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田晓奇

田晓奇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医院 210031

【摘要】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充填网塞修补组(1组)和腹膜前圆形补片修补组(2组)各5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均获痊愈, 1组术后一年复发1例,切口处出现反复不适3例;2组术后一年无复发,未出现术后切口处明显不适。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采用内环口处腹膜前圆形补片修补方式,手术损伤小,操作方便,术后局部疼痛、异物感轻微,复发率更低,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一种可靠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可将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好发于儿童及成年人,直疝多见于老年人。对于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手术修补,传统疝修补术主要是缝合法,因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牵扯、疼痛明显,复发率较高,临床现已少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tension-free hernioplasty)是由美国医师Lichtenstein于1986年提出的,此种修补以人工生物材料作为补片用以加强腹股沟管的后壁,此法克服了传统手术对正常组织解剖结构的干扰,层次清楚,而且修补后周围组织无张力,故命名为“无张力疝修补术”[1]。本文就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手术治疗效果做出相关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0年3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10例腹股沟疝患者, 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充填网塞修补组(1组)和腹膜前圆形补片修补组(2组)各55例,其中1组男46例,女9例;年龄21~83岁,平均43.9岁;病程2~39个月,平均16.8个月;其中腹股沟斜疝51例,腹股沟直疝4例。2组中男48例,女7例;年龄23~81岁,平均44.2岁;病程2~37个月,平均17.5个月;其中腹股沟斜疝49例,腹股沟直疝5例,复发性疝1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病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①患者均采用椎管内麻醉,个别高龄患者因脊柱增生椎管内麻醉未能成功改用全麻方式。取仰卧位,选用腹股沟上方斜切口或横切口,在精索内前方寻到疝囊,如果是小疝囊,给予高位游离至疝囊颈,不切开疝囊;如大疝囊在耻骨结节处横断,远端止血留入阴囊中,于疝囊颈部缝扎关闭。② 1组采用国产善释锥形充填网塞及舟型补片,将网塞尖端填入内环口,让展开的网塞外瓣置于腹横筋膜后方的腹膜外间隙,再将网塞瓣片与疝环边缘腹横筋膜缝合4~6针固定,将舟形平补片置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后方,平整地覆盖在腹横筋膜表面,鱼尾状开口处缝合,使其与精索间通过一指尖为宜,将补片四周分别与联合肌腱、腹股沟韧带及耻骨结节上腱膜组织固定数针,缝合腹外斜肌腱膜,重建外环,皮内缝合切口。③2组采用国产善释腹膜前圆形补片及舟型补片,缝扎疝囊颈部后于内环口处用湿润小纱布填入腹膜前间隙柔性分离出直径约10cm的腔隙,分离过程中注意保护邻近的腹壁下血管,需满意的麻醉效果以使周围筋膜松弛,避免腹膜破损。将圆形补片平铺于分离的腹膜前间隙,十字花瓣适当修剪与内环口处腹横筋膜缝合固定两针。舟形平补片加强腹股沟管后壁方法同1组。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观察其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发率及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比较

可以看出,1组复发率为1.8%,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组复发率为?%,术后无并发症。1组术后出现切口处疼痛3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2可以看出,观察组复发率为1.1%,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6%;对照组复发率为14.5%,术后发生并发症17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9%。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是目前为止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传统修补术由于创伤大、操作不便,术后并发症较多且存在“张力”问题,复发率高,随着现代临床对腹股沟疝病因和腹股沟区解剖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人工合成疝修补材料的优化,传统修补术已经逐渐为无张力疝修补术所代替。随着年龄的增长,成人机体内胶原纤维的合成会逐渐减少,且分解增加,腹股沟疝区的腹横筋膜发生进行性退变,使其本身的抗张强度逐渐减弱,当今医学认为腹横筋膜的缺损和破坏是引起腹股沟疝最为重要的原因[2]。锥形充填网塞针对疝囊口处的分散受力及修补的作用突出,但因锥形多层折叠的结构,局部会有包块异物感甚至疼痛。且对于内环口周围薄弱的腹横筋膜修补范围不足,导致充填网塞周围疝复发的可能性增加。腹膜前圆形带中心花瓣平补片其直径10cm,术中平铺于内环处腹膜前间隙,其修补加强内环处腹横筋膜的范围扩大,且为薄层结构,可以达到良好的生理性无张力修补的效果,较锥形网塞的修补结构更为优化。平铺于腹膜前间隙的补片也不需在筋膜深面缝合固定,只需将中心花瓣于内环口处筋膜缝合固定。手术损伤小,操作方便,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更低。但需注意分离腹膜前间隙时动作要轻柔,配合良好的麻醉肌松,以防止分离时撕破腹膜或损伤腹壁下血管。

综上所诉,采用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腹股沟疝的治疗具有更理想的治疗效果,且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岩,郭勇,戎亚军等.成人腹股沟疝平片法无张力疝修补术301例分析[J].河北医药,2009,3(116):2100-2101.

[2]赵永红,史金鸽.浅谈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66例治疗体会[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0,23(6):1697-1698.

论文作者:田晓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9

标签:;  ;  ;  ;  ;  ;  ;  ;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田晓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