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学建设的“十一五”回顾及“十二五”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一五论文,二五论文,编辑出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学的蓬勃发展为我国出版产业的振兴提供了必备的人才支持,也为出版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方向选择等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展望“十二五”,编辑出版学仍须在学科建设、专业教育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攻克在新型产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出现的重点课题,以促进学科发展和产业进步。
一、“十一五”以来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进展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出版产业改革开放迈开实质性步伐最大的时期。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推出,使我国出版领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版实践的发展,推动着编辑出版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一)“十一五”期间的编辑出版学呈现出的明显特征
一是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继续加快发展。经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我国教育部批准开设“编辑出版学”、“出版发行学”、“图书发行学”及相关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有200多所、38个学科学位硕士授权点、14个出版专业硕士授权点、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民办高校也开设了编辑出版专业,如浙江万里学院、西安欧亚学院等。全国设立的编辑出版研究机构已达20余家,包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的编辑出版研究所等。①
二是理论研究服务现实需要。2006年以来,中国在经济“硬实力”不断强大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软实力”的提升,因此肩负传递思想、传承文明重任的出版业成为各界关注重点。2006年编辑、出版领域的研究集中于出版上市、扭转版权贸易逆差、版权保护、阅读率下降等社会热点问题。代表的学术文章有:潘文年的《版权输出的五项策略》;200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研究主要关注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出版体制改革等热点问题。学者对业界热点是非常关注的,如:许嘉璐的《阅读对当今中国具有紧迫现实意义》,郝振省的《从国民阅读调查看阅读新趋势》,梁成林、刘拥军、罗成的《“农家书屋”建设的三个重点》,陈伟军的《“农家书屋”与农村出版物发行》,尹章池、曾建华的《出版体制改革研究论纲:问题、思路与内容》,陈伟的《从转制看我国出版业内部治理问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盛会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对中国的出版业产生了很大影响。该年度的研究主要围绕奥运主题出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主题、中国出版“走出去”主题展开。代表作有王洪春的《大学出版社转制重点探析》、周蔚华的《大学出版社体制改革的历程及经验》等;随着出版产业呈现出数字出版、全媒体出版、跨媒体出版以及销售渠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2009年至2010年的研究集中于数字出版、出版业体制改革、跨媒介出版、“3G”阅读、出版集团上市等热点。
另外,我国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界为了适应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升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十一五”期间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如张志强的《出版学的学科构想及其实现》、《关于将编辑出版学列入研究生专业目录的几点思考》,王振铎、刘大年的《编辑学研究60年的学术发现——编辑学的理论创新与学科发展》,李建伟的《论我国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等。
三是编辑出版学学术会议活跃。“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学术会议主要涉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编辑出版学理论问题研究、学术发展等几个方面。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的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次年会重新审视了编辑、文化的内涵以及两者的关系等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对编辑与文化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案例分析,并就出版业转企改制新形势下的编辑与文化的未来走向做了富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展望。在编辑出版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会议有2010年7月3日由北京印刷学院和中国编辑学会联合主办的数字环境下出版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出版学一级学科建设上集中表达了学界、业界的共同呼声。2010年10月19日在武汉大学举行的第三届数字时代出版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专家称,数字出版有望超过甚至会取代传统出版业。2010年11月6日,全国编辑出版学研究分会第二届年会暨数字化时代出版学高层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编辑出版教育经验交流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和学术交流。
四是科研成果丰富。此期间编辑学、出版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出版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而且对编辑出版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公布的数据,1993年~2009年期间有关于“编辑史、出版史”等史论研究的国家社科规划课题共计195项,其中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相关的“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课题共计38项,占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课题总量的8.085%,如:宋应离的《中国当代出版史料》(1994)、更登三木旦的《凉州遗存藏文古籍研究》(2006)等;与中国文学相关的“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课题共计35项,占中国文学课题总量的3.007%,如:汪燕岗的《雕版印刷与明清通俗小说的出版》(2006)、曹炳建的《〈西游记〉版本流变研究》(2009)等;与中国历史学相关的“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课题共计30项,占中国历史学课题总量的3.405%,如:章宏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版史》(1995)、喻意志的《音乐典籍编撰史》(2004)等;与新闻与传播学相关的“编辑史、出版史”研究的课题共计25项,占新闻与传播学课题总量的3.937%,例如:白贵的《中国近现代回族报刊史研究》(2008)、姬建敏的《我国编辑学研究60年(1949—2009)》(2009)、刘新田的《新中国60年民族出版史研究》(2009)、董中锋的《出版文化的理论建构研究》(2009)、彭俊玲的《中国印刷文化遗产保护对策研究》(2009)等。其余的分散在语言学(19项)、宗教学(16项)、民族问题研究(13项)、哲学(9项)等领域。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编辑学、出版学的研究与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关联程度较高,编辑学、出版学跨学科研究的覆盖面较大,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总量偏少。
(二)编辑出版学研究涉及的相关方面
1.基础理论研究方面
作为出版学知识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建构,随着出版研究的整体发展越来越引起国内外出版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对出版概念内涵的理解与探析;对出版活动的实用功能研究;对出版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对出版学学科性质及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
代表专著有罗紫初的《编辑出版学导论》,方卿、姚永春的《图书营销学教程》,吴平、胡程立的《图书学》,李文方的《选题策划与案例分析》,王迎胜的《图书学通论》等。论文方面有王振铎的《编辑学:中国特色的传播学》,李建伟的《谈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地位》,李钟国、黄黉的《对出版学研究过程的理解——以韩国出版学研究为例》,赵苏阳的《英国出版教育的多层面对我国出版教育发展的启示》,李新祥的《试论出版学的学科体系》等,数量较为丰富。
“十一五”期间,编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蓬勃发展,大部分学者从媒介融合、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编辑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创新,不少论文进行了阐述,如闫建军的《图形与图像的编辑学缔构》,朱春玉的《编辑学研究的困境及人文主义的突破》,姬建敏的《近两年来我国编辑学研究特点简论》,王建平的《近五年来编辑学研究热点述要》等。
2.实务研究方面
“十一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在实务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数字出版及跨媒体出版、出版策划营销等方面:
(1)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使得图书出版领域成了转企改制的新热点。回顾“十一五”期间的改制,这五年改制的步伐走得更加稳健,规定了改制的最后期限和处罚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的领导者、专家以及业界人士从出版改制的多个方面做出了回应:如柳斌杰的《中国出版业的重构与展望》,尚邵湘的《新闻出版业改革及面临的问题》等。
与此同时,大学出版社的改制问题也是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点,如吴培华的《大学出版社在转制新课题面前的再思考》,梁上启、段维的《大学出版社转制过程中亟待处理好三种关系》,周蔚华的《从美国大学社看我国大学社改革和发展》等。
(2)新中国出版60年研究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新中国出版业历经变迁的60年,众多学者紧抓时机对新中国出版各个方面做了回顾,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方厚枢的《新中国中央级出版社60年变迁纪实》,刘兰肖的《新中国出版60年回顾》,宋应离、刘小敏的《亲历新中国出版六十年》等。
(3)书号实名申领制研究
新闻出版总署从2008年7月15日开始实行网上书号实名申领,必须一书一号。书号实名申领,这无疑对我国的出版管理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想要长久、健康地发展,还必须解决买卖书号的问题,同时需要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众多学者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剖析。如柳青的《书号实名申领好处多》,孙立军的《对出版体制改革背景下书号实名申领制的思考》,王体、崔庆喜的《书号实名申领的新制度经济学评议》等。
(4)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
2009年中国出版“走出去”战略实现了新突破,特别是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活动,它是我国在国外举办的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出版文化活动,显示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就此次活动,业界学者也给予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如方允仲的《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困扰和反思》,诸葛蔚东的《对出版“走出去”热的冷思考》。
(5)数字出版研究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② 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数字期刊、手机出版等多维度发展态势。2009年~2010年是研究数字出版的高峰期,如李建伟、王克茹的《手机媒体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金建华的《数字出版成为必然选择》,沈波、施迎难的《电子出版物发展现状综述》等。
(6)版权保护研究
2009年10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关于搜索引擎谷歌的一纸声明,掀起了新一轮维护版权、著作权的浪潮。汤显明《香港打击侵犯版权罪行概论》,刘叶华的《深挖版权资源,寻求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创新之路——谈如何销售中国图书的数字版权》等学术成果对版权保护做了独到的解析。
(7)金融危机对中国出版业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出版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我们国家也难逃厄运。逆境之中如何维持出版业的发展?学者们纷纷探索从困境中谋求出路。周百义、刘安民的《经济波动对出版产业有何影响》,翁昌寿的《金融危机下的出版产业》等多是从经济学角度探析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史论研究方面
编辑史、出版史的研究必然和各时期的政治史、经济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深入研究编辑史、出版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才能更好地理解出版活动的产生和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同时有助于运用历史学的手法分析当代的案例,让历史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十一五”期间,史论方面出版的著述有李明杰的《中国出版史》,冯志杰的《中国近代科技出版史研究》,郝振省的《中国新闻出版业改革开放30年》,肖占鹏、李广欣的《唐代编辑出版史著》,严帆的《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史》等。
二、“十二五”编辑出版学科发展趋势
(一)学科地位
编辑出版学的发展目标是将编辑出版学建设成为与新闻传播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即成立新闻出版与传播学。或者将新闻学与传播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将新闻学、传播学、出版学等提升为一级学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编辑出版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开办出版专业院校的大幅度增长,学科定位不清晰、专业特点不明显的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准确把握了我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以及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改善后对文化的新期待,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战略目标、新闻出版业的现实需要,客观上要求将编辑出版学升级为一级学科。
(二)专业教育
扩大编辑出版学教育的办学规模及其社会影响力。编辑出版学教育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相比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专业而言,其专业开办数量、学生规模以及教学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在“十二五”期间,在编辑出版学教育方面应该认真研究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增强编辑出版教育的办学实力和影响力。
(三)学术研究
扩大学术阵地,加强学术研究深度。目前编辑出版学领域的专业学术刊物有10余种,为专业学术活动开展提供了有效阵地,然而与其他相关专业相比,种类单一、数量较少,其研究平台已经难以适应出版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目前的专业学术论文中,高质量论文相对较少,能够对产业和学科发展起到真正启发和推动作用的观点不多,因而在扩充学术阵地的同时,还应努力增强专业研究的理论深度。
三、“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及课题
(一)“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的研究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应在以下领域开展重点研究,以推进编辑出版学的发展。
1.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研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出版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其产业内容、产品和受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出版业的发展环境,媒介融合下的出版学教育理念的转型已经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各个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强数字化出版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教育。当代数字出版人应构筑三重信息能力,即对海量数字化内容的汇聚、分析和有效地利用能力,对跨媒体内容实现定制放大效益增值的运作能力,对产业链增值环节的敏锐识别快速反应力。这些都是数字出版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崭新课题。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如何根据出版产业化和数字化的大趋势,逐步完成教育理念的转换,注重培养学生的系统化掌握编辑理论出版知识的能力和业务运作技能,使其具备宽广的文化和知识,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等手段,具有创新知识,将其培养成能从事编辑出版发行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是众多高校编辑出版专业教育亟待突破的难点。
2.出版产业发展模式及相关问题研究
只有对出版产业深入了解和研究,才能推动学科发展和进步。“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对于业界的研究,应该集中于出版业转企改制的发展模式问题。目前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业应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新闻出版总署在2010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地规定了出版业的发展目标:“新闻出版生产力明显提升,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提高,力争到“十二五”末,实现新闻出版产业增加值比2006年翻两番。”③ 不低于百分之八的增长速度对于出版业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出版业界应继续加强转企改制的力度,顺应时代潮流。
(二)“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应该解决的重大课题
我国政府在2009年9月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出版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织者,在巩固舆论阵地、传承中华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文化竞争、推动社会繁荣等方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
“十二五”期间,编辑出版学科应侧重研究以下重大课题:
1.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研究
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编辑出版学高等教育已初具规模,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而其尚不明朗的学科地位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因而学科建设问题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应当成为编辑出版学教育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编辑出版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研究迫在眉睫,应当对编辑出版学的相关学科、分支学科、学科设置等方面展开足够的研究。
2.数字出版专业教育研究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媒介融合的时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出版界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增强了出版产业的创造力和传播力,催生了数字出版、“3G”出版等新的形态,代表了今后出版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数字出版革命的快速推进,传统出版业又将何去何从?面对数字出版和其代表物——电子书、e-book产业,我们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伴随着数字出版革命的快速推进,召唤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数字出版人才培养,而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开设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应该尽快摸索出合适的培养模式。
3.出版载体去“界限化”研究
媒介融合趋势下出现的出版载体去“界限化”问题应当成为学科发展研究重点。重点研究内容在于:如何“鼓励新闻出版企业创新纸介质读物形式,积极发展纸介质立体、有声读物,提升传统纸介质出版物的吸引力;如何打破出版载体界限,在多个出版平台上对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实现一次性生产、多媒体发布;如何支持新闻出版企业积极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改造传统的创作、生产和传播方式,从而加快从主要依赖传统纸介质出版产品向多种介质出版产品共存的现代出版产业转变。”④ 实现出版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化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
4.图书主业发展研究
无论是研究产业经济的学者,还是从事出版工作的专家,目前都尚未系统地探讨当前中国图书出版业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方面的变化,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从微观角度,从分析图书出版业现存的种种问题入手,并没有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有一部分学者率先使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图书出版产业进行了分析,但多数是简单地提出存在的问题,做规范性的分析,并且在SCP(产业组织范式)框架内做出分析时没有把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联系起来,都是静态地、孤立地分别提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因此,站在当今社会变化、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大背景下,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重新对中国图书出版业的定位、功能及运行规律做出科学解释,以正确指导出版产业实践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
5.动漫图书开发研究
关于动漫图书及漫画产业的相关研究在我国逐渐增多,但因为研究起步晚,因而成果有限,主要集中于出版产业链研究、动漫图书品牌授权研究等方面。总的来说,由于图书衍生品开发在业内也只是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而在学术界针对此领域的专题研究尚属空白,虽然也有对文化产业链、畅销书开发等相关领域的探讨,但未成规模,并缺乏深度研究,因而迫切需要全面系统的研究来为业内的开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6.电子书出版及发展研究
目前的事实证明,电子图书与纸质书在复杂的版权问题、传统的阅读习惯、内容数量少和付费问题、图书发行是否有折扣、潜在读者的挖掘程度、作者与出版社和服务提供商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7.手机出版研究
手机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形态,融合了数字出版所有的特征,实现了许多媒体的混合与转换。手机出版的这种人性化、交互性强、即时阅读的传播特点代表了出版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将出版业带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手机出版目前有哪些问题,它的发展前景如何,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
8.报刊质量评估体系研究
对报刊的管理和评估是我国新闻出版部门和宣传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报刊质量评估既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事关报刊兴衰、难度较大的操作性问题,因而关于报刊质量评估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究。因而,在当前中国报刊业正在进行结构嬗变的时期,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的报刊质量评估体系,对党和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国编辑出版学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为我国出版产业提供了大批高质量的人才,为我国“十二五”期间出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证和人才储备。我们相信,随着我国编辑出版学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继续快速发展,一定能够为我国“软实力”的打造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级研究生董彦君、杨慧明、苗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10级研究生李天姣参加了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注释:
① 李建伟.2009年全国编辑出版高等教育综述[M].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0.
② 左健,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J].中国出版,2010,(4).
③④ 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J].中国出版,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