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00092
摘要:“透明”的建筑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稀缺,可是要真正弄清楚建筑的透明性是如何来表达的,以及透明性对解析现代建筑空间和作为一种城市和建筑设计手段的作用,却是需要弄明白的。透明的性质或状态既是一种物质条件——容许光或空气透过,同时也是一种理性本能,它来自于我们先天的需求,希望事情容易被感知、拥有无懈可击的证据,毫无模棱两可之处。
关键词:透明性;空间形式;现象
一、透明性的概念
初次听到“透明性”这个词时,我还全然不知其在建筑中到底是指什么意义,也是经老师推荐看的此书。阅读了此书之后,才知道原来所谓的“透明性”我也不是完全接触过。记得曾经学习《外国近现代建筑史》时,就记得开始有一章是讲新建筑的探索和发展的,其中有新艺术运动、未来主义还有风格派等等,这些新建筑的探索运动又都是与当时的绘画、文学等艺术的运动相关,一些艺术方面的变化,总是会带动建筑界对其自身的思考。
《透明性》此书是由一名建筑师和一名画家一起合作完成的。所以其内容当然是建筑和绘画的综合比较,阐述了当代绘画中的空间变化在现代主义建筑空间中的反映。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简略点说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证、抽象、包容。透明性提供了20世纪以来的建筑学研究非常冷静精确的实证技巧,它既可以让你亲身去体会空间,又可以用图示抽象的方式让你去感悟,而这都是能让你非常实际的体验的到的。先锋派促成了新生事物,创造了一个人们认识的全新世界。而我们很少去探究个中原因。在大量的现代建筑作品中,我们很少去提炼其中可以移植的事物。以致使我们认为成就巨大,创造力极其丰富,但是通过透明性的思维分析,我们会发现其实它们是有多么大的相同相通之处,只是我们没有踏入那扇大门。透明性让我们能够清晰地区分复杂和简单了,它犹如抽丝剥茧般地把我们面对的大量建筑剖析地干干净净。
二、透明性的应用
本书主要由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共同发表的论文《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伯纳德·霍伊斯里的评论和伯纳德·霍伊斯里补遗等组成。其中以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的《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为主,它以一种定义性的方式首先阐述透明性的含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三组绘画的比较来阐释物理的透明性和现象的透明性的意义和区别,正如文中所说“……物理的透明性,与置身于纵深自然空间中的透明性物体的所谓‘障眼法效应’密不可分;而当画家力求采用平行透视精准表现置身于抽象的浅空间中的事物,现象的透明性就有了用武之地”。
当然书中进行绘画空间比较的意义就是要暗示现代主义建筑空间中的透明性。《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中的第二篇论文就讲到了建筑学中的物理透明性早已成为事实,但要实现现象的透明性却是更难。因为有很长时间都是把建筑学中的透明性完全等同于材料的透明性。文中通过包豪斯的玻璃幕墙的物理透明性与加歇别墅的现象透明性的比较,发现了现代建筑空间的深刻趣味。同样是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国联大厦方案,文中通过透明性的分析,使国联大厦的设计手段和空间组织方式极具逻辑性和趣味性。文中把勒·柯布西耶的平面比作刀子,专门用来进行空间切片。空间有时就像水一样,而建筑就像水坝,把一些建筑内部需要的空间容纳在内部,并阻拦一些会溢出的空间,再延伸一些室内空间至室外,同时在室外的广场或者庭院中制造一些能与室内呼应的空间。这便是容纳、阻拦、疏导、宣泄。相反,在包豪斯,建筑被无定形的轮廓线所包裹,就好像平静海浪温柔冲蚀之下的一块礁石。这样现象的透明性成为可能的空间条件。
在伯纳德·霍伊斯里指出:在《透明性:物理层面与现象层面》里,所谓的“现代主义运动”已成为历史。通过不偏不倚但又充满热情地指出现象的(隐喻的)透明性同物理的透明性之间的差异,作者事实上也在区分两种不同的“现代”建筑。透明性既指的是光线确实能够穿过某种物质,这是物理透明(如玻璃);它又指空间之间的组织关系,就像中国园林中的庭院景深,透过院落,透过窗、门、洞、隔扇等等达到空间上的一张组织关系。所谓的物理的透明性其实就是肉眼能够直接感知到的,立体主义绘画和机器美学在视觉感受上就是这种。而现象的透明性则是需要人们通过亲身的体验,或者精神上的感知感悟,还有就是用抽象的、理性的思考才能感知到。我们看一副立体主义绘画之所以能够从表象的层次能够逐步深入,而又进入绘画的空间思维当中,就是我们用抽象的思维在“剥离”,在感悟绘画表达的奥妙。透明性概念,能够成为学习的一种工具;它让理解和评价成为可能。但与此同时,同样成为理想的和现成的工具,能在设计过程中引发关于形式的理性处理;在设计作品的图面表现中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三、透明性思维
伯纳德·霍伊斯里曾在柯林·罗和罗伯特·斯拉茨基发表透明性论文之前已有对透明性概念的阐述,只不过他们身隔两岸,但却进行了一番争论。伯纳德·霍伊斯里有其对透明性的广义概念是:在任意空间位置中,只要某一点能同时处在两个或更多的关系系统中,透明性就出现了。这一定义描述了透明性是空间形式和内容的组织手段,它可以使一堆事物变得明晰和有组织性。
“透明性的概念引起人们对差别的关注,这有利于理解存在于事物中的独特性和相似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一个建筑师似乎将历史看作一台自助贩卖机,里面储满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形式和主题的时代里,迎来一种精确的工具,在它的帮助之下弱化主题、形式和效果,使之回到‘本质的事实和动力’的基本形态,不仅大有裨益,也能避免狂热,保持冷静。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里出发,从我们自己时代的组成要素里概念性的创造出真实的主题和形式,在理解层次上将浅尝辄止与滥用误用彻底摒弃。
这些都只是把透明性停留在理论层面,透明的形式组织应该用作设计的手段,应成为创造理性秩序的技术,如同轴线的添加和对称的重复。透明性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它产生明晰,同时能够容忍在模糊的加入。一个整体的事物可能有很多部分甚至各个部分都非常独特,但通过透明性赋予其不同的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大家有能感受到属于它的独特性,但需要事先规划好一条清晰的脉络。
在有些事物之间,可能没有完全清晰的边界,一定要分清楚“孰是孰非”,透明性就是这样的一种模糊组织,它能够摆脱常规的约束和控制,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秩序,而又不会让人们感觉是那么生硬。
对于一些自相矛盾的事物,通过透明性的组织方式,也能够吸收进去,它能够吸收一些局部特异的内容。所以利用透明性的组织方式,即使出席特别格格不入的事物,也不至于对整体的连贯性造成不好的影响。现代建筑中就常用片墙,框架等方式把一些非常突兀的形体或形式与整体建筑造型结合在一起,而又感觉不是那么死板。
透明的形式组织能够成为设计的有力工具,因为它容许“拼贴”。这种态度,有利于达到“多元参照物的杂乱的整合之路”。它将拼贴具体化为一种鼓励“利用手头攻击的政治”,一种“愿意利用来自人类劳动的边角余料和现成物”的活动。现象的透明性作为形式-组织的手段,让异质的元素在复杂的建筑和城市组织中合为一体,它把它们视作集体记忆的精华,而不是糟粕。
四、结语
现代建筑理论的出现基于西方的文艺思潮,尤其是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的影响。而这些艺术形式敢于大胆地从传统中“逃离”出来,用一种新的、理性的视角去审视世界,现代主义建筑亦是如此。透明性从物理的、视觉直接感知出发,先让人们能非常容易地体会到透明的感知,有这种隔物(如玻璃)而能“见”其后的体验。继而在此基础上,我们能从精神上、从感知体验上去抽象这种透明性,这便是文章所说的现象透明了。
正是现象的透明开阔了我们对大量矛盾、复杂的认识,帮我们理清了化繁为简的思路,提供了我们探究模糊事物的秘密武器。
论文作者:李明亮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9
标签:透明性论文; 建筑论文; 空间论文; 现象论文; 形式论文; 物理论文; 层面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