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

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

张毅[1]2005年在《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化学发光(ECL)作为一种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分析方法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ECL分析方法是对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产物之间或反应产物与体系中某组分进行化学反应,产生激发态物质,激发态物质回到基态时产生发光,用光电倍增管等测量发光强度,从而对物质进行痕量分析的一种方法。电化学发光分析法以其无放射性、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控性强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将特异性生物分析和性能优良的纳米粒子引入分析化学的研究领域,为建立灵敏、快速的分析方法提供了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本论文研究工作旨在研究纳米粒子对电化学发光信号的增强作用,结合分子识别物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建立灵敏、快速、具有实用价值的纳米粒子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 本论文是由引言和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引言 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原理、特点和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发光分析中应用,并对近几年来纳米粒子在电化学发光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部分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石墨电极上中性介质中N-(4-氨基丁基-)-N-乙基-异鲁米诺(ABEI)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克服石墨电极上的重现性差和污染问题,建立了高灵敏检测ABEI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方法;以ABEI为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建立了金纳米粒子修饰石墨电极上测定人免疫球蛋白(hIgG)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克服非均相免疫分析分离步骤繁琐的问题,灵敏、快速的实现hIgG的测定:合成了鲁米诺、地高辛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建立了纳米粒子多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克服了小分子半抗原难以标记的困难和提高了免疫分析的灵敏度,灵敏、快速的实现了地高辛及其抗体的测定。 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ABEI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及其测定的研究 在金纳米粒子修饰电极上,研究了ABEI-H_2O_2的电化学发光行为。0.10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PBS,pH7.4)中,在0~1020V(vs.Ag/AgCl)范围内,ABEl在+0.45~+0.90

张海红[2]2003年在《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由综述、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特点,电化学发光的仪器装置,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标记方法、分离技术、固定化技术及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联用技术。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小分子标记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建立了鲁米诺标记的地高辛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和排阻膜电极上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地高辛和鲁米诺为模型,对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电化学发光分析法是基于反应物在电极表面激发,产生发光信号而进行检测的分析方法。免疫分析因其高特异性在临床分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结合了电化学发光和免疫分析的特点,与其它方法相比,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具有以下优点:无放射性;标记物的检测限低;线性范围宽,可达到6个数量级;标记物比较稳定;小分子标记物可用于标记半抗原和大分子物质,也可使用多标记技术而不影响免疫反应的特性;测量简单、快速,可在几秒内完成。ECLIA已用于蛋白质、药物和临床分析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综述部分总结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原理、特点,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发光的仪器装置及其发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标记方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分离、固定化及联用技术。 研究报告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提出了鲁米诺标记的地高辛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的分析方法,以地高辛和鲁米诺为模型,建立了测定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新方法。根据免疫反应前后标记半抗原分子体积的变化,空间位阻的差异,引起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对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进行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抗地高辛抗体在稀释了5000~500倍间,电化学发光信号呈降低趋势。固定标记半抗原鲁米诺-地高辛复合物的浓度,加入待测半抗原,利用竞争法测定地高辛。待测地高辛浓度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在2.9×10~(-10)g/mL~1.4×10~(-8)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1×10~(-10)g/mL。对5.8×10~(-9)g/mL的地高辛进行7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5.1%。对血清样品中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较满意。 第二部分提出了排阻膜电极上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的分析方法,以地高辛和鲁米诺为模型,建立了测定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含量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新方法。根据免疫反应前后标记半抗原分子体积的变化,能否通过膜层到达电极表面而被激发,发生电化学发光反应,引起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变化,对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进行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抗地高辛抗体在稀释了5000~500倍间,电化学发光信号呈降低趋势。固定标记地高辛浓度,利用竞争法测定地高辛,待测地高辛浓度与电化学发光信号在2.gX IO””g/mL-2.gx!0” g/mL范闸内呈线性关系,万法检坝卜jJIX 10‘’g/iL。对 5.sxlo-’g/mL的地高辛进行 7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JJ 6.3%。对血清样品中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较满意。

漆红兰[3]2002年在《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由综述、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括免疫分析的历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和特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记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近几年电化学发光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及其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六部分。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鲁米诺和光泽精电化学发光体系,建立了基于电子转移偶合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吲哚醌、维生素B2的方法;利用免疫反应前后分子扩散系数的变化和免疫竞争法,建立了多标记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地高辛、鲁米诺和BSA为模型,建立了测定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含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电化学发光是对电极施加一定的电压进行电化学反应,反应的产物之间、或反应的产物与体系中的某种组分发生化学反应,用光电倍增管等普通光学手段测量发光光谱和强度从而对物质进行痕量分析的一种方法。电化学发光以其分析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具有可控性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八十年代以来,电化学发光被应用到实际当中,开始了免疫电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的研究。进入九十年代,成品的仪器和电极材料的改进,更加拓宽了电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领域。电化学发光与各种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磁性微粒等得到了广泛结合。目前,电化学发光研究者正致力于电化学发光新体系的研究、电化学发光生物芯片的研制、电化学发光免疫的继续完善、电化学发光与其他技术的进一步结合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的综述部分对免疫分析的历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和特点、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标记技术、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主要类型、电化学发光免疫在分析中的应用及其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进行了评述。主要介绍了近几年电化学发光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对不同的电化学发光体系-鲁米诺体系、钌联吡啶体系、吖啶酯体系等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 研究报告由四部分组成。前叁个研究报告主要是建立基于电子转移偶合电化学发光分析法。利用已有的鲁米诺和光泽精电化学发光体系,对盐酸普鲁卡因、吲哚醌、维生素B2进行测定。基于盐酸普鲁卡因对鲁米诺电化学发光的增强作用,建立了鲁米诺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的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盐酸普鲁卡因在4.0×10-7g/mL~6.0×10-6g/m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ΔI=303.7C-23.7(C单位为10-6g/mL),相关系数为0.9984。根据IUPAC规定,检测限为2.0×10-7g/mL(S/N=3)。对1.0×10-6g/mL的普鲁卡因进行11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4.4O。可用于针剂样品的测定。 利用光泽精体系的电化学发光,建主了电子转移偶合电化学发光法测定叫咪醒和维生素 BZ的方法。咆咪酿对恒电位-0石SV下光泽精的电化学发光有强烈的增强作用,基于此建立测足喇噙酸的分析万法。在 4.SX10”飞/。L*.9X10-’g/mL的范围内咧咪醒的浓度与相对电化学发光值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吁!咪醒的检测限为3.3 XIO-‘g/iL,对 IXIO飞/mL的叫咪醒进行 11次平行测定,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 3.8O。维生素 BZ对恒电位{.65V下光泽精的电{匕学发先也有强烈的增强作用,基于此,对维生素 BZ进行了定量测定。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发现在 2.IX10”、/mL-3刀 XIO-飞/mL维生素 BZ与发先强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nl-187+112C (单位为 10{g/mL,r为 0.9968)。根据IUMC的规定,当Sp3时,维生素 B。的检测限为 8.2 xlo一、/mL,该方法相对标准偏差为 4刀%(n司,C=8刀xlo”sg/mL)。可用于针剂和片剂中的维生素B。含量的测定。以上叁部分实验的优点在于:1基于电子转移偶合电化学发光分折法建立测定药物的新方法;2在中性水相溶液中研究电化学发光体系,介质条件缓和。 第四部分是利用鲁米诺体系的电化学发光法,探索多标记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可行性。以地高辛、鲁米诺和BSA为模型,建立测定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含量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用鲁米诺和地高辛标i己 BSA,一个挑A上可以标记多个鲁米诺和地高辛,提高了发光效率,也可以降低检测限。利用免疫反应前后分子扩散系数变化对抗地高辛抗体和地高辛进行测定。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当标记复合物的浓度为 5.0 xlo一、/mL(地高辛的浓度),抗体在稀释300—50000倍问变化时,电化学发光信号均呈降低趋势。固定标j己地高辛抗原浓度为 5.0 XIO一、/mL,抗地高辛抗体的溶液的稀释 5000倍时,地高辛浓度与电寸匕学发先强度在 0.sng/mL—30ng/mL间有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 2.8 x10”’‘g/mL。对 l.0 xlo“’卵L的地高辛进行口 次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 5.l0。对血清样品中地高辛含量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多标记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可行的。本部分实验的设计有如下优点:l提出了多标i己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2在小分子间引入大分子,可以在一个大分子上标记若干个小分子,提高了标j己率,同时也提高了方法的灵敏度;3 小分子与大蛋

袁丽娟[4]2013年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光及免疫分析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释放到自然环境中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化学品越来越多,人们对这些化学品的警惕性也在不断提高。一类被称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物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这类物质具有持久性、易于生物富集,同时它们对人和生物具有免疫毒性、内分泌毒性、“叁致”以及其它一些毒性效应,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的健康和环境问题。目前对POPs的分析最常用的是色谱、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这是因为该技术可以分析复杂物质,并且能够获得可靠的结果;但是这些仪器分析法需要贵重的仪器,繁重的样品前处理(纯化、浓缩或者衍生化),大量的有害有机溶剂以及大量的辅助试剂,不利于大量样品的实时分析测定。因此,发展能够对POPs进行快速筛查的生物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分析及电化学发光分析法都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被认为是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分析技术。荧光分析法由于其灵敏度高使其成为目前公认的最灵敏的检测方法之一,同时它还具有选择性强,使用简便等优良特点,使得荧光分析法在环境监测及生命科学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免疫分析法具备有效的灵敏度、特异性、快速和低成本的优点;可对大量的样品进行常规分析;能够用于样品的定性筛选,也能够对样品进行定量测定以确定样品中待测组分的含量;免疫检测手段在临床、生物制药和环境化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化学发光分析法不仅具有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及仪器简单等优点,而且具有电化学分析过程可控性好、选择性强、发光信号易于检测的优点。基于以上现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叁方面的研究工作:(1)间接荧光法检测五氯苯酚(PCP):五氯酚本身不具有荧光性质,建立五氯酚的荧光分析技术具有很大挑战。Ce~(3+)能发射强的荧光而Ce~(4+)没有荧光,PCP能够消耗羟基自由基;试验发现辣根过氧化氢酶(HRP)可以催化氧化过氧化氢(H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同时羟基自由基可以将Ce~(3+)氧化为Ce~(4+),使得荧光淬灭;当存在目标物PCP时,Ce~(3+)和PCP竞争消耗羟基自由基使得荧光淬灭受到抑制。基于这个现象建立了PCP的间接荧光检测法。该方法不需要复杂的荧光标记反应,其线性范围为1.0×10-8~1.0×10-4M,检测限为5.0×10-9M。(2)荧光偏振免疫分析(FPIA)检测八氯苯乙烯(OCS):通过实验室自制抗体,利用以罗丹明B标记的八氯苯乙烯半抗原为荧光标记物(Rhodamine B-hapten),依据荧光标记半抗原与其抗体反应前后荧光偏振程度的不同,用竞争性方法检测溶液中抗原(OCS)的含量。在最优条件下对OCS进行分析检测,其线性范围为0.65~650nM,检测下限为0.34nM。该方法比高效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更加简单快速,同时回收率(﹥90%)。试验表明,该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可用用于环境、生物以及农业样品的现场分析检测。(3)电化学发光均相免疫分析检测叁(2,3-二溴丙基)异氰脲酸酯(TBC):利用恒电压阳极氧化法制备孔径均一的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TiO_2NTs)作为工作电极,以鲁米诺标记的半抗原分子为发光物质(luminol-hapten),实验室通过免疫新西兰雄性小白兔自制多克隆抗体;luminol-hapten能发射较强的电化学发光信号,当溶液中存在抗TBC抗体时,通过发生特异免疫反应形成大分子,由于空间位阻效应抑制了电化学反应,使得电化学发光(ECL)信号淬灭,当溶液中存在目标物TBC时由于竞争结合抗体使得ECL淬灭受到抑制,基于这个原理用于检测TBC。实验表明,TBC浓度的对数与ECL抑制效率存在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42~170nM,检测下限达到了0.2nM并且实验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5%。该方法结合了ECL发光法高灵敏度和免疫分析法的高选择性使得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为了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评估,将该方法用于快速检测并评估浏阳河附近工厂废水出口处的污水中TBC的总量,测得废水出口处TBC的含量为0.53nM,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现场分析检测TBC。

漆红兰[5]2005年在《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的发展,对分析化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分析化学的发展。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烦琐费时的分离、复杂昂贵的仪器设备,分析速度慢、耗时长,且劳动强度大。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简单、快速的分析方法和廉价的小型化分析装置是分析化学工作者的研究目标。我们长期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快速、灵敏、可实现自动化的新型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研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纳米组装电化学和电化学发光生物传感器,为临床免疫检测和基因检测提供性能优良的分析器件。 本论文研究工作旨在研究纳米粒子组装电极上电化学检测信号的增强作用,结合生物分子识别物质如酶、抗原/抗体和DNA的特异性,研制具有实用价值的纳米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利用多标记技术和磁性微粒的容易分离作用,结合生物分子识别物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建立简单、快速、灵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本论文研究工作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功能纳米材料组装电化学发光生物亲合传感器的研究”(No.20375025)和“新型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研究”(No.29975017)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本论文研制了五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简单的碳纳米管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建立了两种简单、快速、灵敏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并将其成功地用于过氧化氢、葡萄糖、酚类物质、IgG抗体、地高辛、碱基、DNA序列等物质的测定;还初步研究了DNA与电活性药物维生素B_6和氧氟沙星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相互作用机理。 第一章 引言 详细介绍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有关电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及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固定化技术,概述了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着重评述了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法的研究进展,还简要地介绍了超声电化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 第二章 碳纳米管组装电化学生物催化传感器的研究 研制了碳纳米管组装基于血红蛋白直接电子转移的第叁代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和碳纳米管组装预氧化电流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并将其用于实际样品眼药水中过氧化氢和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 第叁章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研究 研究了碳纳米管组装电极上酚类物质的电化学行为,建立了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化学分析新方法;研制了碳纳米管组装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建立了免疫竞争法检测IgG抗体的高灵敏度电化学分析新方法。

张美宁[6]2003年在《电化学发光药物分析和免疫分析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由综述、研究报告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综述部分,第二部分为研究报告部分。研究报告由四部分组成。 综述部分介绍了免疫分析发展的历史,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于免疫分析的电化学发光体系,并对这些电化学发光体系近几年在免疫分析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是以电化学发光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利用抗原与抗体免疫反应前后电化学发光信号的改变,对抗原或抗体进行分析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其无放射性,方法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具有可控性等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我们发现了亚硫酸氢钠-罗丹明B-Tween 80能量转移电化学发光新体系,基此建立了测定亚硫酸氢钠的新方法。在中性磷酸盐缓冲溶液中铂电极上施加0.82V的恒电位时,亚硫酸氢钠有弱的电化学发光,罗丹明B和Tween 80的加入,使亚硫酸氢钠氧化后形成的中间态SO_2~+的能量转移给罗丹明B,从而大大增强了亚硫酸氢钠的电化学发光,提出亚硫酸氢钠-罗丹明B-Tween 80体系为能量转移电化学发光体系。在优化的条件下,电化学发光分析信号与亚硫酸氢钠浓度在1.0×10~(-7)g/mL~8.0×10~(-6)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18。根据IUPAC规定,检测限5.0×10~(-8)g/mL(S/N=3)。对1.0×10~(-6)g/mL的亚硫酸氢钠进行11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3.8%。用于药物VK_3和白糖中亚硫酸氢钠的测定,结果满意。 在研究亚硫酸氢钠体系电化学发光的实验中,发现诺氟沙星对亚硫酸氢钠弱电化学发光有很强的增敏作用,基此建立了测定诺氟沙星的电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分析信号与诺氟沙星浓度在8.0×10~(-8)g/mL~2.0×10~(-6)g/mL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26+133C(C单位为10~(-7)g/mL),相关系数为0.9977。根据IUPAC规定,检测限为4.5×10~(-8)g/mL(S/N=3)。对5.0×10~(-7)g/mL的诺氟沙星进行11次测量,相对标准偏差为2.9%。该法用于胶囊和滴眼液中诺氟沙星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 发现含氮丁酰苯类药物氟哌啶醇在1.25 V的电压下大大增强了钌联吡啶的电化学发光,基此建立了偶合电化学发光法测定氟哌啶醇电化学新方法,从而扩大了钌联吡啶的应用范围。在优化的条件下,分析信号与氟哌啶醇浓度在1.0×10~(-9)g/mL~9.0×10~(-6)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8.0×10~(-10)g/mL。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药剂中氟派陡醇的测定。 以钉联毗陡为电化学发光标记物,建、(了测定小分子半抗原的多标记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以地高辛、钉联毗陡和BSA为模型,建立了测定小分子地高辛含量的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用钉联毗咬和地高辛同时标记BSA,一个BSA上可以标记多个钉联毗吠和地高辛分子,克服了电化学发光物直接标记小分子难以将标记的和未标记的小分子半抗原分离的问题。当标记复合物D岭Bs小仙和抗地高辛抗体经过兔疫反应结合后,电化学发光降低,游离地高辛的加入,与标记复合物上的地高辛竟争溶液中固定量的抗体,使得标记复合物D哈SS*Ku与抗地高辛抗体的结合量减少,引起电化学发光强度的增加,对小分子半抗原地高辛进行测定。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当将标记复合物的浓度稀释330倍时,抗地高辛抗体的溶液的稀释了8333倍时,电化学发光强度与地高辛浓度在l.OX10习旮mL叶.OX10”’g/mEred成线性关系,方法检测限为4.OX10””g/mL。

姚鑫[7]2011年在《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毒死蜱[chlorpyrifos, O, O-二乙基-O-(3,5,6-叁氯-2-吡啶基)硫逐磷酸酯],商品名为毒死蜱、乐斯本等,1965年由Dow Chemical Company推广使用的一种高效杀虫剂,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经济作物的害虫防治,是目前替代高毒有机磷杀虫剂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安全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控的重要品种,但广泛过度使用,将造成食品、环境污染,对人畜将造成严重危害在粮食等作物上引起的残留问题已有所报道,因此对食品,水和环境的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检测,对于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我们建立了一种新型灵敏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用于土壤,饮用水,果蔬中毒死蜱残留的检测。以毒死蜱、鲁米诺和BSA为标记模型,研究了标记顺序对发光强度的影响,并对标记物进行了纯化鉴定,同时评价了标记物的光学性质和免疫性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检测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残留的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论证了多标记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可行性。1.以新型有机磷农药毒死蜱为目标农药,在碱性条件下与3-巯基丙酸加热回流反应,使毒死蜱分子吡啶环上第6位氯原子通过亲核取代反应被3个直链碳原子的3-巯基丙酸取代,从而引入羧基基团(-COOH)。采用柱层析纯化产物,洗脱液为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酸(70:30:1),纯化后的产物分别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薄层色谱以及熔点来分析与鉴定。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毒死蜱在紫外吸收的最大吸收峰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且在红外光谱处1708.64 cm-1出现了强烈的吸收峰,其熔程是120-125℃,纯化后的产物在薄层板上只呈现一个点,可以证明改造过程是成功的,成功地在毒死蜱分子中引入了羧基基团。2.在合成毒死蜱化学发光标记物时,有两种标记顺序。方案一是先将改后的毒死蜱既毒死蜱衍生物偶联到BSA上,得到BSA-毒死蜱共轭物,然后将鲁米诺标记到BSA-毒死蜱共轭物上;方案二是先将鲁米诺标记到BSA上,合成鲁米诺-BSA共轭物,然后将改造后的毒死蜱偶联到鲁米诺-BSA共轭物上。通过对两种不同标记方法得到的产物进行标记率、稳定性和其发光效率的评价来选择最佳方案。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案中鲁米诺:BSA:毒死蜱偶联比为22:1:14,平均相对发光强度为26343,稳定性好,因此选择第一种方法作为最佳标记方案。3.通过对化学发光标记物的一系列评价,来确定标记物的各方面指标能否成功用于实际检测中。首先对标记物通过SephadexG-25色谱柱进行了纯化,并且对标记物进行SDS-PAGE电泳的纯度鉴定。然后对标记物化学发光光学性质和荧光光学性质,稳定性及其免疫学性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表明,在最优pH值条件下,采用H2O2体系发光反应,标记物能在6s时达到最大发光强度,发光检出限为9.15 ng/mL.通过初步的抑制性免疫竞争反应,毒死蜱标记物能与未标记的毒死蜱强烈地竞争同源抗体,表明该标记物可以用于毒死蜱残留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4.通过对发光条件和免疫条件的优化选择,建立了有机磷农药毒死蜱残留的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方法,该法线性范围7.0 ng/mL~100.0 ng/mL,相关系数系为0.9946,检出限为2.35 ng/mL,样品添加回收率在87.7%~104%,批内变异系数小于8%,批间变异系数小于20%,交叉反应率小于5%,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用于检测农药的多标记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是可行的。

张成孝, 漆红兰[8]2004年在《电化学发光分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简要综述了电化学发光体系和分析技术以及在临床分析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张迎雪[9]2008年在《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均相免疫分析和药物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均相免疫分析(Homogenous Immunoassay)是在免疫反应后,不需将标记的游离抗原(或抗体)与标记的免疫复合物分离,直接在溶液中对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其特点是操作简便,省时。将具有高效分离性能的毛细管电泳(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技术用于免疫分析,可有效消除干扰,结合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可大大提高测定的灵敏度。这样,一直困扰着均相免疫分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问题在毛细管电泳技术利化学发光检测联用后,都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使之成为一种取样少,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容易实现自动化分析的均相免疫分析方法,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药物分析方面,毛细管电泳以其优良的分离性能,加之与各种检测方法的联用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在体内药物代谢、药代动力学研究和药物质量控制,基于药物靶点的研究,特别在处理纳升级样品和单细胞分析等方面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具。对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改造药物分子结构以及提高疗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化学发光分析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非常适合作为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的检测器,主要缺点是由于存在柱后反应,通常检测池的死体积也比较大,会造成峰变宽,从而影响分离度。这也是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开发出实用于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商品化的化学发光检测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本研究中,设计了一种很简单的微型反应器,在反应器中化学发光反应一经进行就能立刻被窗口检测到,且无任何死体积和稀释效应存在。应用这一新的设计组合而成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分析的仪器,成功地实现了纳升级人血样本中促黄体生成激素、促卵泡生成素及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的测定,拓宽了均相免疫分析领域。本论文还发展了毛细管电泳的化学发光检测新技术,建立了测定人血中左旋多巴及其代谢物,尿样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猪尿中的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及人血清中氯丙嗪和异丙嗪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分析新方法。1.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本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基于辣根过氧化物酶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发光底物溶液的催化作用,利用不同的免疫分析模式,和不同的发光增敏剂,对病毒和激素类物质进行了定量的测定。主要有叁个内容:一是同时应用竞争和非竞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人体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二是用非竞争免疫分析法测定了人体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激素;叁是用竞争性免疫分析法测定了促卵泡生成素。(1)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人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本文提出一个毛细管电泳(CE)化学发光(CL)检测的高灵敏的均相免疫方法测定了人体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酶标物标记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作为研究对象详细优化了化学发光条件和电泳条件,源于HRP对鲁米诺过氧化氢发光反应的催化作用。对碘苯酚作为此发光反应的增敏剂。发光检测池设计的比较独特,不存在任何死体积和稀释效应。该方法分别采用竞争和非竞争模式测定了人体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在最优条件下,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的线性范围分别是1~400 pmol/L(R=0.9988)和2~200 mIU/mL(R=0.9981),检出限分别是0.4 pmol/L和1mIU/mL。以80 pmol/L HBsAg~*(n=7)作为研究对象,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是4.2%,偏差是-0.03%至+0.05%。本研究中,利用硼酸做为电泳缓冲液,6分钟内,游离的HBsAg~*和结合的HBsAg~*免疫结合物得到了很好的分离。我们将实验结果和传统的酶联免疫吸附法做了对比,进一步阐述了CE-CL免疫法在临床诊断上的可行性。(2)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非竞争免疫法测定人体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激素基于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的非竞争免疫法测定了人体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激素(LH),对于血清样分析的发光条件和分离条件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本研究中,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单克隆抗体能增敏鲁米诺—过氧化氢的发光反应,而被测定的LH能与过量的HRP酶标抗体反应。在碱性电泳缓冲液和15 kV高分离电压下.游离的酶结合物和免疫结合物住14分钟内能完全分离。为了提高灵敏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选择对碘苯酚作为化学发光增敏剂,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检测池。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LH浓度在1~200 mIU/mL范围内与化学发光信号成良好的线性关系并绘制了标准曲线,方法的检出限为0.08 mIU/mL。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该方法的检出限降低了12倍左右,并成功的应用于人血清中的LH的分离测定。(3)竞争性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免疫测定促卵泡生成素本文建立了一种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CE-CL)竞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了人体血清中促卵泡生成素(FSH)。该方法是基于FSH与酶标FSH竞争结合FSH抗体的竞争免疫化学反应,经CE分离了免疫结合物和酶标FSH,在反应毛细管的窗口处与化学发光试剂混合,能及时被检测器检测到产生的化学发光。检出限受很多因素影响,包括免疫结合物的稳定性、分析时间的长短、增敏剂的选择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灵敏度。因此,本实验中选择了四苯硼钠作为化学发光的增敏剂,加之检测器的独特设计,使该方法的灵敏度显着提高了。15分钟内,15kV分离电压下,酶标FSH和免疫结合物在碱性硼酸钠运行缓冲液中得到了很好的分离。在最优条件下,FSH的线性范围在0~100 mIU/mL,检出限为0.06 mIU/mL。与ELISA方法相比,灵敏度提高了近30倍。2.毛细管电泳药物分析研究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基于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药物分析和基于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药物分析,并已应用到神经递质类药物及其代谢物、食品添加剂、氟喹诺酮类药物和安定类药物的检测。(1)毛细管电泳激光诱导荧光法同时测定人血中左旋多巴及其代谢物本研究提出了一个快速、灵敏和可再生的电泳法用于测定人血中的左旋多巴及其代谢物多巴胺。作为脱羧酶活性的抑制剂—卡比多巴对左旋多巴代谢的影响也做了研究。室温避光振荡条件下,左旋多巴和其它成分被异硫氰酸酯荧光素衍生12小时,13min内,经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并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实验最佳优化条件下,左旋多巴和多巴胺的线性范围分别是3.0×10~(-8)~4.0x10~(-6)mol/L和1.0×10~(-8)~2.0×10~(-6)mol/L,检出限分别是7.8x10~(-9)mol/L(39.0 amol)和3.1×10~(-9)mol/L(15.5 amol)。该方法已成功的用于口服药后人血中左旋多巴和多巴胺浓度的监测。(2)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猪尿中的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本文提出一个灵敏的、快速的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检测法同时在线检测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基于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经毛细管分离后对铁氰化钾氧化鲁米诺发光反应的增敏作用,采用实验室自制的发光反应的流通池,避免了任何死体积和稀释效应的干扰,在350秒内,叁种物质在分离毛细管磷酸盐缓冲液中(pH6.5)能够完全分离后,与化学发光试剂反应并在检测窗口中部可直接检测到最大发光值。在一系列优化条件下,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的检出限分别为0.8x10~(-9)mol/L、1.0×10~(-9)mol/L和2.0×10~(-9)mol/L。该方法已应用到猪尿中残留的沙丁胺醇、克伦特罗和己烯雌酚的含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小于103%。(3)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法同时检测尿样中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建立了一个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用于快速、准确同时测定了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OF)、诺氟沙星(NF)和环丙沙星(CPF)。根据Ce(Ⅳ)在酸性条件下氧化Na_2(SO_3)产生化学发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存在能增敏这一发光反应的事实,结合流动注射技术和毛细管区带电泳,使得被毛细管电泳分离出来的叁种药物由于迁移时间的不同,先后与发光试剂相遇,并产生瞬时较强的发光。由于发光反应的位置可人为控制,流路自行合理设计,所以检测到最大发光的同时,避免了死体积的存在和柱后稀释效应的产生。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CL强度与OF,NF和CPF浓度分别在2.0×10~(-8)~6.0×10~(-6)g/mL,2.0×10~(-8)~4.0×10~(-6)g/mL和5.0×10~(-8)~5.0×10~(-6)g/m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3.3×10~(-9)g/mL,4.5×10~(-9)g/mL和5.8×10~(-9)g/mL。对2.0×10~(-7)g/mL的OF进行了11次平行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3.1%。将本方法用于人体服药尿样和合成尿样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4)Ce(Ⅳ)-罗丹明6G化学发光体系与毛细管电泳联用同时测定氯丙嗪和异丙嗪本文提出了一种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同时测定氯丙嗪和异丙嗪。利用在酸性条件下,氯丙嗪和异丙嗪能被Ce(Ⅳ)氧化,然后将能量转移给荧光发射体—罗丹明6G,并以化学发光形式释放能量。基于此,结合流动注射技术,以10mmol/L KH_2PO_4/H_3PO_4(pH 3.5)为运行缓冲液,分离电压15kV,在4分钟内,实现了两种药物的分离。由于氯丙嗪和异丙嗪的结构和分子量都比较接近,使得迁移时间也很接近,为了增强实验的准确性,采用互为内标法绘制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分别为4.0x10~(-8)~2.0x10~(-6)g/mL和2.0x10~(-8)~2.0x10~(-6)g/mL,检出限分别为5.6ng/mL和3.4ng/mL,对2.0x10~(-6)g/mL异丙嗪平行测定了9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该方法用于同时测定人血清中的氯丙嗪和以丙嗪,结果令人满意。

董甜甜[10]2017年在《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于β-受体激动剂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文中指出金属纳米粒子独特的催化性质能在其本身或另一种金属纳米粒子的激发下实现信号放大,将大量的能够产生信号的分子封装在纳米主体中也可以起到放大信号的作用。因此,多功能纳米材料被广泛用于组装新型放大的生物传感器。本论文合成了CdSe@SiO_2,聚酰胺胺-银纳米带(PAMAM-SNR)和金纳米粒子(AuNPs)等纳米材料并将其用于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分别对食品中的β-受体激动剂沙丁胺醇(SAL)和溴布特罗(Brom)进行快速、灵敏的检测。本论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主要详细介绍了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以及多功能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及传感器中的应用。2.利用L-半胱氨酸修饰的CdSe QDs,PAMAM-SNR和AuNPs等多功能的纳米材料,我们组装了一个多重放大的ECLIA来检测Brom,最低检出限为1.5pg·mL~(-1)。一方面,AuNPs-PAMAM-SNR在电极表面加速QDs和K_2S_2O_8之间的电子反应速率。另一方面,PAMAM-SNR表面含有大量的氨基,能连接大量活化的量子点来进行信号放大。3.用反相微乳法合成的CdSe@SiO_2是基于量子点组建的多功能生物探针的理想平台。该CdSe@SiO_2被应用于制备新型的纳米材料探针,构建了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对SAL进行了检测,最低检出限为0.17 pg mL~(-1)。4.通过TEM、SEM、紫外光谱、红外光谱、zeta电位以及动态粒径分布等多种手段对CdSe QDs、AuNPs、CdSe@SiO_2以及PAMAM-SNR等多种材料进行了表征。

参考文献:

[1]. 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研究[D]. 张毅.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2]. 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 张海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3]. 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 漆红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02

[4].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光及免疫分析法研究[D]. 袁丽娟. 湖南大学. 2013

[5]. 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 漆红兰. 陕西师范大学. 2005

[6]. 电化学发光药物分析和免疫分析的研究[D]. 张美宁. 陕西师范大学. 2003

[7]. 有机磷农药毒死蜱均相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D]. 姚鑫. 华中农业大学. 2011

[8]. 电化学发光分析研究进展[J]. 张成孝, 漆红兰.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04

[9]. 毛细管电泳化学发光均相免疫分析和药物分析研究[D]. 张迎雪. 西南大学. 2008

[10]. 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应用于β-受体激动剂的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D]. 董甜甜. 苏州大学. 2017

标签:;  ;  ;  ;  ;  ;  

标记小分子均相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