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亚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 256200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方向。对此,我们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拓宽学生知识面,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探索,使政治课堂教学逐步完善,发挥它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一、发挥主体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坚持主体性原则,教师就要讲民主,变“讲堂”为“学堂”;变只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要突破教材,向外拓展,应收集大量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和信息,来拓宽探究学习的领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感受成功的乐趣。如《做理智的消费者》的探究学习:课本用西方经济学家和我国古语两种消费观念来对比说明“量入为出,适度消费,不要过度消费,也不要过度节俭”的观点。可是学生预习后,答案丰富多彩:有说奢侈可以带动消费,促进社会发展;有说奢侈不一定会产生罪恶,反而回答“适度消费”的极少。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不统一。课上为了拓宽教材,激活学生的思维,我首先要求学生概括观点并判断对错,同学们纷纷讨论,发表意见。有学生说,过度的奢侈和节俭都不好。前者使人安逸、懒惰,后者不利于促进消费和推动发展,要适度消费才好。这正是教材的观点,本来到这里可以说已经有了标准答案,但我发现学生还有许多新颖的观点,所以我让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这时有学生说“奢侈”、“节俭”,各人的理解不同,如同是月收入2000元的人,一个愿意花1000元买件衣服,另一个只愿意花30元买件地摊货,两种人都觉得这样消费很“适度”。标准无法统一,好坏也就无法评判,那“适度”又从何说起,这又引起了争论。我及时地肯定了他们的进步,然后又从国情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加以引导延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说,面对问题先不忙下结论,尤其是不能只简单地回答“对”、“错”,而是要深入思考、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观点,它的出发点是什么,时代背景如何,现在情况又是怎样,这样,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具体分析,对问题和事件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为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不能只是表扬那些顺从、听话、会办事的学生,还应经常关爱、鼓励那些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挑战权威,经常有新观念的学生,使其创造个性和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发展。
二、鼓励质疑,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段精辟的话给予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无论解决什么问题,必定先有怀疑,尔后才有可能创新,创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怀疑。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万条,起点一个问。”生疑质疑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学生发表的一些意见,应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不要拒绝或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智慧火花。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得质疑学生,使他们先学会提出一般性问题,然后逐步过度到会对教材提出一些“理解性”的问题,并进而能提出更多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增强了学生求知和创新的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营造和谐环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构造新型师生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平等意义上的“人”,即师生是价值平等的主体,没有高低之分、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信任的关系。活泼、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专制、压抑的课堂气氛则给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造成障碍。作为教师,应淡化权威意识,实施角色转换,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平等相处,和谐交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创设一个心理安全和自由的氛围。这样,学生不会因害怕提问而紧张,担心答错而恐惧,真正从内心把教师当作讨论交流的合作伙伴,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2.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以正面激励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学生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话是至高无上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做消极的评价,就会造成学生的紧张,产生提防心理和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从而也会使学生为了迎合教师而放弃自己的独特见解。或以他人评价来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将从此被束缚在教师、课堂、教材的圈子里,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不想标新立异,即使偶有另辟蹊径的“非分”之举,往往也会在初尝失败的苦涩后就心灰意冷,其创造个性受到抑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多肯定、多欣赏,要营造出积极的心理环境气氛,一旦发现学生有闪烁创新火花的行为和想法时,要积极地评价,把一声声称赞及时送入学生的耳畔,把微笑留在学生的记忆里,让情感进入课堂。学生沉浸在这一美好的心境下,就会不时地迸发出新的创新火花。
论文作者:李晓亚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教材论文; 平等论文; 观点论文; 评价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5月总第17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