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图书市场四大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图书市场论文,计算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算机图书,无疑是近几年我国图书市场的兴奋区,连续几年保持了30%的增长率,把它比喻成一辆不断加速的列车,恐怕并不为过。全国约2000万台计算机保有量及IT产业的迅猛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劲的助推力,相信不会有人怀疑它的未来时速。然而,看起来很火的计算机图书市场存在的一些误区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盲目追随流行软件,重复出版严重
“我们几乎都想不出书名了”,这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发行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的一句感叹。他的言外之意是,计算机图书重复出版的程度已经到了稍不留神即有重名的危险境地。
有调查显示,1998年下半年我国计算机图书动销品种为10400种, 另据北京图书大厦最新统计,其计算机图书已达13000种, 而美国计算机图书仅为2000多个品种。目前市场上的计算机图书品种高度集中在热门选题上, 如有关互联网的入门书就有, 《INTERNET 基础教程》《INTERNET基础与应用》、《INTERNET基础与使用》《INTERNET基础与应用教程》、《INTERNET基础与综合应用》《INTERNET 实用指南》、 《INTERNET应用指南》……令人难以分辨彼此。更有甚者,重名重姓的图书层出不穷。粗略统计,以《C语言程序设计》命名的有12种,以《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命名的有10种,以《C语言基础教程》和《C语言教程》命名的分别有4种,以《C语言入门》命名的有3种。
据业内人士估计,大约有60%—70%的计算机图书都是围绕微软公司软件产品的普及型读物,如有关Win98、office97的图书不下200个品种。大量低水平重复不仅限制了计算机图书整体质量的提升,而且单品种印数下降加大了图书成本,同时同类题材的品种过剩,也使许多图书难逃退货的命运,再加上计算机图书实效性强、寿命短,退回来的图书很难盘活,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变成死书。为了推销这些内容雷同的图书,有的出版社不惜打破同行间的默契,降低折扣发货,于是市场不规范行为增多,甚至有业内人士担心计算机图书市场有步前几年挂历市场后尘的危险。而更重要的是,大量低水平重复出版的此类图书使读者无所适从,坏了读者的胃口。
缺乏冷静分析,仓促入市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59家出版社参与了计算机图书的出版, 几乎占出版社总数的一半。去年下半年以来,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人民铁道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浙江科技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为代表的一大批新生力量纷纷抢滩计算机图书市场。
计算机图书市场不是谁家的自留地,而是一块共有领地,每个出版社都有权利参与竞争,今天的新手,焉知不是日后的黑马?然而,有些出版社在入市之前,缺乏资金优势、选题资源、人员技术,显得有点盲目和浮躁。“高投入、高风险”的计算机图书在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当下,其投入和风险还在不断增大。首先,计算机图书市场经过前几年的“跑马圈地”,明显的市场空白已不存在,这就为切入市场增加了难度。其次,没有一定规模,很难形成气候。而铺的面大,虽然短时间可能站住市场,但回款难,退货多,资金压力增大。目前,已经占据计算机图书市场的某几家大社,库存达到8000万——1亿元, 而书店平均回款期远远超过半年。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话说“计算机图书市场是量级很大的竞争”,没有强大的资金作支撑,很难立住脚。同时,今年计算机软件缺少热点,需求看淡,也是一大不利因素。
新入市的出版社往往试图出奇招,以期不同凡响,从而确立知名度,然而如果背离图书市场规律,结果往往事倍功半,在这方面不乏失败的案例。比如:有的出版社一次性推出上百种计算机图书,每种都是码洋极低的小薄册子,这样做除了占用大量书号,难于上架遭书店冷遇外,也有悖于计算机图书的阅读功能,因为科技图书远远不是几页纸所能解决问题的。
“计算机图书市场的竞争其实是在拼实力”,一位深入其中的人士有感而发。在市场竞争日趋残酷的这一领地,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保障、人才支持、准确的市场定位,没有仔细估算大举进入的机会成本,结果恐怕很难尽如人意。
系列书多如牛毛,散如流星
纵观近几年计算机图书市场,套书、丛书始终受到各家出版社的宠爱,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电脑乐园”、“电脑圆梦”、“电脑快餐”、“直通车”、“一点通”、“十万个为什么”,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出版商之所以青睐套书、丛书,不外乎是追求“规模效应”,引起书店进货人员的注意,还可以挤占更多的上架地盘,归根结底,“拼品种、上规模”依然是其后台心理支持。然而,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去年下半年全国主要城市计算机图书销售排行榜显示,前100 名中只有《无老师电脑丛书》(教育科学版)全线开花,其余丛书都只是一花独秀,占据该排行榜主流地位的恰恰不是套书、丛书,而是单本书。这或多或少给我们一点启示:设计套书丛书更多的是编者的一厢情愿,读者只会按需购买而不是照单全收。
其实,寻找市场的真空点,在点上做文章,培养精兵强将未必就比全线出击、集团作战效果差,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许多单本书市场反应都不错。
我们当然不能否定套书、丛书所具备的单本书无法比拟的优势,比如说便于宣传推广,营造品牌。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出版社设计套书、丛书时缺乏长远考虑,没有有意识地树立品牌,往往是推出一套就绞尽脑汁想下一套书的名字,而没有沿袭已有套书的名字,这样每套书都各领风骚没几时,就被下一套书所取代。长此以往,每套书都如流星一样被淡忘。与国内每家出版社动辄拥有数十套丛书不同的是,国外从事计算机图书出版的主要出版商往往仅有几个系列,最突出的如IDG公司, 其主打书只有“宝典”和“傻瓜”两个系列,出版社一直都围绕这两个品牌做文章。我们谈到品牌,往往仅指出版社的品牌,而忽视套书的品牌。过分迷信套书的规模效应,同时又往往是一次性行为,未能树立其品牌,这不能不说是目前计算机图书市场的一个误区。
重视中间商,忽视读者
也许许多参加过去年全国图书订货会的人都还记得这样一句口号:“书店是上帝,我们都爱你”,重视书店,希望书店人员多订货,这向来是出版社的普遍心态。由于计算机更新速度快,市场周期短,因此出版社更是把如何说服书店多订货,让自己的书早上架作为开拓市场的重心。重视中间商是生产商的普遍而必要的心态,因为他们是供销链条上关键的一环,在业内物流不够顺畅的条件下,无疑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然而如果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此,甚至将其取代读者的上帝位置,则不能不说是一个误区。
目前计算机图书一般都采取新书主发,经销包退的做法,出版社如果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图书不能试销对路,就难逃退书的命运。图书的最终消费者是读者,书发出去并未完成任务,只有读者的购买行为发生才算实现生产的目的。而绝大多数的出版社却不愿作前端市场投入,即不愿意花费资金为图书投放市场作前期宣传,引导读者购买,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无暇跟踪自己产品的销售,这样难免与读者的需求脱节。随着计算机图书供大于求局面的形成,计算机软件更新速度相对放慢,计算机图书由速度型向速度质量型转化,读者的地位将越来越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