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教学理论革新的主要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代论文,趋势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综观其变革与发展,其主要趋势是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教学方法整体优化以及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自本世纪50年代末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教学改革运动,至今仍是方兴未艾。这是由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学理论革新交织而成的。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为教学理论的革新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而教学理论的革新,又为教学改革实践提供了科学向导。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层出不穷,形成学派林立、群星争辉的景象。综观这一景象,可概括出如下一些主要趋势。
一、教学目标日趋全面化
教学目标的确定,反映了一定社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缓慢发展时期,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知识量也极其有限,因此,当时学校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博闻强记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繁荣,仅有丰富的知识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尤其在当代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形势下,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要具备较高的智能,健全的个性,以及良好的品德。因此,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为当代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和追求目标。
(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统一
知识与智能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智能的发展又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条件。所以,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辩证统一的过程,两者不可偏废。现在一些教育家对学生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研究。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的巨大作用。他说:“理论知识是指从科学的体系中汲取出来的知识,即不仅是关于现象本身的知识,而且是关于各种现象的本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关于在自然界、社会生活、个别人的存在中起统治作用的规律性的知识”①,并据此提出了“理论知识占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让学生牢固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克拉夫基等同样强调让学生掌握“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的知识等等。可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仍然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生仅仅掌握了知识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提高学生智力素质和能力水平,成为当代教学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布鲁纳认为,“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指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②。赞科夫也指出:“青年人在毕业以后总会或多或少地碰到他们不熟悉的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具备相应的智慧、意志和精神品质的人,才能在他们不熟悉的环境中迅速辨别方向,顺利地采取对策。”③现在,许多有识之士甚至把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视为一个国家实力之所在,兴旺发达之所系。正如布鲁纳所说:“如果促使所有的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智力,就将使我们这个处于工艺和社会异常复杂的时代的民主国家,有更好的生存机会。”④
(二)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发展的协调
学生心理的发展不仅是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而且涉及到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认知因素方面的发展。只有二者协调互补,相互促进,才能实现内在世界诸因素协调平衡的发展,才能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正因为如此,一些教育家为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生的非认知因素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赞可夫的“一般发展”理论,不仅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把情感、意志、性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苏霍姆林斯基也将学校教育分成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并指出“教育的和谐性就在于,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下述两种机能协调和平衡起来:一方面,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是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心实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和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在集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发展和表现”⑤。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理论也认为,理智与情感,分析与综合,有意识与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教学过程就是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认知因素发展与非认知因素发展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情感中的理智感,而且要培养道德感。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人们心理上的平衡。因此,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当代学校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1986年日本临时审议会提出改善普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着眼点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格,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包括品德、情操在内,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教育未来一代“学会关心”和提倡“全球合作精神”作为大会的主要议题。可见,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已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三)身心发展的和谐
学生的和谐发展,不仅指心理发展,而且包括身体发展。教学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学生的体力。一些教育家的研究表明: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相互联系、彼此促进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人的意志力。”⑥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就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使人的大脑左半球与大脑右半球协调地进行活动,让学生在享受美的旋律中从事学习,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减轻了学习负担,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之,学生的知识、技能、智能、情感、思想品德、体力等等,并不是一部分一部分割裂地、孤立地培养的,而应始终置于综合训练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任务会更加多样,教学目标也日趋全面,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塑造人的健全、完善的个性。
二、课程设置综合化,教材内容结构化
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知识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并且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使知识更加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新特点?世界各国教育家围绕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改革上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课程设置综合化
所谓综合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合并若干学科,开设一些综合性课程。如美国新编的《统一现代数学》,打破了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的分科体系,用现代数学的集合、关系、映射、群、环、域等基本概念重新组成综合新体系。日本的高中开设“数理”课,包括综合数学、计算机数学、综合物理、综合化学、综合生物、综合地学等。同时在一些小学实验“综合性学习”、“合科性学习”。综合性课程的出现,是当代科学知识趋于综合化、一体化的反映。第二,课程结构综合化,综合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课程,打破单一僵化的课程结构。如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教育课程并举,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并举,等等。如德国在中、小学生毕业前开设劳动课,对学生进行职业方向指导。高中的选修课有经济、簿记、会计、速记、打字、技术制图等。日本普通高中的选修课多达30余种,还设有工、农、商、水产、护士等100多种职业课。美国的职业中学也加强了数学、物理、化学、社会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以便给学生打下科学根基。另外,为充实先进的科学知识,反映现代科学的新成果,目前世界各国在课程设置上,既保留一些传统的基础学科,又增加了一些新兴学科,如电子计算机程序编制、人口科学、环境科学、经济科学等等。课程设置综合化,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它对学生升学选择专业和毕业选择职业都大有裨益。
(二)教材内容结构化
面对知识量激增、教材内容庞杂、学生负担过重的状况,各国教育家纷纷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中的知识都可以引出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⑦。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体系。“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联系的”,“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的,几乎归结为定义,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⑧。德国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等人,早在50年代初就提出改革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这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上,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赞可夫提出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强调让学生掌握“关于各种现象的本质的相互联系的知识”、“规律性的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规律性的知识,才能以一贯十,触类旁通,从而利于学生的一般发展。
无论是布鲁纳倡导的学科的基本结构,赞可夫强调的理论知识,还是瓦·根舍因等所坚持的“范例性”,都企图使教材内容日趋结构化。学生学了这些结构性的知识,就有利于迅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内容,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以更好地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教学方法整体优化
确定了教学目的,具备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之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就成为教学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学方法的合理组合、正确运用,是实现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国内外一些教育家和一些优秀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改革的实验中,倡导和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教学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把自学、讲授、问题、实验、讨论、练习等多个因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和系统,它既是师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手段,又包括一定的教学原则、一定的组织形式和过程在内,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和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组合。当代教学方法发展的趋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现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统一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多半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传授的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突出表现在:第一,重视形成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和学习情绪生活。赞可夫强调学生的内部诱因,布鲁纳强调内在动机的作用。学习过程是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当代教学方法十分重视非认知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赞可夫断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第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独立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现代教学方法从“学”出发,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示范、引导、点拨,与学生的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现代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学”,但并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主张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社会对青年一代要求的提高,其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如果说,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给学生以系统的知识上,那么,现代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主要是给学生鼓励、组织、点拨、引导,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实现系统知识学习与智能发展的统一
强调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其根本目的是在教师启发之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求,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能发展的统一。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或者“解决问题”。他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象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发现法在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独立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
现在,国外流行问题教学法。那么,什么是问题教学法呢?苏联教育家克拉斯诺夫教授说,问题教学法是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以寻求解决的一种教学方法。美国一些教育家也认为,问题教学法是让学生独立工作、自我发现问题、掌握原理原则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既可以采用教师的叙述,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让学生独立工作、钻研、实验和操作,其根本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认识的可能性,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能够进行探讨和创造的能力。
(三)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实现因材施教与全面发展的统一
现代教学实践表明,教学过程的组织和顺利进行,必须建立在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之上,既要重视他们共同的发展水平和变化趋向,还要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三百名学生就会有三百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因此,教师应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分析了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认为占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一种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能差异。因此,教师只要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学习每一门学科,达到确定的全部教学目标,获得优异的水平。为此,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这一教学的系统方法。巴班斯基也认为,“如果我们想通过教学过程,使全体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那么,就应当对他们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但他同时反对将优差学生分别编班教学的方式,坚持认为“区别教学的基本原则,应当不是简化教养内容,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⑩。
总之,要想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单纯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实难奏效。教师应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把现代技术引进教学领域,以便把手工业性质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造成为现代化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方法。近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教学技术、手段也不断革新,逐步实现了教学手段现代化。其主要发展趋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视听工具趋于自动化、微型化和多元一体化
60年代中期,美国的幻灯放映机已能按任何需要自动装片;电影胶片的装卸已自动化。较先进的语言专用教室,除了耳机、扩音机、录音机等常用设备以外,已用双轨录音机,有些甚至装设了闭路电视系统。70年代初期,录象机成为先进的视听工具;尖端技术--盒式电视、传象电话、留象片、闭路电视等,已经在美国和加拿大装备了成千上万个中心,并开始在欧洲出现。现在,盒式放映机、盒式电视机、盒式录音机、盒式录象机在许多国家已普遍用于教学。美国南俄勒冈州立学院教育媒体专家阿尔纳·亚勒兰姆斯博士预测在最近几年内可出现群载媒体(The Omnibus Medium),它把多种采用数字化技术的音频、视像和存储媒体集于一体,使之既可以用于娱乐、教育,又可用于信息检索。这种群载媒体不仅有重放功能,还能记录和创作。他认为,全便携式电视监视器的出现也为期不远。这种终端设备配合小型微机,能够使小学生把全套装置放在他的书包里,在课堂上“记笔记”。
(二)电子计算机和教育卫星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80年代,电子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除了在学校行政管理方面大量使用电子计算机以外,电子计算机还用于计算和教学。目前,电子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两种形式:辅助教学(CAI)和管理教学(CMI)。电子计算机的主要对象是学生,用电子计算机代替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和提出各种问题,帮助学生自学。它能集中优秀教师的共同智慧,用最形象生动的方法同时对多名学生施行个别化教学。电子计算机管理教学的主要辅助对象是教师,它用电子计算机来管理、指导和研究教学过程。其应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管理和监督教学活动;出作业或考试题目和评分;教学资料的自动编目与检索,等等。现在,日本出现了电子图书馆。这种图书馆能把报刊杂志流通的信息储存在电子计算机中,学员通过设在家中的微电脑,与中心计算机联系,信息便可以从自己的传真机中打印出来,及时获得最新的科技知识,便于自我学习与提高。
通讯卫星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对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及扫盲等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通过卫星不仅可以把信息传播到经济发达的城市,而且可以把信息传播到穷乡僻壤,以至边远地区,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例如,美国1974年5月发射“实用技术卫星6号”,起初主要目的是培训美国边远偏僻地区的小学教师。后来,加拿大、阿尔及利亚、巴西、印度等国都着手利用卫星进行各种教学实验。1975年4月,印度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准备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利用人造卫星中继播送农村教育课程的国家。
(三)教学技术将更好地促进教学最优化
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以及教师、学生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教学媒体只是教学系统的一个要素。教学手段现代化,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的确解决了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为教学最优化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媒体技术解决不了教育的全部,现代化的媒体并不等于教学的现代化。教学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因此,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学的各个部分(包括教学媒体)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才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根本途径。于是,教学技术研究的重心逐渐由媒体应用转向了系统设计、实施、评价,教学技术的发展也由媒体技术阶段进入系统技术阶段。它首先在日本、美国等教学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开始了这一重心的转移。美国印第安那州立大学的罗伯特·海因涅奇及迈克尔·莫兰达两位教育技术专家和普渡大学的詹姆士·勒赛尔教授在解释教学技术概念时,认为“技术”的概念应当包括对教与学的全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估,既包括媒体因素(软硬件技术),又包括人的因素(教师、工程技术人员、节目制作人员、学习者等等),还包括人际、人机之间的交互关系的因素等等,以实现效果的最优化为其目标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可见,教学技术的发展以实现教学最优化为目标,将成为世界性的趋势。
注释:
①⑨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2、106页。
②④⑦⑧ 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30、8、12页。
③《赞科夫新教学体系及其讨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⑤ 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的智育观简介》,《教育研究》1980年5期。
⑥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62页。
⑩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教育研究》1982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