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也要论文,既要论文,形式论文,传统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保护和创新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构。继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保护是尊重传统,尊重历史,尊重祖先的智慧。纵观历史,没有传统作为依托,任何创新都难成功。我们既要保护春节文化的精华,又要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保护不反对创新,创新有利于更好地保护。首先,创新是适应文化变迁的需要。文化变迁是所有文化的一种永恒现象,世界上没有静止不变的文化,只不过是速度快慢或程度不同而已。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因时间的不同和空间的差异而发生质或量,内容或结构的变化。试看古往今来,风俗殊异,礼仪屡迁,没有一种文化不在流转变动。只有通过创新,文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果一种文化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失去其文化功能,它就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其次,创新是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文化具有时代性,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内容和特征。每一种文化既不能脱离时代性的规定,也不能与世界文化的大时代相违。发展文化,既不能超乎时代,也不能落后于时代。《周易》中有“与时偕行”之语,《庄子》一书中则有“与世偕行”之语。用现代汉语来说,“与时偕行”和“与世偕行”都是“与时俱进”之意,也就是说要“与时代同行”。国内外的历史事实表明: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如果跟不上世界文化大时代的,便是“落后”。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创新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创新的目的是使传统文化恢复活力,使之具有现代性,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春节文化节庆活动的减少、节日味的淡薄、节日功能的弱化等,不利于节日文化的传承,不利于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再造传统,创新内容和形式,复兴节日文化。
一、恢复历史记忆,再造节日传统
春节文化弱化的原因之一,是对节日的文化内涵、节日活动程序和教育意义失去记忆。因此,必须加强对民间春节文化的研究,通过历史文献和地方志资料等,对春节文化的传说、祭祀、庆祝程序、娱乐活动和各种禁忌等民风民俗,进行认真研究和系统整理,恢复民族的历史记忆,复原春节文化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还其“本真面目”。同时,科学分析春节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深入挖掘春节文化的教育意义和精神实质,不断丰富春节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二、加强学校教育传承,丰富青少年的节日知识
在传统社会,文化传承的任务主要在家庭和家族,家长和长辈都根据传统习俗,进行严格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每个人都恪守社会规范。节日文化的传承也一样,长辈给子女讲述节日的由来和传说,并亲身参与各类节日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的家庭教育被当作封建礼教而被全盘抛弃,因而在许多中青年中失去传统节日文化的记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家庭和家族的功能进一步缩小,而学校的功能则逐步扩大,许多原来属于家庭和家族的功能转到学校。因此,学校教育应该在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节日文化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种种历史的和教育体制的原因,学校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很薄弱。很多学生不喜欢过春节文化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应加大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力度,拓宽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广度,提升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深度,真正做到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使青少年学生对春节文化的来龙去脉及其文化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春节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春节文化,喜爱春节文化。
三、兼容并包,创新节日内容
“土节”和“洋节”并存,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不过,创新春节文化,使之富有活力,是继承和发展春节文化的关键。洋节备受青睐的原因主要是轻松自在,场面热烈,刺激感强。春节文化的慢节奏和过于深沉使许多中青年不感兴趣。春节文化的各种民俗活动是在农业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与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不协调。为使我们的春节文化代代相传,必须取西方洋节之精华,以补春节文化之不足。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创新节日内容,充分发挥和创新春节文化的娱乐功能,增加节日娱乐活动,调节人们的身心,使人们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最大程度地释放。使春节文化富有活力,在现代生活中获得传承与转生。让春节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魅力,更加充满激情,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精神家园。
四、设立节日典型标志物
设立典型节日标志物,也是创新春节文化的一种形式。节日标志物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以唤起人们对节日的热情。例如,圣诞节的圣诞树和长白胡子、戴红帽子的老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这些标志物的影响比圣诞节的节日活动重要得多。春节文化缺乏现代符号,难以适应人们现代的生活。因此,春节文化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革,才有可能适应现代人的心理。应该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研究,为春节创设标志物。
五、政府主导,积极组织节日活动,丰富人民的节日生活
丰富春节文化活动,弘扬节日文化,关键在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应在思想上重视春节文化,把丰富春节文化各种文化活动作为本职工作之一。一是组织专业的民俗表演队,如成立龙灯、狮子队等,节日期间到各村、各社区表演。二是举办传统的娱乐活动,如举办广大民众参与的歌舞、戏曲、扭秧歌、踩高跷等民俗活动,举行如摔跤、赛马等传统的竞技活动。
六、研发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等
爆竹是春节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符号,爆竹一响,就点燃了节日的气氛。继承和创新春节燃放烟花爆竹风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燃放烟花爆竹之所以能世代相传,历千百年而不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能够使人们增添欢乐气氛、表达美好愿望和增进亲人感情;二是表达人们除旧换新和祈求吉祥平安、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活动及其文化涵义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并成为人们对春节活动的一种期待和渴望。不过,传统的烟花爆竹有不少弊端:一是容易引起火灾;二是容易伤人;三是造成环境污染。为消弭烟花爆竹的安全隐患,使这一传统的习俗世代相传。应组织有关企业和科研人员,运用高科技对烟花爆竹进行一定的改良,发明一批适合在现代城乡燃放的“无公害”的烟花爆竹,即研制不会伤人致残、不会引起火灾、污染较小的烟花爆竹。
七、组织举行盛大的祈福活动
祈福是春节活动重要内容之一。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在送旧迎新之时,是祈福纳福的关键时候。人们历来最重视在除夕、正月初一进行祈福活动,为新年增添吉庆气氛。
新年祈福是日本人新年活动的重头戏。每年元旦,大家一般都会去神社或者寺庙里参拜,大部分人选择去的是神社。尤其是东京的明治神宫,在新年放假期间,前往祈福的人数之多世所罕见。通常在新年头三天一般有超过300万人到明治神宫祈福,大批警察维持秩序。
近几年来,人们春节祈福的愿望越来越大。各地区、各城市应该妥善组织和安排人们的祈福活动,开辟较大规模的道教、佛教祈福场所。这种大规模的祈福活动,既满足人们为新的一年祈祷幸福平安的愿望,也增添了年味,同时也为弘扬道教、佛教文化提供了有利的活动场所。
八、举办春节焰火晚会
放焰火是增添节日气氛的重要活动,也是吸引人们观看的重要方式。各大城市应选择不同的日期,举行形式多样的焰火晚会,以增强年味。
九、住宅建设应该中西结合,建造可贴春联的宅门
春节贴春联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然而,这一传统习俗在城市中已逐步消失,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因为大多数现代楼房住宅门两边空间太小,无法贴春联;二是有些宅门两边虽然有贴春联的地方,但大多为普通墙面,不易擦洗。中国古代住宅建筑十分讲究门面,宅门大方、气派,应该继承和创新传统建筑技术,设计可贴春联的住宅门,同时应选用可擦洗的建筑材料,以便可随时擦洗贴春联留下的残迹,或者研制易粘贴易剥离的春联用纸。这样,可以有效地保护和延续贴春联这一古老的中华民族传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