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兴安县白石乡农业服务中心 广西 兴安 541313)
摘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质在于的以机械设备的应用取代原有的人力与畜力,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可起到提出的作用,但其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成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 在此背景下要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注重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 确保劳动力就业问题得以解决。因此,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以及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协调发展的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劳动力;制约;协调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的阻力分析
(一)从劳动力与用地产权转移角度
现行对机械化水平制约的因素首先标在的劳动力转移方面, 一旦劳动力出现过剩现状将难以达到机械化目标。 以上世纪日本经济发展为例,其为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进行农业劳动力的吸引,使农业人口比例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不足现状,此种情况下便要求做好机械化水平提升工作。再如上世纪 60 年代台湾经济发展中,大多劳动力需服务于工商业发展,因农业劳动力缺乏而使农村整体工资水平上涨,很大程度刺进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这些都可说明非农产业吸收过多农业劳动力时,便可使机械化得以推进。然而我国现阶段仍存在较多如城乡分割等问题,农民进城受到许多限制性因素,不利于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同时在用地产权方面,我国农业发展中长期推行土地归农村集体所有, 但实际进行产权转移过程中对这种集体概念很难进行界定,为产权转移带来极大的难题。
(二)从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角度
关于农民文化程度,近年来在义务教育开展下,许多农民文化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我国大多地区仍接近 30%适龄学生未真正完成义务教育, 导致现代农业机械设备的相关技术与操作技能难以被掌握,且对于其他行业领域就业知识了解较少。因此不具备较宽的就业门路,更无从谈及整体收入的提高。也因购置能力较低,在机械设备引入方面更无力承担,造成农业机械化不平衡问题极为严重[1] 。
二、劳动力产生以及制约其转移的相关因素
(一)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
劳动力过剩是制约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的关键性因素。 产生过剩的原因首先表现在农村人口技术方面,在人口过快增长的背景下,有限的资源很难满足人均用地需求,人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其次,在产业结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二、三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但现行能够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许多第三产业企业在就业门槛上较高,使农业劳动力无法被其吸纳,制约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最后,在户籍制度方面。近年来城镇发展中对农民限制多来源于户籍制度方面, 形成典型的失去土地又无力在城镇中生存的现状。 产生这种现状的根源在于土地流转创新中未适时改革户籍制度, 农民在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情况下便倾向于继续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不利于劳动力转移目标的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制约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限制性因素关键在于劳动力转移被制约。 从我国现行农业发展现状看, 对劳动力转移限制的因素首先体现在城镇劳动市场方面,如大多城镇在人员招聘方面往往拒绝非本地户口人员,这样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明显出现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两种市场,难以使人力资源得以优化,阻碍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涉及极高的成本,如就业安置费、土地使用费等,这样许多打工人员通常在累积一定资本后便重新返回农村。此外,现行城镇化发展中也存在 “硬件” 缺失现状, 通常规划时便忽视对外来人口的考虑,以子女上学为典型,或存在学生无法进入校园,或进入门槛过高,导致子女上学较难。这些都成为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性因素[2] 。
三、机械化发展与劳动力协调发展的具体路径探究
(一)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协调
对二者进行协调过程中主要需保证机械化发展应保持适度, 避免出现过快或滞后等现状, 并综合考虑现行城镇化发展速度及其可能吸纳的劳动力,避免农村隐性失业劳动力过剩。若以上世纪 90 年代相关统计计算为标准,假定每个劳动力占据 1hm 2 ,劳动力应保持在1.7 亿以内,但此时可能存在的剩余劳动力热狗保持在 1.5 亿左右,这些劳动力便表现出隐性失业状态。 若此时非农业产业无法及时进行吸纳,便可能使失业问题表现出现显性化特征。因此,在实际推进农业机械化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如何做好劳动力转移调整工作。
(二)机械化发展中对制约条件的考虑
当前农业发展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以人地矛盾为主, 要求在机械化推行过程中注重解决农民温饱问题。 如现行大多地区推行的工厂化农业,其将机械化作业渗入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等方面生产中,成为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许多人对这种工厂化农业并不认同,将其定义在“抢农民饭碗”方面,但需注意,尽管该种方式尽管体现出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但其开展下可解决传统作用中“农闲”或“农忙”等问题,且其中在产品加工方面将实现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可为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3] 。
结论: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是提升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发展中, 应做好影响机械化水平提高且阻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的分析工作,并做好与机械化作业相关的协调工作,实现劳动力转移与机械化水平提高的目标,推动我国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琨.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2]罗芳,鲍宏礼. 农业机械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2010,05:1263-1266.
[3]张宗毅,刘小伟,张萌. 劳动力转移背景下农业机械化对粮食生产贡献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06:595-603.
论文作者:唐晓军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劳动力论文; 劳动力转移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机械化论文; 水平论文; 因素论文; 农民论文; 《科技中国》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