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有关“讨论”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将“讨论”列为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的构成成分,是中学教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实施开放性化学教育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可见,只有领会“讨论”的编写意图,明确其功能,才能落实“讨论”这一重要环节。
1 关于“讨论”的特点
纵观新教材(以第一册教科书中的内容举例说明)中的“讨论”内容,其设置从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1.1 “新课引入型”讨论
在第一节:氧族元素(p125)中的“讨论”,共设置3 个小问题:①根据图6-1和表6-1分析,氧族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及原子半径是如何变化的。②各元素单质的熔点、沸点、密度等物理性质是怎样变化的。③从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分析各元素的非金属性是怎样变化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思维火花,具有较强思维启发性。
1.2 “阶段小结型”讨论
在第三节:硫酸中,关于硫酸的氧化性内容设置了“讨论”(p135):分析上述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具有承上启下,归纳概括作用。
1.3 “实验结果型”讨论
在第三节:硫酸中,有关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内容设置了“讨论”(p136):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归纳SO[2-][,4]的检验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操作、观察、记录、总结的结果进行广泛的讨论,互相补充和综合,最终获得全面、准确的感性认识。
1.4 “设计方案型”讨论
在第三节:硫酸(p137)中,全文的最后设置“讨论”: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Na[,2]SO[,4]、NaNO[,3]、Na[,2]CO[,3]4种溶液? 具有总结性和创新性,具有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2 运用“讨论”的功能
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充分运用新教材中设置的“讨论”具有如下的功能:
2.1 促进学生化学语言和认知水平的发展
由于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化学语言交流形式,因而“讨论”的实施,能使学生通过化学课本标准语言的交流,来规范自己的化学用语,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了对化学语言的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化学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学生准确地、合乎逻辑地阐述自己的化学思想和观点的能力,也能避免出现那种不能正确、有序、逻辑、合理地运用化学知识的困难。讨论是一种包括许多认知因素的心理活动过程,通过讨论学生能不断地同化和顺应新的化学概念、符号、原理、能不断地进行探索、检验等实验,能不断地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抽象和概括,总之,在讨论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活动能有一个较大空间的自由发展。
2.2 学生能主动参与,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讨论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主动地、更积极地去阅读、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特别是一些学习困难生,由于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接受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等都不同程度的欠缺,通过讨论,可以使这些学习困难生积极参与、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断地汲取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提高化学教育教学效果,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2.3 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讨论”的设置不仅注意了学生思维方法和方式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还注意了要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说明。
在思维方法上:
(1)不仅要求学生对图表进行观察、比较、分析, 还要求学生对图表进行抽象和概括。如有关元素周期律中的“讨论”:(p98 )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
(2)要求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方程式的观察和归纳寻找规律, 得出结论。如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讨论”:(p8)用物质是否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方法分析,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是否仅仅属于还原反应?
(3)要求学生利用类比实验辨明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有关钠的化合物中的讨论:(p33)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
(4)要求学生利用联想和猜想探索有关结论。 如有关卤族元素中的讨论:(p73)根据卤素的原子结构,试推测氟、氯、溴、 碘在化学性质上应表现出的相似性与递变性。
(5)要求学生利用物质的特殊性加深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如有关氯气中的讨论:(p68)Cl[,2]使湿润的布条褪色, 不能使干燥的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在思维方式上:
(1)既有封闭型:如(p9)以氢气还原氧化铜为例来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又有开放型:如(p5)你如何理解“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
(2)既有形象思维:如(p16)酸和碱可以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以NaOH溶液与盐酸反应和KOH溶液与硫酸反应为例, 分析中和反应的实质;又有逻辑思维:如(p17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检验碳酸根离子的化学反应原理。
(3)既有集中思维:如(p58)为什么在浓溶液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又有分散思维:如(p38 )当在玻璃管口点燃某些可燃性气体时,火焰常常呈现黄色。能否由此说明这些气体的火焰为黄色?为什么?
(4)突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p33)如何鉴别Na[,2]CO[,3]、NaHCO[,3]和NaCl?等等。
在思维品质上:
(1)体现思维的批评性:如(p8)用4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法分析:Fe[,2]O[,3]+3CO=2Fe+3CO[,2]属于那种类型的反应?
(2)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如(p57)①为什么要用蒸馏水洗涤烧杯内壁?②为什么要将洗涤烧杯后的溶液注入到容量瓶中?③为什么要轻轻振荡容量瓶,使容量瓶中的溶液充分混合?
(3)体现思维的敏捷性:如(p101 )上面的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生成了什么物质?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如(p98和p99)①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结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②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③根据表5-5你认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化合价呈现什么规律性变化?
(5)体现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如(p137 )如何用实验方法鉴别Na[,2]CO[,3]、Na[,2]SO[,3]、NaNO[,3]和NaCl?等等。
实际上,教科书中所设置的“讨论”,是思维方法、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上多方面的综合,只要我们充分努力挖掘“讨论”内容,一定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地发展。
2.4 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而创造型人才的显著特征就是勇于探索,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只要充分利用“讨论”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不论是寻求化学方法,还是获得某种结论,或是指明了方向,或是做了某种暗示,都能为学生的有效探索和创新铺平了道路。
3 关于“讨论”的操作
3.1 教师应当好讨论的导演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大多数“讨论”,经过学生的自己努力是可以得出结论和方法的,但是讨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全面,获得的解法不一定最优化,甚至表达欠科学性和条理性,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总结,决不能放手不管和包办代替,应充分利用教材特点,紧密结合每一个“讨论”的意图、功能以及学生的思维状况,因势利导地进行点拨、引导和启发,把教会学生思考、讨论、表达和运用,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主要任务,师生共同创建讨论的气氛,教师应当做好学生讨论的导师,成为学生讨论的导演。
3.2 开展主动式讨论
在过去的课堂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出现了不利于发挥主体作用的倾向,如一味强调学生安静地听课、安静地自学、独立思考等,根本谈不上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而现在新的教育教学观,要求在课堂让学生开展讨论,但有些讨论只注重形式,缺乏主动性和动态性。
主动式讨论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时间和适当的地方,让学生通过讨论主动地思维、概括、推理、判断和结论,而不是直接地阅读和死记硬背结论和方法,而把课本上的内容作为学生自我思维、概括、推理、判断和结论的参照和修正,在讨论过程中应不断地教给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比较联想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整个思维处于主动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状态。
3.3 开展集体动态式讨论
集体动态式讨论就是运用集体讨论的方法,在集体讨论过程中克服学生思维上思考的动力不足、思考内容相对单一、思考深度较浅、思考的效果不明显等等缺点,开展积极、动态式讨论。集体动态式互相讨论往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互相影响,产生浓厚的学习风气;集体动态式讨论往往能拓宽学习内容的覆盖面,使讨论考虑得全面,在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和勉励,得出的结论和方法往往更深刻和有条理,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集体动态式讨论往往通过激励的讨论,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学生的亢奋,使所有的讨论内容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影响。
3.4 保证讨论的质量
讨论并不是人云亦云,也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对要讨论的内容进行深入和全面的思考,并得到自己初步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用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相对全面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一方面以正面引导、反面强化、正反对比的方式,对所讨论的内容做必要的补充和强调,另一方面提高揭示讨论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讨论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讨论的质量。
纵上所述,新教科书中“讨论”的设置,给学生的积极思考提供了素材、创造了情景和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只要我们认识到“讨论”的价值和重要性,“讨论”就会被自觉地重视起来,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自觉主动地进行讨论,进行开放式的教学探索,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