通往来,带动北极国家之间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互动,促进北极地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区域化发展,北极国家之间的共同利益和北极地区的整体性都将显著加强。此外,与北极航道相关的其它区域也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中国所在的东北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地位将上升。这些变化都将对中国产生战略影响。 值得关注的是,北极航道开通后,位于欧、亚、北美三大地区之间的北冰洋将凸显其中心区位作用,战略地位与价值显著上升。北极航道将演变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和战略手段,相关国家之间将展开围绕航道控制权的争夺,对北极航道的支配权将成为北极国家之间和有关国家之间新的地缘政治竞争目标。与传统的运河航线一样,北极航道也将成为那些意欲控制世界或争夺世界霸权的国家进行重要战略资源配置的目标,产生新的地缘政治竞争。 北极航道的开通将提高北冰洋沿岸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特别是那些航线经过海域的国家,将获得一定的对海上交通要道的支配权,强化其海权地位,并转化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等国对新航路的影响是明显的,东北航道的绝大部分需经过俄罗斯控制的海域,西北航道更多地需经由加拿大北方水域,而两条航道最终都需要通过美、俄控制的北极水域。 在北极航道问题上,中国同北极国家特别是航道所在国相比,处于不对称地位,中国的角色将主要是航道的使用者,同航道拥有者和支配者处在相反的战略位置,在国际战略博弈中,中国海洋战略决策的复杂性与被动性不可忽视。 3 形成新的地缘经济增长点 3.1 北极地缘经济蓄势待发 北极地区地域广袤,资源富足,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尚未得到足够开发的地区。全球气候变暖大大提高了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人类在北极地区的活动条件正在变得有利,北极地区地缘经济发展面临一个新的时代。 从当今世界经济来看,北极地区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它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都在上升。北极地区经济已经不再仅仅是为北极地区内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服务,它对世界其它地区经济的发展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北极地区创造出的GDP来看,北极地区的经济总量不可小视。根据北极理事会组织的“北极人类发展”项目的研究,通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计算,环北极周边地区常规经济创造的产值相当于加拿大全部经济总量的1/4,占沙特阿拉伯全部经济的80%[37]70,与比利时、俄罗斯联邦、瑞典这些国家的GDP大致相当[38]。 与北极地区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比,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影响则要大得多。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生产格局中,北极地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天然气生产,北极地区是全球天然气生产的重要场所,占据全球份额的1/4以上,是世界天然气消费的重要供应地。目前,北极地区的石油生产占据全球石油产量的10.5%,天然气生产占全球产量的25.5%;按照石油当量计算,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量占据全球产量的份额为16.2%[39]。 除了石油和天然气能源资源外,北极地区还拥有大量的其它矿产资源。如北极地区磷灰石资源丰富,俄罗斯北极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磷灰石生产者之一,其开采量占全球生产总量的11.4%;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方面,北极地区钯、铂、锌等矿业生产具有显著优势,钯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份额高达40%,铂产量占据世界总量的15%;北极地区钴、镍、钨的生产在全球生产中具有一定地位,在俄罗斯北极地区,钴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1%,镍的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0.6%,北极地区钨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2%;北极地区海洋是世界渔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该区域海洋野生鱼类的捕获量约占世界捕获总量的10%[40]32-33。 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受到地理、技术、环保等条件限制,开采和运输成本明显较高,而且环境标准严格。但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进一步开发北极地区石油和天然气的动力正在增长,其地缘经济活动蓄势待发。 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生产主要分布在陆地,而油气资源的开发与生产主要在沿海和离岸区域,其中离岸生产将是未来北极地区油气生产的主要增长点。现在,北极地区包括陆地和局部海域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所需原材料的一个新的来源地,是世界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一个重要补充者,并且具有广阔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 3.2 中国的地缘经济机遇 在不断改善的北极航道交通条件的支持下,北极地区经济活力逐渐焕发,最终将迎来一个大开发时代,目前正在孕育地缘经济发展的巨大机遇[41]。 北极地区经济是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的[37]70-71,未来北极地区仍然将扮演向全球提供能源和资源的重要角色,这将为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从未来趋势来看,北极地区的石油生产具备较大幅度增长的潜力和巨大的提升空间。从理论上看,北极地区在未来可以满足世界石油消费总需求的1/4。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变迁和世界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条件下,这种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从自然条件来看,全球升温趋势已获得确立,北极地区变暖和海冰融化使得该地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更加容易,运输条件的改变又将推进石油的生产,无论在技术还是在经济成本方面,北极地区的石油生产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从地缘经济条件来看,世界石油供给主要依靠欧佩克及其之外的相关国家,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欧佩克的供应相对稳定,而调查显示,欧佩克之外的其它地区石油生产向全球的供给将减少。大概从2010—2020年开始,欧佩克之外的石油供给将开始减少[42]。这个缺口必然会造成对北极地区石油需求的增加。从地缘政治条件看,欧佩克以及有关地区的石油供应受世界政治与安全形势影响大,石油供给和运输的安全风险难以控制,而未来如果从北极地区获得石油供给,多数人认为将更加稳定和安全而纷纷看好。这些因素导致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具有较乐观的前景,未来北极地区油气生产的增长成为较普遍的预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推动力源泉之一,这些国家以传统工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导致对传统化石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的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即使是北极地区这样原本显得遥不可及的地区也已经成为有关国家能源与资源进口的新的考虑对象,北极地区丰富的能源、矿产、鱼类等资源越来越引起有关国家的关注。在世界石油价格高位运行的时代,北极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具有开发价值,而全球气候变暖又使得在北极地区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变得越来越可行。在地缘政治方面,波斯湾、北非等传统的世界主要能源和资源供应地往往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安全风险难以排除。这些因素使得北极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无论在经济本身还是技术方面,抑或从地缘政治考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逼近现实。因此,北极地区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期望获得自然资源安全供给的选择场所,逐渐成为人们感兴趣的新的地缘经济目标区域。 我国已进入资源密集产业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在2050年前将保持这一特征,我国的工业化将面临严峻的资源供应形势[43]。中国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能源和资源,北极地区是一个新增的选择对象。此外,从区域经济关系来看,中国紧邻北极地区,中国经济发展与北极地区经济开发存在较强的互补关系,它是未来中国对外经济活动的新对象与新伙伴,是中国国家利益的拓展场所和未来新的战略发展空间。 4 塑造地缘战略新格局 4.1 重塑地缘战略结构 海冰和冰盖的融化深刻改变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自然属性,进而改变其地缘政治功能,将在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改造地缘战略结构[44]。 从北极地区地理空间的垂直维度来看,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战略影响最突出的将发生在地球表面,尤其是北冰洋各海区的海面及其周边陆地区域,海洋表层与地表受到的影响可能比水下的与地球表面之上的空间更加突出。因此,这里主要针对地球表层空间进行讨论。 在全球层面,北冰洋和北极地区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将会出现新的特征,从一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变成一个比较开放的区域,北冰洋海面由原本的战略屏障变成未来的战略通道,欧洲、亚洲、北美洲等环绕在北冰洋周围的世界主要战略地区之间的相互战略关系随之发生改变。有关大国或强国利用北极空间实施全球战略的方案与行动——例如相互战略打击或战略防御系统的设计与部署等——都需要考虑北极地区新的自然环境特点。而对于北冰洋及其附近相关海域的制海权,从海面到海底都将面临新的变化。总体来看,北冰洋和北极地区在全球战略格局中地位加强。甚至有学者预言:北极地区将成为全球战略中新的“地理枢纽”[45]。 在区域层面,北冰洋和北极地区内部的相互战略关系将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北极航道和北极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扩大北极地区各国之间的共同利益,推动北极国家之间国际关系的互动与发展,推进该地区的国际合作。另一方面,有关国家在海洋利益分配以及对该地区包括航道在内的地缘战略资源等产生新的竞争,相互矛盾难以避免[46]。比如,北冰洋周边国家为了在北冰洋大陆架划界中尽可能地多获取利益,各方进行相互竞争,其中包括加强军事部署、展示军事实力等。在北极地区内,正在发育新的国际关系结构,各国加强应对,争夺主导权[47]。 在国家层面,北极国家特别是北冰洋沿岸国家的战略环境将有重大改变,一些偏远的边疆可能改变成为开发的门户或战略上的要害之地。如冰岛、挪威的斯瓦尔巴德群岛、格陵兰岛等,其战略地位显著改观。若干年后,加拿大的北极群岛将从人迹罕至的冰封区域变成海上交通咽喉。再如俄罗斯,在北方海航道发展为新航路的条件下,其北方舰队与太平洋舰队之间的机动与协调境况将彻底改观,俄罗斯的整个海权状况将随之发生根本改变。 4.2 中国需要加强战略筹划 全球气候的快速变暖使得北极地区即将变成一个全新的地缘经济区域和地缘政治场所,北冰洋和北极地区渐渐成为与中国利益相关之地[48]。未来中国在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利益将会显著增长,活动增加,与北极地区的战略关联度加强。为此,中国需要在国家战略和海洋战略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评估、预判和长远考虑。 总体上,北极地区属于中国的利益拓展地和战略拓展空间。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中国在北极地区的利益将主要集中在航道利用、资源获取和经济参与等领域。北极地区的地缘经济发展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提供机遇。从这个角度看,一个和平与和谐的北极地区符合中国的战略需求。中国需要理解北极地区战略环境的新变化,处理好与北极事务相关的国际关系。 然而,北极地区尤其是北冰洋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给我们的挑战不可小视。 海冰消融甚至在一定时段中一个无冰的北冰洋,将在很大程度上重塑北半球的地缘战略结构,改写北冰洋与周围的欧亚大陆、北美大陆之间的海陆关系,北冰洋可能发展成为世界地缘政治新的枢纽地带,北极地区将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战略新空间,有关各方将重新考虑相互之间的关系、安排相关的国家战略与对外关系,重新塑造围绕北极事务的国际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北极地区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以及其它严酷的自然条件,北极地区的地缘战略价值主要表现为少数大国对通过极地空域进行战略打击的路径的利用[49]。随着气候快速变暖,北极地区逐渐释放出更大的地缘战略价值和强大的地缘政治能量,导致有关国家在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已经悄悄展开。由于在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战略力量的部署与机动更加便捷,可能导致该地区的战略活动与竞争加剧,有关国家对北极地区地缘政治支配权的争夺可能以新的形式重新出现,北冰洋和整个北极地区可能最终演变成一个全新的地缘政治场所。为应对北极地区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北极国家以及北极地区周围的其它国际行为体将调整各自的战略思想与实践,形成新的复杂的国际关系互动。而对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有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北极国家纷纷持积极的欢迎姿态。也有部分国家对中国持怀疑态度,认为中国将成为北极地区的一个竞争者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50]。 这些变化都需要中国以新的目光审视中国与北冰洋和北极地区之间的战略关系,重新思考中国围绕北极事务同包括北极国家在内的国际社会的战略关系。 致谢:感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收稿日期:2014-05-15;修订日期:2014-07-18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_北极航线论文
北极环境变化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分析_北极航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