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蔡宁,陈泽军,邓引生,周家浩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统计患者在术中、术后缺血性并发症情况,对比各类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55例患者中共出现14例(25.45%)缺血性并发症患者,其中脑血管痉挛狭窄发生率(12.73%)最高,显著高于脑血管血栓栓塞(7.27%)、瘤囊附近穿支或远端动脉栓塞(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并发症病因分析显示,患者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以及导丝反复操作而损伤血管内膜(28.57%)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合并血肿(14.29%)、手术操作因素(14.29%)、栓塞影响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14.29%)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缺血性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术中因使用支架或导丝操作损伤血管内膜等因素与缺血性并发症密切相关,需进一步改进置入支架或使用导丝的技巧,以降低缺血性并发症风险。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梗死;缺血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17-0061-02

血管内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的可靠疗法,但是术中栓塞、手术操作等因素易引发缺血性并发症,对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安全影响较大。但是,目前对于该类并发症研究尚不明确,有必要深入分析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1,2]。为此,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各类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5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影像学检查(CTA或MRA检查)明确诊断为动脉瘤,符合血管内介入治疗指征。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6~74岁,瘤体直径为2.2~14.1mm,平均(8.13±5.96)mm,其中动脉瘤未破裂者7例,破裂者48例;伴随症状:头痛39例,嗜睡及朦胧16例,伴单侧上睑下垂6例、瞳孔散大3例,伴眼底出血视力下降3例,伴肢体偏瘫4例;入院时Hunt-Hess 临床分级分别为Ⅰ级26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4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均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身麻醉、栓塞前给予双抗(拜阿司匹林300mg及波立维300mg),腹股沟处股动脉穿刺, 置入6F动脉鞘,多血管造影明确诊断。置入导引导管、微导管,选择适宜的MicroPlex的弹簧圈填塞动脉瘤。如栓塞困难行支架辅助栓塞,肝素化,置入支架导管,植入Elvis颅内支架,填塞弹簧圈。术毕穿刺部加压包扎。术后静脉泵入尼莫同。术后使用双抗抗凝。对脑血管痉挛患者,给予抗痉挛及三高(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稀释度)治疗。术中出现血管血栓闭塞患者,予溶栓或机械开通。

密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监测缺血性并发症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类统计本组患者术中、术后缺血性并发症情况,对比各类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由科主任、2名神经介入专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共同讨论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原因。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缺血性并发症统计结果

55例患者中共出现14例(25.45%)缺血性并发症。14例患者中脑血管痉挛狭窄8例发生率(12.73%)最高,显著高于脑血管血栓栓塞(7.27%)及瘤囊附近穿支或远端动脉栓塞(3.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支架或导丝损伤血管内膜和原因不明确两因素与其他因素相比,P<0.05。

3.讨论

当前,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但是患者术后易出现血管痉挛、弹簧圈或支架移位、穿支或分支动脉闭塞、血管栓塞等并发症[3],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需高度警惕[4]。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并发症以血管痉挛、血管栓塞为主,是影响患者治疗安全和预后的主要因素[5,6];部分文献报道显示缺血性并发症也发生于无明显症状的患者[7]。本组病例中共出现14例(25.45%)缺血性并发症患者,其中脑血管痉挛狭窄发生率(12.73%)最高,显著高于脑血管血栓栓塞(7.27%)、瘤囊附近穿支或远端动脉栓塞(3.64%),差异显著(P<0.05),提示缺血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血管痉挛狭窄发生率最高,其他类型也有一定发生率,需进一步探求其病因或危险因素。

本次研究对缺血并发症的病因分析显示,支架或导丝损伤血管内膜(28.57%)占比最高,显著高于合并血肿(14.29%)、手术操作因素(14.29%)、栓塞影响附近穿支或远端血流(14.29%)等因素,差异显著(P<0.05)。得出结论支架或导丝损伤血管内膜是导致缺血性并发症的主要因素,该损伤多发生于因高龄、血管扭曲严重或瘤颈过宽而使用支架辅助栓塞的患者,并因为血管硬化扭曲导致导丝进入困难而反复操作,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与缺陷并发症密切相关。因此要严格控制支架使用的指征,并且需要提高置入支架或导丝的技术,来减少反复操作对血管内膜造成的损伤。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与使用支架或导丝反复操作损伤血管内膜等因素相关,必须进一步改进置入支架或使用导丝的技巧,以降低缺血性并发症风险。

【参考文献】

[1]赵浩,潘文龙,沈春森,等.血管内介入治疗老年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研究进展[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8,6(04):356-359.

[2]李力,吕楠,赵瑞,等.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程序相关性缺血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N].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8,39(01):50-56.

[3] Pierot L,Biondi A.Endovascular techniqu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wide-neck intracranial bifurcation aneurysms: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J Neuroradiol,2016,43:167-175.

[4]段国礼,诸德源,张晓曦,等.颅内破裂动脉瘤老年患者介入治疗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7,14(01):4-9.

[5] Pierot L,Spelle L,Berge J,et al.Feasibility, complications,morbidity, and mortality results at 6 months for aneurysm treatment with the Flow Re-Direction Endoluminal Device:report of SAFE study[J].J Neurointerv Surg,2018;10:765-770.

[6]Gentric JC,Biondi A,Piotin M,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neuroform for treatment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a prospective,consecutive,French multicentric study[J].AJNR Am J Neuroradiol,2013,34:1203-1208.

[7] Kim MS,Jo KI,Yeon JY,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postpro-cedural infarction and antiplatelet drug resistance after coiling for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J].AJNR Am J Neuroradiol,2016,37:1099-1105.

论文作者:蔡宁,陈泽军,邓引生,周家浩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缺血性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_蔡宁,陈泽军,邓引生,周家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