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论文_王海翔

论高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论文_王海翔

(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463000)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教育家巴浦洛夫也说过:“猜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一、为什么高中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新课标发展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关注学生的终身的语文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课堂中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的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力真正交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语文的魅力,体会到字里行间对其人生的指导意义,最终达到终身学习语文的成就感。阅读真正的主题是学生本身,真正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实现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

2.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语文课堂教学逐渐抛弃高考这根唯一的指挥棒,把教学的精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与发展能力上。学生的学会学习与发展,需要用大脑思考,需要智慧,需要创造性思维。鉴于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3.高中语文学科的要求

语文教学应是让学生自主的、主动地去理解和应用的过程。其教学的落实,最终要体现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做到让学生学会读书,真正理解语文内容的涵义,让学生的旧知与新知发生碰撞,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一方面确立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高中生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教师巧妙设置问题,突出课堂重点

学生小组民主讨论,解决重要问题

在登岳阳楼中,我给学设置了三个问题:

1.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这首诗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3.这首诗歌是如何“缘景明情”的?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这首诗歌的重难点也基本把握了。然后学生开始分小组讨论。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每一个小组中去。此时要注意营造民族气氛,积极培养每一个孩子的自信心,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重的打击,思维的火花将难以闪现。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遇到学生会问生字怎么读的情况,虽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学生应该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不必提问。这时教师绝不能断然拒绝学生、责怪学生而是可以亲切地引导他去查字典。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会用他激励的话语、赞赏的眼神、温和的微笑、肯定的手势给予学生最大的鼓励。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不会受到束缚,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多种手段如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质疑思维等,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产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小组内部讨论产生新问题,教师积极引导不回答

小组之间互动解决新问题,教师肯定回答来补充

教师要善于肯定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否定或嘲笑学生的问题。小组的民主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的也产生了新的问题。在登岳阳楼中,学生就提出了以下三个问题:

1.为什么没有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的景物描写?

2.为什么没有细节景物的描写?

3.为什么没有描写身边的亲人?

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我没有急于自己回答,我再一次把问题给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其他小组的成员就给给了合理的答案。我在肯定他们答案的同时稍作补充,就圆满的回答的学生的问题,有点”四两拨千斤“的意味。提问的学生也高兴地坐下了。这种教学氛围,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帮助。

(三)个性问题需留意,教师不可轻忽视

开拓思维为本真,意外收获未可知

语文教学离不开文本的研读。可以从文本的词语运用、文本的结构设计、文本的表现手法、文本的主题解读等各个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以登岳阳楼为例,学生提出几个个性很强的问题:

1.首联为什么不直接写岳阳楼,而写洞庭水?

2.尾联有没有思乡的感情?

这两个问题提问的看似很偏,不好回答,学生沉默了。我启发的让孩子们再好好看看首联,多读两遍。忽然一个孩子大声的说:“互文”。我也吃了已经,因为我也从来没有这么思考过。我试着说把互文的例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主人下马客在船”,学生自觉的鼓掌。真是“教学相长”,我下去为此写了一片论文,他们有时真是我的老师!

对于第二个问题,比较不好回答。我问,爱国和爱家乡有说明区别联系。并让孩子联想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最后孩子们得出结论,爱自己的家乡虽然看似小,但是往往更具体更生动,“以小见大”更真实,更感人!

教师并不是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的表现技巧。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这一堂课,我们进一步熟悉了赏析诗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重视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体会诗歌所再现的意境,并抓住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进行赏析,我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陶醉在中国古典诗歌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之中

三、结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少学生没有疑问,真实情况他们是不会提问,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给他们提问的示范和指导,从而在学习中不断发现问题。同时我们不仅要追求提问的数量,而且要追求提问的质量。这样才能逐步加大个体思维的深刻程度,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首先教师在课前要设计角度准确、梯度适宜、难易适合的问题,在课堂上讲解时要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加强对教材的理解,给学生良好的示范。

教师应该留出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给学生恰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王海翔,男,河南人,学历:本科,单位:驻马店市第二高级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材及语文教育。

论文作者:王海翔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4/4

标签:;  ;  ;  ;  ;  ;  ;  ;  

论高中语文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杜甫《登岳阳楼》为例论文_王海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