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视基地的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_影视制作论文

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对策论文,现状论文,基地论文,影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影视基地现状与暴露问题

(一)建设方兴未艾

成立于1987年的央视无锡影视基地是国内建立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20世纪80年代末基地建造的首个人造景观“西游记艺术宫”对外开放后游客爆棚。此后央视高层因势利导,相继成功开发唐城、三国城、水浒城,并动用央视资源,迅速将无锡影视基地发展为中国规模最大、游客最多、效益最好的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羊群效应”随之出现,广东中山、无锡太湖、宁夏镇北堡、浙江横店纷纷建立影视城,大大小小的影视城在全国迅速成遍地开花之势。

世纪之交,形势很快严峻起来。因央视60集大型电视剧《东周列国》而闻名的“央视焦作影视城”欠款逾亿,成了焦作市沉重的财政包袱。与它一样,绝大多数影视城也命运多舛。“影视城可以纳入到主题公园范畴,按照国家旅游局2005年的资料的一份统计显示,全国2000余家各类主题公园赢利者仅一成,亏损占七成,2/3投资难以收回。更严重的是被各种影视城项目套牢的资金,保守估计有上百亿元。”[1] 上世纪末,影视城建设问题曾引起媒体学界的围剿和反思。

然而,进入新世纪,影视基地建设热情还没来得及稍稍冷却便又被重新唤起,影视基地建设再次进入迅速发展阶段。这也非意外,新世纪以来,我国渐入世界经济循环体系,市场经济迅速成熟,影视基地建设也在市场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模式和道路;同时,2001年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被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使得具有鲜明文化产业特征的“影视基地”再度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而文化产业对民资外资的逐步开放更是极大地刺激了资本积蓄已久的投资热情,直接引发了影视基地新一轮投建热潮。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运营两年多,已有一百余家影视机构入驻;2005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又批准设立中国云南影视产业实验区;2005年,中影集团影视基地正式奠基;上影集团启动了车墩影视基地工程项目建设;长影投资近15亿元建成占地30万平方米、与旅游相结合的世界级电影娱乐园。国内目前共有20余个投资上亿元的大型影视城,正雄心勃勃地施工或招商。十年前的“影视城基建热”,如今呈现一派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当然,影视基地的新一轮热潮并非简单延续20世纪90年代的模式和道路,影视基地建设格局在新形势下悄然发生着变化。

(二)格局发生改变

1.资本来源。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文化产业投融资坚冰逐步融化,投融资渠道日渐畅通。民营企业这个被视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群体,在经历了多年“灰色地带”的尴尬经营后,终于走到了文化产品制作的前台;接着的2004年,国家放松外资进入影视业政策。另外,影视基地自身产业属性的特殊性也影响了其对非公有资本的吸纳——影视基地隶属影视产业这一点在今天虽已成共识,但作为影视制作要素集聚平台,其业务领域主要在技术和服务,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起,除央视筹建的基地外,影视基地项目并不归国家广电总局监管。影视基地这个特殊的“灰色”身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民资外资很早就开始以各种方式向影视基地产业渗透,一旦文化产业投融资破冰,政策明朗,影视基地产业立刻比文化产业的其他领域更快地迎来了其投资高潮。21世纪以来,合资经营已渐成影视基地投建的主要方式。

这一点可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至今影视基地产业格局的大致勾画上得到印证。根据上文讨论,影视基地建设以2000年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对这两个阶段影视基地产业格局的不完全统计和归类(见附录表1、表2),可看到表1中十一家基地有非公有资本成分的只有四家,且“华夏西部影视城”起初也是以宁夏文联的名义创办的;而进入新时期,影视基地产业格局经历洗牌,十一家基地中两家转型或破产,两家纳入民营资本进行改建,剩余七家基本保持原有资本结构,同时新的已建、在建或筹建的八家影视基地中则有三家为外资独资,五家为合资经营。资本来源由单一转向多元,图1和图2清楚地表现了这种转变。

图1

图2

2.服务对象。无锡太湖影视基地由央视投资,并主要服务央视影视剧拍摄。而在表1中提到的其余十个基地中,大部分也主要服务于参与投资的影视集团的拍摄行为。这种运作方式带有显见的计划经济的色彩,影视基地只是某个电视台或者影视集团的片场,并没有真正进入市场运作。而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当时制播分离尚未形成气候,影视基地自身也并无市场化运作的迫切需要。

1997年央视首家上市公司——中视股份上市,也是国内第一家兼营影视制作和文化旅游业的上市公司,央视是控股方又是该公司主要市场,这种操作方式虽然与真正的市场化运作尚有距离,但其中却显露出影视基地市场化运作的端倪。市场化使得影视基地与某家电视台或影视集团之间“铁饭碗”式的合作关系逐渐打破,这也导致了影视基地的洗牌,横店影视基地的发展是印证这一过程的典型案例——横店影视基地于1996年由横店集团投建,是上世纪唯一背景单纯的民资影视基地,这意味着它背后没有“大树”,市场化运营成了它的唯一出路。90年代横店影视基地经营惨淡,所幸横店集团财力雄厚才勉力支撑,但随着影视制作的日渐市场化,在2000年横店集团宣布“免场租”后,众多影视制作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纷纷涌入横店,从图3可见。

图3

可以看出,1996年到2005年的九年间,影视基地从每年只有三五个剧组的惨淡经营到累计接待剧组近三百个,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影视制作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横店影视城凭借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灵活的经营机制在竞争中扩大它的优势和影响力,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代表的央视几大影视基地则逐渐丧失其霸主地位,其中“太湖影视城”总体建设规划重要组成部分的“欧洲城”在2001年2月以被迫破产而终。

近年来,影视基地服务对象开始向港澳台和境外剧组拓展。港台以及国外剧组纷纷涌入,更多的由国内外合作投资制片的影视作品在国内投拍,和国内的影视基地建立了合作关系。国内日渐成熟的拍摄基地、低廉的成本、潜在的巨大市场以及日渐有序的市场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世界电影制作人的眼光,单就好莱坞而言,“短短5年之内,中国已经成为好莱坞眼中全球最重要的外语大片产地,迅速超越了法国、西班牙或印度在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的位置。”[2]

3.功能定位。一家媒体这样评价当地的影视基地企业:“在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累积之后,更多的企业期冀走出为外来剧组提供食宿与选景的被动单一服务模式……转轨为具备一定资源整合实力、更趋专业化的影视投资运营公司。”[3] 这种转变在当前国内很多影视基地都是存在的。上世纪影视基地的建设动机相当单纯——为影视剧拍摄提供场景进而拉动当地旅游,而近年来,这一定位开始转变,“影视城”纷纷更名“影视基地”便暗示了这种端倪。其功能已超越简单的人造景观,而成为一个聚集各种影视生产要素的平台,一个为各种视听产品生产提供完整链条式服务的场所。

前面提到的中视股份在1997年主要由无锡影视基地的三国城和唐城景区改组成立并上市,经营范围扩展为“影视拍摄基地开发、经营,影视拍摄(电影除外)、电视剧节目制作、销售经营,影视设备租赁,高清晰度影视技术、宽带数字信息技术、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开发及相关的信息服务,房地产开发,科学技术服务等”,开始由事业服务型向影视制作业和多元化经营方向转变的尝试。2004年4月2日,国内首个影视产业实验区落户横店,凭借实验区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横店影视基地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拉长产业链,提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拿着本子进来,带着片子出去”,甚至要实现“拿着资金进来,带着效益回去”。而另一些没有建立影视制作平台潜质的影视基地则被迫转型,典型的是华夏西部影视城,去年开始逐步转型为古代北方小城镇,开始专营旅游业务。

(三)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影视基地建设在格局上的变化是自觉适应市场需要进行的调整,但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在我国毕竟还是个新事物,在探索过程中主要暴露了下述几个问题:

1.仓促上马,盲目投资。虽然市场化程度日深,但新时期影视基地建设一般仍由政府相关机构牵头,有的项目还被明确列为“省精神文明建设重点工程”。由于长期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少数政府机构对“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政策产生误读,不重在文化领域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却反而找到了新的“政绩工程”的投资方向。在此背景下,很多影视基地项目很可能并非按照市场和产业需要配置,而只是某些官员“拍脑袋”定下来的形象、政绩工程。

而从表面上看,非公有资本会对所谓的“政绩”感兴趣,其追求回报的本性会大大增强基地投建的理性程度。但事实远非如此单纯,在各地兴建影视基地热潮中,往往“投资方资金尚未到位,地方政府部门就大张旗鼓地将用地等相关政策压到最低点。事实上,投资方要的不仅是动辄千亩的土地,而且一般都在当地占尽‘地利’”[1]。可见,很多投资者看中的并非该项目可能带来的效益,而是政策倾斜本身蕴涵的巨大利益。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投建影视基地项目时,一旦缺乏充分调研论证,为了“政绩”、“形象”仓促上马,虽表面上看来花的是外来投资者的钱,但最终损失的却是国家资源,甚至扰乱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当下影视基地投建高歌猛进中最值得人们忧思的问题。

2.重复建设,各自为营。重复建设问题在上世纪影视基地建设之初就已凸现,据统计,到1997年初,全国仅“西游记艺术宫”就达460个之多,沉积于重复建设的不良资产触目惊心。然而新一轮的影视基地建设热潮中,同样情况依然存在。由于我国各省各地区都不甘在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落后,表现在影视基地建设上,则是投建数量越来越多,投资数额越来越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计划中的影视基地,投资上十亿的就有十多个,这些影视基地大多走的是“大而全”的路子,并不追求差异化和特色化。建立产业高地是产业化发展的要求,但是现在的情况却是大家纷纷抢占山头、自称高地。而事实上,即便是电影生产大国美国,也并非到处兴建影视拍摄基地,而国内有限的影视制作市场中突然冒出二三十个“东方好莱坞”,其重复建设程度可想而知,势必导致市场严重饱和、资产沉积及恶性竞争。而另一方面,即便是车墩、横店等较成熟的拍摄基地,也与成熟的、国际化的外景基地尚距离不小。影视基地过多过滥、纷纷自称“第一”的结果导致大量资源和精力的内耗。疯狂投资使得资产表面上看似不停扩大,但事实上盈利能力低下甚至只亏不赚,即使原本是优质资产,也会因抢夺有限的市场而自相残杀,这些都阻碍了真正产业高地的形成。同时,各影视基地又大多各自为营、分散经营,各省之间、甚至各省内部基地间竞争多于协作、比拼多于共享,使得有些投资者欲走“小而特”之路而不能得,仍被逼上了“大而全”的“梁山”。

3.缺乏对盈利模式的深度认识。影视拍摄行为拉动当地旅游、进而带动当地经济,这是最初影视基地被投资方看中的盈利模式。这种单纯的模式有过成功先例,但今天却越来越被证明不可靠。焦作影视城欠款上亿,成了当地政府的一个烫手山芋;华夏西部影视城当机立断放弃拍摄基地功能,转而单纯经营旅游业务;建于浙江舟山的“射雕英雄传旅游城”开发至今效益不佳。越来越多的例子说明,影视对旅游的拉动效果虽然显见,但若单纯依赖于此则存在极大风险。

这主要由于影视剧热播对于外景地旅游的促进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它给拍摄地带来的旅游井喷不会无限期持续;同时因影视剧而被吸引的游客有较浓猎奇心理,很难吸引他们重游;再加上随着旅游市场成熟,游客对单纯人造景观渐渐丧失兴趣。而另一方面人造景观耗资巨大、转换成本极高。因此若还像十年前一样,想依赖一个什么宫,拍一个电视剧,就在拉动当地旅游甚至当地经济上起到长效的作用,注定得不偿失。横店影视基地似乎是个特例,它“影视搭台,旅游唱戏”的经营模式在业界造成极大影响,但是必须要注意到它背后有横店集团极强的资金扶持,基地最多一年亏损达到5000万元,但横店集团仍不断地投入,最终形成相当的规模,这才极其艰难地逐渐将基地推上盈利轨道。这样的模式并非轻易模仿能得来的。况且尽管如此,横店依然在探索新模式,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建构完整影视制作产业链上面。而至于好莱坞,影视带动旅游的直接体现也不过只有环球影城和迪斯尼而已,显然这绝非是整个产业链的唯一效益终端。

可见,单纯依靠影视拉动旅游盈利隐含极大风险。现阶段人们虽开始意识到产业链建构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规划论证时,热衷于历数基地建成后将吸引多少游客、带动周边服务业、商业甚至房地产业的发展的情况仍屡见不鲜,仿佛影视城是个潘多拉宝盒。这种存在于很多投资者、官员甚至研究者头脑中的对影视基地盈利模式的简单化认识同样令人担忧。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较低的影视基地产业化程度,而直接后果则是影视基地效益的影响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和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下,影视基地要求尽快实现资源整合,纳入市场轨道,形成并完善产业化发展模式。

二、影视基地产业化发展对策

作为影视产业重要环节,影视基地产业化与我国影视制作发行的产业化密切相关。通过上文对产业现状的分析可见,影视基地建设高歌猛进,但受限于较低的产业化程度,产业现状不容乐观。考虑我国国情和影视基地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快影视基地产业化进程。

(一)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加强对影视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

产业在发展和扩张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政府需要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上世纪上半叶美国好莱坞的扩张还是上世纪末韩国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政府政策的导向和扶持在其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由于企业主体市场化程度低,因而产业扩张的动力更多的不是来自企业内部,而是主要来自政府为发展经济、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远大目标。可以说,任何产业只有被政府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产业的扩张程度与政府的重视程度成正比。[4] 这并不是一个让人乐观的现状,却是必须面对的事实。况且影视基地作为新兴产业,要加快产业化进程更要依赖政府特有的推动作用,大力倡导“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运作模式。具体而言,政策扶持大致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资金扶持——拓展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集群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影视基地产业更是个高投入产业,政府直接投资是对产业扶持最直接的手段。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对影视基地产业直接投资的热情较高,各地影视基地项目很多都有政府直接投资的部分,但政府以自身掌握的资源直接介入经济活动,大多难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和变化,效果往往不如人意。政府政策应该发挥其杠杆作用,资金扶持更重要的应是体现在拓展影视基地融资渠道上。

由于前阶段影视基地意识形态性质模糊,资本运作环境相对宽松,相比于文化产业中的其他部分,其产业化进程中遇到的资金阻力可能向来都是最小的。但是新时期基地服务功能深入内容层面,融资渠道不畅的问题反而日渐凸现。要实现影视基地的产业化发展,依靠政府的直接投资或者背靠一两个集团的资本支撑已远远不够,所需的庞大资金必须要通过对更深广的资本市场的介入来实现,政府应在该问题上发挥应有的导向、协助和支持作用:除了逐步取消对民资、外资的限制,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外,还应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和评估体系的建设,促进金融业与影视基地的相互了解——一方面扶持有一定条件的影视基地企业上市,通过金融机构以股票形式直接向社会募资;另一方面则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金融业对影视基地放贷。可能的话,还可进一步考虑制定免税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资本投入影视基地产业。这些措施都将有效解决影视基地产业的资金问题。

2.市场扶持——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市场环境。要实现影视基地产业化,相比于资金扶持更加根本的帮助是市场扶持——完善监管体制、优化市场环境,这也是政府的主要职责所在。在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市场化进程这个大方向的基础上,具体到影视基地产业,政府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给予支持以优化市场环境:

(1)协助产业集群的形成。同一行业或相关联产业中的许多个企业聚集到同一区位、形成产业集群对优化市场环境、加快产业化进程有重要意义。政府可考虑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产业相关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后,当地政府立刻在产业发展与财政税收方面出台极具诱惑力的招商政策,包括基金扶持、外汇金融支持政策、专项财政补贴、减免所得税等各种税项、鼓励出日与再投资的政策等,吸引了众多影视生产企业的目光。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实验区已吸引了12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入驻,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

(2)举办展会,为影视基地开拓市场。对于影视基地产业这样一个新兴产业而言,政府应考虑在宣传和市场开拓上给予必要支持,举办展会是有效途径。2007年6月举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电影节电影交易市场首次设立最具特色中国影视拍摄基地展,组委会精心选出的8家特色影视基地吸引了海内外各方人士的关注,给电影制作人一个直接了解、选择的机会和合作的契机,双方在展会上进行了有效的沟通和意向交流。这样的尝试对影视基地市场开拓有着显见的效果,值得效仿。

(3)协助成立产业行会等民间组织,促使集群内企业自律、合作和互补。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建立产业内企业沟通平台。在浙江横店举行的“2006首届中国影视旅游产业高峰论坛”上,与会者就“横店影视是否应改变以免场租招徕剧组的做法”问题引发激烈争论,有关专家指出,这实际上反映了目前中国影视基地这个新兴产业市场秩序的不健全。但由金华市政府参与主办的这个论坛本身从另一方面却显示了当地政府协助产业内企业加深交流、完善市场秩序、促进行业自律所作的努力。论坛会聚了全国各大影视基地CEO、知名学者和影视名流,对影视基地产业的发展展开了交流讨论,并且探讨了建立行会、完善市场秩序的可能性。这是一次加强产业内交流、促进产业自律机制形成的可贵尝试,对优化市场环境有重要意义,金华市政府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也是发挥政府职能的重要领域。市场化运营、追逐利益最大化极有可能带来破坏环境的恶果,而影视基地产业往往和旅游、风景名胜相关,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更为恶劣,并且对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造成了严重威胁;加上产业处于发展初期,行业自律尚未形成,环境污染问题缺乏有效控制。近年来,一些作为影视摄影基地的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显现。但目前的环境保护法规中还没有针对影视拍摄这方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政府应该积极完善和发挥这部分的监督管理职能,制定相应的政策约束相关企业行为,并拨款治理已破坏的环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多元经营,注重产业链建设

上世纪很多影视城虽都自称以“影视为主、旅游为辅”,但事实恰恰相反。横店集团因“免场租”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正好说明了那时的影视城对旅游业的单纯依赖。横店这一步棋事实上否认了影视基地中属于影视业部分直接盈利的可能性,而将旅游视作产生利润的唯一终端,这种模式的形成是由影视业盈利能力低下和消费者旅游热情高涨两方面共同造成的——由于影视制作在意识形态层面的敏感性,长期以来影视基地的服务被限在租借、配套、群众演员等低附加值领域,因而获利的主要途径就是场租。而搭景和维护费甚巨,且必须形成规模,相比之下场租却十分低廉,单纯依靠场租获利绝无可能。而另一方面则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旅游市场的迅速打开,消费者旅游热情空前高涨并缺乏理性,相比影视业,游客兜里的钱显然要好赚很多。

影视基地对旅游产业的依赖甚至在进入新时期之后依然明显,以横店为例,2004年一年横店影视城直接来自影视业的收入不过2000余万元,而来自旅游、餐饮住宿等影视外围服务行业的收入要十几倍于此。但这种模式现正面临多方挑战,前景日渐黯淡:一是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制作者对成本高昂的实景的依赖;二是市场化运营使影视剧投资风险加大,剧组给影视基地带去的消费呈下降趋势;而最关键的是人们旅游消费观逐渐成熟,单纯人造景观的吸引力急速减弱。因此,虽然影视基地中影视业和旅游业的盈利天平依然倾斜,但显然两者都已不足以依赖。但新的机遇也随之而来,随着影视制作内容领域逐渐放开,基地的功能从原来的提供场景拓展到剧本创作、影视制作、审批、发行、后产品开发等各个领域,由低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向高附加值的创意产业拓展。这一发展趋势将改变影视基地单纯依靠场租、疲于搭棚建景的尴尬局面,为其带去更合理的盈利模式,从而完成产业链的建设。具体而言,有以下具体模式:

1.影视产业链。影视基地和影视业的关联不应被局限在提供场景,其功能应从拍摄场所向制作平台、甚至向更广的——包含策划、制作、交易——活动平台转变,若此,盈利能力将大大增强,而这正是新时期影视基地正在探索的方向。下表是影视基地的这两种功能在盈利点上的对比:

拍摄场所 制作(活动)平台

影视拍摄的场地租赁 影视专业咨询

影视策划

影视技术设备租赁

影视经纪

影视剧本创作

影视服装道具租赁

影视拍摄

影视审批

群众演员聘请

特技、动画、音乐等制作

后期制作

剧组人员的生活消费 宣传、院线与发行

其他后期开发

影视基地若利用现阶段影视制作逐渐市场化的大好时机,突破“提供拍摄场景”这一单一功能,将产业链从服务领域向内容领域、从过程阶段向前后阶段拓展,影视基地的盈利能力将大大增强。而更重要的是,所增加的盈利点都体现出了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不易被模仿和取代等特点,而这些正是文化产业优势所在。这意味着,只有实现盈利模式转变,影视基地才能拭去服务业色彩而具备文化产业、内容产业的特征和优势,驶入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目前我国已建横店、云南两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基地,在广电总局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展开打造影视产业链的可贵探索和尝试,但关于产业链建设,还有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产业链并非简单的要素汇聚,更不是影视城的盲目投扩,其关建在各要素部门形成和谐、顺畅、高效的市场化合作和运营,建构影视工业流水线,产供销一条龙,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引来剧组,景点越建越多,收益永远赶不上投资,资产总额再庞大也是低效劣质资产,这正是上个阶段影视基地经营者,也包括横店等大型影视基地经营者的梦魇,而产业链建设正是要摆脱这个怪圈。简言之,产业链价值正在于摆脱对规模化扩张的单纯依赖,更多依靠整合、合作、共享来提高现有资产的盈利能力。如此看来,目前很多地区以构建产业链为名纷纷上马大型影视基地项目,实乃缘木求鱼而已。

二是产业链最重要的环节是市场。眼下全国各地都称“东方好莱坞”,而好莱坞黄金年代向世界市场拓展的发动机正是制片厂对院线的控制。因此,仅把注意力放在影视产品的生产环节是不够的,也应重视影视产品的发行环节,主要是指电视台和院线,以及影视类衍生产品的销售环节。有自己稳定的发行销售渠道的影视基地将会受投资者和制作人的青睐。

三是内容为主。既然影视基地产业链向内容产业、创意产业拓展,驶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内容将是影视基地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说,在上阶段影视基地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场景的完备和服务的全面,那么,现阶段影视基地的竞争力将依赖其产品内容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也是文化产业的特征所在。

2.旅游产业链。影视基地旅游业务同样涉及产业链问题。影视基地旅游被认为属主题公园范畴,但我国遍地开花的“主题公园”的“主题”却偏偏不是影视,它们在营销上或者诉诸“游乐场”,或者诉诸“古代建筑群”,却摒弃了它的真正卖点。经济学理论称人类经济已进人体验经济时代,而“体验”向来是旅游的核心价值所在。一次完美的旅行同时也应是一次美妙的体验,在旅途中浮想联翩、忘乎所以甚至成为一生美好的回忆是它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于今天的消费者而言,人造的古代宫殿、欧洲城堡或许还不如一块年代久远的石头更容易激发他的遐想、令他沉浸其中,因此,诉诸于“古代建筑”等的主题公园不讨人欢心是必然的。到影视基地的问题上,则是要发挥自身优势,让“体验”牢牢结合影视,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穿越时光、打破虚幻与现实的界限,遨游于银幕世界(见下表)。

3.影视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的关系。影视基地的这两条产业链的关系总的来说应是影视带动旅游,旅游对影视的反作用相对潜在。当然,像“迪斯尼”这样的超级品牌,其维系的美好体验反过来也会刺激受众对它出品的影视节目的兴趣,但这对于我国而言显然还很难企及。因此对于现阶段影视基地产业建构而言,虽是“两手都要抓”,但是重点应在影视,影视的人气提升了,旅游的人气自然就带动,反过来的话,基地对于游客而言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空房子”。

而对于因自然风光优美而吸引剧组的地方如浙江新昌而言,可以适当完善服务体系满足剧组的需要,并借影视剧宣传自身吸引游客,却大可不必大动干戈,建什么大型影视基地。反倒是在知名度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后可考虑限制剧组入内,保护环境,追求在旅游上的可持续发展。

(三)整合现有资源,加强横向协作

2004年8月20日,浙江各地最有知名度的34家影视拍摄基地和旅游景点共同签署协议,自发组成浙江省影视拍摄基地联合会,这也是中国首个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的成立是关于加强横向协作的可贵尝试,在现阶段重复投资、各自为营、争全争大的现状下,这种做法显示了理智和冷静。

我国现有影视基地资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但是优质资源却又极其罕见,实现盈利的几乎没有;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千变万化,经济水平差异巨大,在影视基地建设上,不同地区有其不同特征。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不是说靠谁先建一个“最大最强”,谁就能够占领市场,建立市场秩序,相反,处处要建“东方好莱坞”,不仅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使得各基地间陷于无休止的比拼和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并且使得合理的差异化经营和市场分工难以形成。事实上,市场化运营并不意味着我国影视基地产业格局非要经历无序的竞争和兼并阶段,市场混乱造成的可怕浪费应被尽可能避免。

而且,是不是一定要学习好莱坞将产业要素聚集在某一个地区,这也值得商榷。现代社会交通便利,资讯发达,地理空间上的阻隔事实上已不是很大的问题,只要相对接近,利于整合和沟通就问题不大,并不见得一定要花大力气把各个要素部门迁移到一起去。承认这一点,将更有利于产业内各部分、各要素的聚集。

因此,从政府到企业都应表现得更加理性,不要盲目追求扩大再扩大,而是整理现有资源,加强横向协作,实事求是地把一些在地域上相对接近的现有基地或资源联合起来,在信息和资源上互通有无,各自发挥自身优势,走差异化经营路子,并以一个整体面对市场,这样,综合竞争力定能大大提高,协作体内所有成员都将受益。主动地相互寻求整合,共同面对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无序状态下的竞争和兼并带来的巨大浪费,使得影视产业尽快结束现在的“战国时期”而进入有序阶段。

除了有利于建立市场秩序、避免恶性竞争之外,主动整合资源也有利于各基地作出自己的明确定位,结合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化经营。前文提到,如因自然风光优美而吸引剧组,为了可持续发展,并不应该跟风投建大型影视基地。而现阶段影视基地投建却存在这样的误区,在选址时,风光秀美竟成了第一标准,这其实是相当不妥的。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往往经济相对落后,很难满足影视基地建设巨额的资金以及作为内容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基地的建设很可能破坏当地环境甚至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恶果,最后或许落得自然风光毁坏、影视基地破产的结局。但如果依赖资源整合,将避免如此窘境。有自然风光的地区不必配套全部相关设施,可以由附近其他基地提供或者租借,甚至其他的一些技术或生活上的服务都由附近基地提供,该地区就能够集中力量,保护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使得分工和差异成为了可能,而分工和差异又为影视基地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带去了可能。

这样的横向联合协作可由政府协助,也可以完全通过业内企业自己沟通来完成,可先从一个省内部做起,有条件的可尝试基地之间的跨省协作,并且通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和市场化运营,在全国形成几个相对的集群,各自面对一块市场,并形成良性竞争,最终形成影视基地产业良好的市场格局。

(四)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产业软实力

影视基地的服务将实现从对技术和人才要求不高的服务行业向对技术和人才要求很高的内容创意产业的转变,因此影视基地要实现产业化发展,不能再单纯依赖前阶段建立在巨额投资基础上的规模化经营,而应该注重吸引和培养人才,寻求与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增强产业的软实力。

人才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两种途径获得,但是应该有所侧重:引进应重在管理或创意领域的高素质人才,他们将直接塑造影视基地的品牌,扩大基地的影响力;基地也可以尝试和高校联合就近培养人才,或是员工培训,满足基地发展需求。但要注意的是,这部分的人才培养应该重在技术领域而非艺术一创意领域,这是影视基地在培养人才时容易出现的误区。一方面,技术类人才培养成本较低,耗时较短,而且可以发挥就近培养、就近使用的优势,由于就近培养和实践结合紧密,因此在岗位上很快就能发挥作用,比引进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产业化生产本质上是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追求的是高效率的模式化操作,完全不同于艺术创作,因此对于实际操作人员而言,要求的是熟练和规范,而非创造和个性。这是影视基地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特别要注意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提升技术水平。影视艺术向来闪耀着技术的光辉,任何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带来影视产业格局的巨变。由于我国影视产业化进程刚刚起步,这一点我国市场尚未体会,但若忽视了这一点,就很有可能在下一次巨变中被抛落谷底。

影视基地产业化事实上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是市场化运营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放任自流,在这过程中,政府、研究者以及业内人士应当致力于现状的把握和规律的探索,同时积极参考国外影视基地的经营经验,尽可能使其能够平稳、有序、高效地完成这个蜕变,尽快成为市场中一个充满活力、发展势头良好的主体,并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和竞争。同时,在不影响市场秩序的情况下,政府应尽可能通过适度引导,减轻影视基地产业化过程可能带来的市场震荡、资金损失、环境破坏以及造成的其他不良后果。

标签:;  ;  ;  ;  ;  ;  

我国影视基地的现状及产业化发展对策_影视制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