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尝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引导学生论文,线索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它包括人类社会历史总的发展线索,又包括某个历史发展阶段或某一个重大历史发展的线索,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意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讲明历史的来龙去脉,这是现行《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中学历史课本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和历史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显得十分重要。这既是历史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对于这方面,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初步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线,帮助学生具体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
时间轴线,是指的一条用以揭示时间顺序的类似于数学上数轴的轴线。因为时间具一唯性,它的流逝总是沿着单向前进的,一去不复返的,所以可以运用数轴来表示。教学上,引导学生运用时间轴线,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线索。例如:我们要理清中国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可在时间轴线上,抓住17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1949年、1978年6个重要年代,并分析这6个重要年代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必然性,就可以知道我国的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5种社会形态。同样,要理清世界历史发展的总线索,可以在时间轴线上抓住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3500年、476年、1640年、1917年、20世纪90年代初,这6个重要年代及联系出重大历史事件,就可以知道世界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概况和时间的分期,这为学生再具体掌握各个时期的重要历史知识准备了条件。时间轴线,也可用于按专题、分阶段方面内容来理清某个问题或某一阶段历史发展的线索。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史的时候,可以在时间轴线上引导学生抓住1640年、1871年、1917年这三个重要年代,通过分析就可以知道世界近代史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确立、发展和开始衰落的历史,也是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和开始发展的历史。如果要理清某一专题的发展线索,同样可以在时间轴线上,抓住这一专题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再加以分析达到理清这一专题的发展线索的目的。例如学习“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一专题时,可以在时间轴线上抓住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公元25年、581年、618年、960年、1271年、1368年、1644年这十一个重要年代,通过分析就可以理清这一制度初始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两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鼎盛于明清,知道它经历了一个形成、确立、完善、逐步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这条基本线索就清楚了。
运用时间轴线,在理清章节结构的基本线索方面,效果也是很好的。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可引导学生在时间轴线上抓住第10章、11章和13章节中有关的重要年代:220年、265年、280年、304年、316年、317年、420年、430年、581年、589年这十个重要年代,分析后,学生就很容易地理清了我国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的国家分裂和南北处于对峙的局面,同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基本线索。也揭示了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由分裂最终走向统一的规律性。还有运用时间轴线,可以理清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发展线索。如讲到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在时间轴线上抓住1851年、1852年、1853年、1855年、1856年、1857年、1858年、1859年、1860年、1861年、1862年、1864年这12个年代,再分析出每个年代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能把太平天国运动从爆发到全盛最后失败这一复杂的过程有效掌握了。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时间轴线,可以使学生直观、具体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达到了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目的,进一步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引导学生运用串线法、帮助学生再现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国家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串线法,是把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内容按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或按不同国别或地区,将有关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串连起来的方法。它属于教学上的纵向联系范畴。可以把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体现完整性。从而深刻地再现了历史的发展线索。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去把握所学的历史知识。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清重大历史事件或主要国家历史发展的线索。例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引导学生把苏格兰人民起义,议会斗争,二次内战,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王朝的复辟,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这些历史事件串起来,就可以清楚地体现了英国资产革命的发展线索是经历了复辟与反复辟、共和与专制的斗争,最后才取得胜利的革命历程。重大历史事件除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先后顺序串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外,还可以把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涉及的地点串起来,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如:讲到中国古代史明末农民战争经过时,我引导学生把它的经过中涉及到的九个地点串起来。如陕北(起义爆发)→进军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洛阳(杀福王)→襄阳(建立政权)→襄城(打败明军主力)→西安(定国号为大顺)→北京(推翻明朝)→山海关(同吴三桂、清军激战)→九宫山(李自成牺牲),这样明末农民起义从爆发到最后的失败的基本线索就十分清楚了。同样,要想理清世界史中六大帝国的各个国家的发展线索,也可引导学生运用串线法,把每个国家从产生到发展衰落的重大史实串起来。例如要理清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可把1775年爆发的美国独立战争的重大史实,十九世纪上半期的领土扩张结果,1861年爆发的美国内战,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向帝国主义时期过渡的美国和一战、二战前后的美国对内对外的重大措施串起来复习,美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从独立到扩张、到参战,最后发展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的历程,就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史的掠夺和血腥的本质,提高了学生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关键。
中学历史教学目的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历史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历史知识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系列历史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纵横联系、继承与发展的联系等,显得十分重要。它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关键。
如分析旧民主主义时期外国侵略者发动的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的背景和经过、影响,可知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第二次鸦片战争,实际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中法战争,是法国为了扩大其在中国西南的侵略权益,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又对中国发动的一次大规模侵略战争,其影响是打开了中国西南的大门,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又加深一层了。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帝国主义想完全瓜分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由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最后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就可以清楚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是一部帝国主义列强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这条屈辱史的基本线索就理清了。又如对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5 次爱国运动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断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抗争史。其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因果联系和继承与发展的联系。而这二条基本线索之间体现了前因后果的关系,屈辱史成为抗争的背景,而抗争史则是屈辱史的行动。这体现了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的历史发展规律。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章节目的内在联系,可以揭示章节目的发展的基本线索。新教科书的体例都是采用章节体例编写的,一节是由若干子目组成的。因此,只有首先掌握章、节、目的内在联系,才能理清章节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例如讲到《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0章“三国和两晋”。这一章有三节,我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章是处在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这一阶段有突出的二个特征:一是政治上封建国家的分裂,二是民族关系上,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接着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主要从政治、经济、组织、军事上突出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军事上的保证。而赤壁之战,则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第二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明封建国家大一统局面被打破,社会处于分裂状态。而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于内部矛盾、阶段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使西晋速亡。第三节西晋速亡的结果是出现了东晋十六国的对峙局面,国家又出现分裂。而淝水之战使国家继续分裂。在国家分裂之时,也伴随着出现民族大融合。弄清这章节目的内在联系后,再引导学生掌握这章节的基本线索,就很容易了。它是封建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又由分裂走向统一再分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民族大融合的过程。
引导学生注意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可以使学生思考问题时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可以使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抓住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起到了“撒开─张网、提起─条线”的功效。
四、引导学生整理所学的历史知识,是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重要保证。
整理历史也即是把学过的历史知识按一定的知识序列进行筛选、重组或再编码。整理历史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进行条理思维的过程。而条理思维的过程,则是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必需过程。因为要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离不开对历史知识的条理化。从这一点来说,整理所学的历史发展的线索,离不开对历史知识的条理化。从这一点来说,整理所学的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清晰地理清了所学历史知识的发展线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了如下二点做法:
第一、引导学生整理课堂笔记。记好课堂笔记,是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可突出每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又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巩固知识。然而,要提高课堂笔记的利用率,就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自己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进行整理。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笔记,由于时间的限制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其做笔记主要就是照抄老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而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笔记,就很少了。另外,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做,时间上也不允许。此外,经过学习过的内容,自己有新的认识,再去整理,就越能揭示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我要求学生:(1 )在上完每一节课后,都要及时将一节课的内容按知识先后顺序,有重点、有层次地重新整理,以适应学生自己认识的特点。(2 )要求学生在笔记里,把所学的每节书的子目用联系办法,通过重组,把一个个目串起来,组成几句话。这既可提高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又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不过,重组每节书的子目,要以课本的史实为根据。如我引导学生将《中国古代史》(选修)第11章南北朝的二节书中的目串起来如下:“宋齐梁陈的更替(在南方),江南经济得开发,但士族很腐朽;北朝的更替(在北方),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促使)北魏孝文帝改革,(最后)北周统一北方。”这样学生就很快理清了这一章的基本线索。它是在南朝和北朝的对峙中,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3 )通过提示、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运用图表、图示把所学习的重点历史知识整理出来。(4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中国历史分类,世界历史分国整理。由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引导学生编制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大事年表,这是一种按年代顺序把重大历史事件排列起来的历史年表。它以年代为“经”,历史大事为“纬”,突出在什么样的时间下和有什么样的活动。这实质上是对重要历史时间和重大历史事件,按一定序列重组或再编码的过程。因而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运用这种方式,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效果是很好的。历史大事年表的种类有:章节大事年表、专题史大事年表、国别史大事年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等。例如引导学生按年代顺序排列一章或节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编制而成的章节历史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章节的历史发展线索。如中国近代史中“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一章的大事年表,世界现代史中“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一章第二节的大事年表;引导学生按年代顺序排列某一专题内容的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编制而成的专题史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某一专题的发展线索。如中国古代史上中国古代政治大事年表,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国侵略的大事年表,世界近现代史上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大事年表;引导学生对世界史以国分类按时间顺序排列各国重大历史事件,这样编制而成的国别史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理清世界史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线索。如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历史大事年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是以年代为顺序对中外一切重大历史事件综合编制而成的年表。运用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可以帮助学生从总体上理清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如把中学教材所附的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并列重新编排,就可以制成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引导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除上面所提到的外,还有很多的。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所用的“纲要图示”式板书法;指导学生编写自学提纲;精心设计综合性和概括性强的题目来训练学生等方法,达到帮助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目的。至于选择那一种方法最好,要根据执教老师本人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方法,它们之间都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有机的统一,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渗透。总之,引导学生,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清楚了,就能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抓住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抓住了它的主流和内在联系,起到了纲举目张,多而不乱的实际功效。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清历史知识发展线索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牢固掌握,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