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文地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我国水文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准确掌握各地区不同的水文地质特点,就有可能引发地面塌陷以及泥石流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对人们正常生产生活以及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要加大对水文地质的研究力度,为地质灾害的治理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还应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水文地质因素特性,从而实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
关键词: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影响因素;治理措施
水文地质是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我国不仅幅员辽阔拥有多种地形地貌特点,而且这些地区水文地质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不能准确掌握水文地质情况,就难以有效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从而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加大对各地区水文地质情况的研究,通过地质勘测等多种手段准确掌握各地区水文地质特点,这样才能为预测地质灾害、制定应急处置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对水文地质因素的了解,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影响措施来改善地质特性,从而达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
一、分析水文地质对地质灾害的具体影响
(一)水文地质因素会造成砂土液化灾害
砂土液化是水文地质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之一。发生砂土液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疏松粉或者松软细粒的砂土在外力作用下密实度提高,使得内部孔隙水的压力急剧增加,同时孔隙水压在临界地震等周期性外力的影响下会不断积累,而砂粒则相互脱离并产生悬浮现象,从而形成砂水悬液,发生液化灾害。通常在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下,液化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异,对地面产生的破坏各不相同,在砂土比较集中的地区,容易在水文地质因素影响下造成地质灾害的发生。而一旦发生砂土液化,就有可能导致房屋开裂、河道淤塞以及地面下沉等灾害性事故,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二)水文地质因素会引发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同样是受水文地质因素的影响。当某地区存在沟谷地形并且具有较大坡降条件时,就有可能成为泥石流的运动通道。同时,当土石方大量堆积在该地区时,一旦发生瞬时暴雨等强降雨时,就会形成坡面流,将成为运移泥石流的主要动力,泥石流就将沿沟谷迅速向下游区域运动,严重威胁到下游区域的安全。
(三)水文地质因素会造成地面沉降灾害
造成地面沉降灾害的因素比较多,但水文地质因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地下水在流动过程中会对地质构造产生影响。而地震等地壳运动会进一步造成土层密度降低,出现松动的情况。此时即使受到外力影响比较轻微,也会导致土层塌陷,从而引发地面沉降灾害。造成此类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对地下水过度开发,由于开采量超过了地下水补充量,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进而出现地面沉降灾害。而地面沉降会对道路和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威胁,给正常的生产生活活动带来安全隐患。
(四)水文地质因素会导致地面塌陷灾害
水文地质因素是影响岩溶坍陷的主要因素。当地下水出现强烈的循环交替运动或者埋藏较浅时,水动力条件比较容易受到干扰,地下水运动失去平衡性,使地下水大量汇集并对岩溶结构产生强烈冲刷,当岩溶为可溶岩且存在洞隙时,底层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从而造成地面盖层塌陷。
二、水文地质因素在地质灾害治理中的运用
(一)准确预报水文为地质灾害防治争取应对时间
水文地质因素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如果能够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准确预测,就可以采取有效灾害防治措施争取更多时间,达到预防地质灾害,降低灾害损失的目的。针对水文地质因素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以及突发性的问题,在预报工作中应加强对地质灾害资料的收集整理,深入分析地质灾害与水文地质因素的关联性并构建数字模型,同时要积极借鉴地质灾害治理的经验,利用数据模型来对地质灾害可能发生的概率、灾害范围以及程度进行准确预测,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另外,还应积极运用GIS、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对水文地质因素的动态监测,构建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高对水文地质监测的及时性和精确性。例如可以应用BIM模型来对监测地形地貌以及地质构造变化等多种水文地质数据,从而实现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及时预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通过改善水文地质特性来治理地质灾害
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会改变水文地质特性,并影响地质结构的稳定性,诱发地质灾害。夏季降水比较丰沛时,地下水水位可能会出现过高的情况,而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又会造成地下水位降低,造成地面塌陷。因此需要准确掌握各地区水文地质因素特性,并以此为基础,严格控制地下水的水位,提高资源开发的合理性。可以根据地下水位的实际情况利用地下水资源来灌溉农田或植被,也可以将地下水用于清洗地面等。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来改善水位地质因素特性,实现治理地质灾害的目的。此外,还应加强对污水排放的管控,避免未经处理的污水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水文地质因素发生改变,进而引发地质灾害事故。
(三)加强生态保护,减少对水文地质因素的破坏
为了实现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应采取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减少人为因素对水文地质的破坏,避免发生变化而引发地质灾害。
1、加强水文工程的建设
由于水文地质因素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在水文工程建设中应充分了解该区域的水文变化情况,针对比较容易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和特点,合理选择工程建设地点,并采取设置排水沟等设施方式对坡面流进行引流。特别是在坡降较大山区,更要加强水文工程的建设。此外,还应及时清理河道,防止河道被堵塞。在河谷地区则应采取灌浆等技术对相关建筑进行有效的防护。
2、恢复植被覆盖
提高植被的覆盖率能够改善水文地质因素,从而达到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这主要是由于当植被覆盖条件比较好时,就能够对坡面流进行控制,降低其流量,并提高斜坡的稳定性,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
3、加强雨季对水文地质的监测
水文地质因素在雨季往往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使地质灾害发生机率增高。因此在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要对水文地质情况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水文地质因素的变化特点,特别是对地下水水位以及地质结构的变化要连续性监测动态,以便为灾害预警及时提供数据信息。
(三)根据水文地质信息制定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措施
运用水文地质因素可以为制定地质灾害发生时的应急预案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从而达到降低灾害损失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综合运用降雨趋势分析或者地质条件分析等多种方法,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水文地质条件来分析降雨趋势,并结合气象预测数据来制定更加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例如某地质灾害易发的峡谷地区,根据分析结果发现该区域在5到9月期间降雨比往年同期有所减少,出现了旱涝交替的情况,但在局部地区则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且水文地质因素在该时间段内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引发地质灾害的机率较大时,应在重点在该时间区间采取应对崩塌或者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措施,控制灾害损失程度。
四、总结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而水文地质因素是引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对水文地质因素的研究力度,通过地质勘测等多种技术手段来准确掌握水文地质情况,分析水文地质特点,制定有效的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以及应急处置预案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同时还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水文地质特性,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也要做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提高资源开发的合理性,避免对水文地质因素造成负面影响,诱发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汪永胜,王建斌,范增顺.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J].世界有色金属,2018(22):255+257.
[2]任敬存,刘占宁.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低碳世界,2019,9(1):72-73.
[3]张江.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及防治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8(11):146-147.
[4]陆明杰.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居舍,2018(26):228.
[5]熊书林.分析水文地质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J].能源与环境,2018(4):94-95.
作者简介
林俊,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水文地质及矿产勘查。
论文作者:林俊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
标签:水文地质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因素论文; 灾害论文; 地下水论文; 发生论文; 目的论文; 《防护工程》2019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