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从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出发,介绍了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思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及近5年来该病的前沿药物研究进展及运动对该病的影响。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运动;综述
前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在没有过量饮酒的情况下,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肝脏中甘油三酯过量蓄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作为NAFLD的一种进展形式,以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小叶炎症及纤维化为特征,在新细胞再生的过程中,NASH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1]。受到环境因素(如肥胖、高热量饮食和久坐等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NAFLD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流行病,它可以看作是与能量过剩相关的代谢失调的结果,并超过了脂肪组织储存脂肪/能量的能力[2]。
肥胖、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是NAFLD的最常见原因[3]。在营养过剩和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下,由于脂肪细胞内脂肪分解增强,肝脏FA水平升高,导致血液中FA 循环水平升高,过量的FA不能通过氧化途径消耗,反而直接合成TG,导致肝脏TG 储存增加和VLDL 过量生成[4]。而迄今为止,尚无药物获得FDA批准可用于NAFLD,运动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功能的一种自然干预措施。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逆转NAFLD甚至NASH,尤其在疾病早期、晚期纤维化形成之前[5]。
1.传统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肝体阴而用阳”:肝为阴脏,五味为酸,主藏血,在体为阴;四季属春,主风,主 疏泄,在用为阳[6]。传统中医的古籍和文献中虽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具体记载,但依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可将其归于“痰浊”、“积聚”、“肥气”、“瘀证”等范畴。
1.1病因病机
病因[7]主要归结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虚弱、劳逸失常等原因造成肝郁气滞,脾失运化,导致气机运行不畅,从而表现出上腹胀满感或右季肋胁痛、乏力等表现。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首次提出“浊毒血瘀”理论,他认为患者内因饮食失节、情志不畅,外因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失常,导致浊湿阴水流注脾胃肝胆聚浊为毒、毒久成瘀,最终形成以“浊毒血瘀”为主证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8]。
1.2中医思想——“治未病”防治NAFLD
中医治未病包含的“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学术理念贯穿于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9]。《黄帝内经》首提“治未病”的思想,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以未病应先防,既病应防变,病后应防复为核心,是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治疗的基本原则[10]。《素问》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表示了“治未病”的重要性。《吕氏春秋》有云“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古人很早就开始重视运动的重要性,故适量运动,可以提升正气,防治外邪侵袭人体,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2.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认识:
2.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及前沿药物研究进展
病理学进展遵循暂时的“二次打击”过程:即脂肪变性、脂毒性和炎症。第一次打击涉及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在肝实质中的蓄积;肝脏中多余的脂肪会引起脂毒性,并导致细胞器衰竭,主要是线粒体功能障碍和内质网应激,这使得肝脏易受炎症、脂肪因子、肠源性内毒素、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等二次打击引起损伤,氧化应激时不能再生死亡的肝细胞,从而使肝脏损伤恶化[11]。张聪[12]等经研究发现鞣花酸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改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二甲双胍通过减少肝糖异生和甘油三酯的产生来治疗2型糖尿病,但一些动物实验、儿科和成人实验结果显示二甲双胍并不能改善NAFLD的组织学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运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研究
运动能增加肌肉中的葡萄糖摄取,并同时向肝脏发送信号,增加葡萄糖生成,以支持持续的能量消耗。体力活动,特别是慢性有氧运动,除了增加线粒体内游离脂肪酸氧化外,还可能减少肝脏脂肪生成[13]。贾国瑜[14]等经研究后发现,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干预能够增加能量消耗、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清ALT等肝脏酶学水平和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炎症。黄凡华等[15]经过研究证实:有氧运动联合饮食控制可有效保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干预效果,降低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值得推广。
3.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药物干预有许多积极的研究,但尚无药物获得FDA批准可用于NAFLD,从预防与治疗的角度来看,在NAFLD发病趋向低龄化的背景下,目前生活方式的干预尤其是运动干预仍然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Cobbina E,Akhlaghi 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 pathogenesis,classification,and effect on drug metabolizing enzymes and transporters[J]. Drug Metabolism Reviews,2017:2-5.
[2]Machado M V,Cortez-Pinto H,Gastrenterologia D D,et al.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What the clinician needs to know[J].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2014.
[3]Ress C,Kaser S . Mechanisms of intrahepatic triglyceride accumulation[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6,22(4):1664.
[4]Alves-Bezerra M,Cohen D E . Triglyceride Metabolism in the Liver[J]. Comprehensive Physiology,2017,8(1):1.
[5]Vos M B,Abrams S H,Barlow S E,et al. NASPGH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2017,64(2):319-320.
[6]江保中,张智伟,阎晓悦,等.王京奇治疗肝病学术思想总结[J].河北中医,2018,40(7):965-969.
[7]李祯,高蕾.浅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研究进展[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34):55-56.
[8]梁亚飞,储心乔,申玉行,白亚楠,郭芮彤,贾雪梅,杨倩.基于浊毒理论论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9,25(01):79.
[9]赵印涛,贾丽荣,吴金洋,张树峰.中医治未病理论与核心内涵浅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9,36(01):47.
[10]郑颖,孙华胜,毛乾国.中医防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8,31(15):25-28.
[11] Mody A,White D,Kanwal F,et al. Relevance of low testosterone to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 Cardiovascular Endocrinology,2015,4(3):84.
[12]张聪,盛磊,杨恬,邱振鹏,郑国华,王桂红.鞣花酸对AKT基因转染诱导小鼠脂肪性肝病中炎症及氧化应激的影响[J/OL].中国中药杂志:1-9.
[13] Chun S K,Lee S,Yang M J,et al. Exercise-Induced Autophagy in Fatty Liver Disease[J]. 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2017:1.
[14] 贾国瑜,韩涛,高磊,et al. 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研究[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8,26(1):34.
[15] 黄凡华,刘仲洋.有氧运动、饮食控制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血清SREBP-1c、RBP4水平的影响[J].饮食保健,2018,5(51):68-69.
论文作者:刘碧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脂肪论文; 肝病论文; 酒精性论文; 肝脏论文; 炎症论文; 有氧运动论文; 中医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9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