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是最为关键的一项,河道是水利建设工程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复杂的工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用科学的方法,做好河道整体治理工程,确保不断创新、不断改进,使各项治理工作形成良好应用模式,确保水利河道工程质量,降低投资成本,从根本上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通过对河道的有效整治,能够大大稳定水利资源、改善周边环境、提高当地生态循环水平、提升沿河居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良好的河道治理能够维护城市良好形象,更能从更广泛的范围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实力,使城市吸引力更强。
关键词:水利规划;河道;整治
1上海市河湖现状
全市河道共4.3万条,长2.88万公里;湖泊40个,面积72.64平方公里市管河湖33条,区管河湖533条,大部分为坦荡低平的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趋势由东向西低微倾斜,Ⅱ~Ⅲ类水质断面占16.2%,Ⅳ~Ⅴ类断面占49.8%,劣Ⅴ类断面34.0%(2016年度数据统计)
2河道整治的内涵及原则
2.1河道整治的内涵
水利河道整治规划是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必须要进行的环节,其规划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河道整治。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2.2河道整治的原则
河道整治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指要统筹各方面要求,对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进行综合全面的协调,做到明确有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该河道的特征及规律,根据具体的河道情况进行规划,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整治规划要考虑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3河道整治的规划标准
3.1准确定位
水利部门整治某个河道的时候,首先要准确定位,在河道整治的工作中每项内容,都要有明确的规范制度,使得河道整治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进而保证河道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保障工程的质量。科学合理的河道整治定位工作,有效恢复了河道的能力,提高河道的环境,进而提高两岸人们的生活水平。
3.2多样化标准
多样化讲的是在河道整治时,一定要适应自然的环境,遵循自然的规律,还要保持水流的多样化,保证河道整治的时候,方案更加多元化,有利于河道运行更加多样化,进而有效提高了河道系统的稳定性。在河道整治标准中多样化标准是最重要的,对河道整治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进而促进河道工程项目的健康发展。
3.3协调性
在河道整治中协调性的主要作用是尽可能降低河道整治过程中对河道周边的环境造成影响。我们在进行河道整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和周围环境和谐的共处,要保证在自然规律基础上进行河道的整治工作。近年来,我国水利部门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要保证协调性的落实,在选择施工材料时一定要选择那些具备生态特征的,尽量降低自然环境和河道整治之间的矛盾,协调性标准对河道整治工作有着一定的约束性,河道整治在水利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为了满足水利工程建设的需求。河道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河道整治的规划工作常常要在动态情况下进行治理工作。在河道整治与开发的过程中,有部分水利工程施工会导致河道的水文发生变化,进而对河道两岸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河道整治措施
4.1科学布局合理规划
一定要全面进行规划设计,形成科学的统筹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河道流向科学合理的恢复,形成自身功能作用,保证河道天然形态。对于河道建立的新工程,需要根据河道形态做好全面的设计与规划,有效避免出现工程影响导致的行洪能力下降问题。规划中,一定要全面减少丁字坝,对必须使用丁字坝的,一定要确保坝轴线和水流方向角度在30°以内,全面确保河道周边耕地和建筑不受影响,保证堤防安全和稳定。要科学规划好河道转弯处,需要保证形成平滑抛物线,这样河道周边生态就得以保护,形成整体的生态协调系统。河道弯曲处会出现一些浅滩,要合理进行保留,形成一定强度的堤防抗冲击力,同时,还要处理河道断面、挡水面及平面之间的协调联系,保证各部分起到作用。河道治理要秉持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防后达标的原则,对重点区域进行全面治理,使城市段最先得到治理,对容易出现险情区段,需要按轻重缓急进行治理。
4.2全面落实河长制
2017年9月,上海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市、区、街镇三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全市7700多名党政领导、村居干部、企事业单位领导等担任各级河长,调动各方力量,为了河道整治,劲往一处使。全面推行河长制,就是要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是河湖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出现污染事件,是要问责的,为此各级政府、各部门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环境保护、注重水生态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讲,实施河长制,将有利于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控制和减少污染,是加速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一项举措并提出“2017年底前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8年水质稳步提升为目标”的工作目标。
4.3控源截污、沟通水系
加强污水二级管网建设、截污纳管、雨污混管改造、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等控源截污措施完善排水管网系统。整治断头河,打通肠梗阻,是加强本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按照市里统一部署,摸清断头河分布现状,完善整治方案,有序推进整治,使水系连通畅活,河道的水环境质量和陆域环境有明显提升,进一步增加河湖水面积,进一步提高防汛保障能力。
4.3确定河道防洪治理标准
河道标准的确立,需要根据政治、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通过比较分析,形成远近结合、长短相宜的河道标准,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力,建立起可操作性更强的防洪标准。进一步加强对洪水河槽的设计,形成科学的流量,要根据当地环境,选择与防洪标准相近的洪水流量,同时,确保对应水位是常规水位。河槽设计流量可运用造床流量或平摊流量,相应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4.4合理科学的运用好生态水利
生态主要就是指河道周边的自然环境,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进行河道治理时,一定要因地制宜,满足实际,合理利用好河道生态治理,可以根据情况,在河道种植沉水植物,如菹草、黑藻、伊乐藻、金鱼藻、苦草、睡莲等,它们能够有效的对水或污泥中氮、磷、钾等营养物进行转换,全面降低水体N、P、K及必需微量元素含量,形成快速的周转速率,全面抑制浮游生物生长,改善水体,形成自身净化。水生动物的养殖也能够提高河道环境,通过放养鲫鱼、鲢鱼等,进一步改善水体质量。
4.5严格做好河道护岸与河床护底工作
在长期的水流作用下,河道会受到洪水冲刷,导致岸坡防洪能力下降,只有全面做好护岸工程,才能保证河道护岸安全,一般护岸工程有结构性与非结构性两种形式,要合理选择使用混凝土、浆砌石、水泥土、土工织物、抛石提高防护能力,避免土粒出现明显流失。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河道流量变化情况与变化因素,将河道周边的实际情况和河道上游下游情况,与河道两岸用水情况结合起来,积极研究分析,采取有效措施来综合治理河道,把河道整治工作落实到位,进而保证水利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何源枝.水利规划过程中的河道整治策略探讨[J].2015(03):50-51.
[2]吴广亮.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3): 160.
[3]董皓.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综述[J].2014(29):259.
论文作者:俞春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河道论文; 水利论文; 标准论文; 水位论文; 护岸论文; 流量论文; 河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