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_农民论文

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_农民论文

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的又一次伟大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农村的经济改革是从推行家庭承包经营开始的。家庭承包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整个地改变了农村面貌,这是任何人都承认的。但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能否继续前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这在少数人中仍有疑虑。本文要回答的正是这个问题。

家庭承包经营实行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0年。事实雄辩地证明了,家庭承包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长期坚持。

但是,我们今天的家庭承包经营终究还是一种小规模经营,这种小规模经营似乎很难适应采用大型机械化生产的现代技术;一家一户完成从种到收的全部农活,很难实行分工分业的现代劳动分工:单一的粮食生产所能容纳的生产资源十分有限,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的消费需要,收入十分有限,农民生活难以改善,扩大再生产只能在十分有限的规模上进行;由于投入的有限性,农户还只能采用传统的技术和粗放的生产发展形式;农产品的商品率也还不高,影响了农村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因此,一些人每当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趋缓,一有风吹草动,就认为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已经耗竭,一些基层农村干部也十分向往于人民公社时期自己手中掌握的权力,热衰于废除家庭承包经营,实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集体分配的经济制度。

为什么具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家庭承包制度却与传统的生产力相配对?难道它只能与传统的生产力相配对?这一似乎是十分矛盾的现象到底应该怎样看待?

其实,任何一种经济现象和经营制度,都存在着两个方面:它的生产关系方面和它的生产力方面。前者主要回答产权归属、分配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后者所要回答的问题则是人们在生产中使用的生产工具及技术的类型、劳动的分工水平、生产规模、集约化程度、劳动者的素质、信息及管理水平等等。两者同时存在于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对立统一体内部。

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看。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以村为单位建立社区性合作组织,土地仍然归集体所有,但使用权属于农户,30年不变。农户作为基本生产单位与集体签订承包合同,向集体承包农业税、特产税和上交集体的提留,余下产品和现金归农户所有。由于农业税及提留是固定的,因而农户的收入越多,留下归农户自己所有的产品及收入也越多。社区性合作社统一经营农户单家独户所无力经营的项目,如村办企业、兴建和管理较大的水利设施、病虫防治、使用大型农机具等等。农村中出现了双层经营、统分结合的经济结构,在保持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充分调动了农户作为独立商品生产者的经营积极性,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

这些农户具有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市场所显示的社会需求及利润信息,充分利用集体土地和私有生产资料的一切潜力,自主地从事生产而不需要有任何人的监督和推动。他们渴望并积极引进新产品和新技术,改善经营,以便尽可能多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利于在竞争中取胜。他们具有内在动力在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下,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就上述家庭承包经营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特点,即从能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这个最本质的联系来说,不论在农村经济改革的初期、现在以及相当长的未来,都不存在有任何改变的根据,因此,都具有极其旺盛的生命力。那种认为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已经耗竭,要让位于新的经营形式的论点是毫无根据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承包经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最充分、现实地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表现出极其旺盛的生命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需要有生产力方面的条件:第一,家庭承包经营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联系,运转在商品经济的环境里而不是运转在自然经济的环境里;第二,家庭承包经营必须要能找到一种有效的组织生产力的经营方式,这就是产业化的经营形式,而不再囿于小规模、粗放、依靠传统技术的经营形式。

第一,要把家庭承包经营转移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来。

任何家庭承包经营都不能脱离外界的经济环境。如果加以粗略划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所联系的外界经济环境共有三类:自然经济、简单商品经济和发达市场经济。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活需要以及维持再生产所需要的投入。简言之,它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于直接的生活消费,包括生产的粮食、油料、蔬菜、烟叶和秸秆等,一般不经过现代工业加工而直接用于自己家庭的生活消费。另一部分用于第二年再生产的生产性消费,包括预留下年生产所需要的种籽,牲畜的粪便用做下年的肥料,谷草及其它秸秆用于牲畜的饲料,这些是农田作业的动力来源。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来之于农业内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生活消费,以便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最终目的同样也是维持第二年生产的恢复和继续。这样,在自然经济中从生产、消费到再生产形成了一个内部的闭合性循环圈。

这个循环圈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特征:(1 )这个循环圈基本上不接受或者很少接受外来物质的投入。投入及产出都在这个循环圈内部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者没有能力来扩大生产,从而也就没有能力来购买外来物资包括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农业技术及信息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这个闭合性的循环圈也就不可能有递加的外来生产要素的投入。(2 )从第一年的生产结束作为起点到第二年的再生产开始作为终点的这个循环圈中,用于补偿生产消耗和用于补偿生活消耗的生产及生活要素由于没有递增部分,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能保持原有的规模,年复一年简单地重复着。饲料无法增加,饲养的牲畜数只能维持原状,肥料因而也只能保持上一年的水平,当年的生产只能在上一年的基础上按同一规模重复进行;同样,第二年的生产规模也就决定了第三年的规模。假使说其中哪个生产要素可以增加的话,那就是劳动力。在农业劳动力过剩的条件下,农业劳动力的增加并不能导致产出的增加,但同时却增加了用于补偿生活消耗的部分,导致人口、劳动力和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资源间平衡的破坏,劳动力无法维持原有的体力和智力水平进入第二年的再生产。这样,这个闭合性的循环圈就只会在不断缩小的基础上重复。(3)自然经济原有生产要素的种类和规模无法改变, 因而只能是一种凝固、停滞的经济。技术无法进步,生产不能扩大,生活难以改善。生产者只能因循守旧地按照传统生产、技术、生活方式一代复一代渡过艰难的岁月。(4)自然经济是一种“惰性经济”, 它产生的典型环境条件是与世隔绝。当然,在今天这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已不多见,但在我国中西部贫困地区还大量存在。自然经济所独具的封闭性内部生产、生活循环圈注定了人们的消费是习惯了的世代相传的消费需求,不可能有新的消费渴望和消费刺激。人们也已经习惯了世代相传的生产要素及方式,不再有对新的要素投入的渴望和激励。家庭经营本身从本质上来说具有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这种内在动力只能处于潜在状况,难以演化成为现实的动力。农民还不存在现实的激励、冲动和动力去改变旧的经济和生活方式,这种经济可以称之为惰性经济,尽管外面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但自然经济到处仍在顽强地自处于变革之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就会是另一种情况。这是因为:(1)生产者已不再是为自己的消费而生产,而是为了出售、 为了市场的需要而生产,追求着价值的增值和利润。在一般情况下,生产者所创造的商品量越大,则利润额也越多。这种机制十分有利于把越来越多的农民卷入商品生产和销售的潮流中来,而不需要有人来督促、检查和推动。(2)市场上各种各样的商品生产的量是由价值规模调节的, 商品的量过大,价格就要下降以至于生产者无利可得,迫使生产者转而生产其他需求量大的商品。这样,多次的供需失衡、多次的转产和调整,就能达成某一时期相对的供求平衡。这时,社会上的各种各样自然的及经济的资源都统一配置在全社会商品供求平衡的总格局之下,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3)任何商品生产者的商品都要拿到市场去检验。 如果他的个别商品生产时耗费劳动大于社会平均劳动耗费,他就只能获得比社会平均利润为低的利润,或者无利可得,甚至亏损;反之,就能获得超额利润,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因此,这种机制十分有利于商品生产者去不断引进新的先进技术、获取新的信息、更新设备、改进经营管理等等,以求获取更多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余额。

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能够不断地调动人们内在的动力去从事社会需要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促进潜在资源的开发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推广生产诸要素的合理组合,以及新技术的不断采用和经营管理的持续改进,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促进生产力的更新和进步。这就是为什么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以便为更高级社会准备好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

历史总是在不断发展前进的,任何一种经营方式也是要不断发展前进的,家庭承包经营也不例外,它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也是要发展前进、不断完善。我们要使那些还处在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经过简单商品经济走向发达的市场经济,推动那些还处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走向发达的市场经济,才能使自己的潜力不断释放,旺盛的生命力得到充分体现。

第二,农业产业化是所找到的一种最有效的组织农村生产力的组合方式。

自80年代初期在全国推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亿万农民一直在寻找一种最有效地组织农村生产力的组合方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这种组合方式,这就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于1986年在山东最先出现,然后以星火燎原之势向全国扩展。尽管各地的具体做法很不一样,概括起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1)农户的专业化。农户在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的同时, 往往把由于土地面积过小而剩余的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充分利用起来,从事集约化程度较高的非粮产业的生产,包括蔬菜业、果林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以及特色农业等等。在开始时这些非粮产业一般作为家庭经营的副业而存在,但是由于这些新产业集约化水平高,所创造价值远远高过粮食产业,大幅度地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农户利用增加了的收入不断扩大这些新产业的生产规模,这些新产业迅速壮大起来,其产出以及在其上的投入反过来成了家庭经济的主要部分,从而原来作为副业的新产业发展成为家庭经济的主业,农户也转而成为从事这一新产业的专业农户。这些专业农户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周围邻里农户以及全村农户转而从事专业生产,全村以至于一个地区都主要从事该产业的专业生产,这样就出现了专业村及专业区域。这些非粮新产业集约度高,技术含量大,投入集中,占地不多,便于规模经营,具有分工分业所固有的一切优越性。(2)农业的社会化。 专业化和社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专业化生产与农户过去所进行的粮食生产不同,不可能主要依靠农业内部来提供所需的各种各样、数量巨大的生产资料。例如专业养鸡户,需要成批的雏鸡、笼舍、供水及供饲设备,不间断提供经科学配方的饲料、疫病防治技术及销售鸡蛋或成鸡,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单家独户的专业农户自身所能解决的。因此,专业农户在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同时,必然要求由社会来承担产前、产中及产后的一系列服务,而自身只承担专业生产的生产过程,或其中的某个生产阶段,甚至只承担其中的某个操作。一部分专业农户从生产过程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服务性行业,成了服务专业户,例如,专业销售户、信息技术服务户、生产资料供应户、农产品加工户、运输户及储藏专业户以及各种各样的服务组织等等。这些专业服务组织的服务对象是成批的专业农户,因而能够实行批量服务,规模经营,从而比起专业农户从事自我服务来,必然极大地降低了服务成本,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3 )生产一体化。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深化,单个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实力逐渐增强,不断开辟新的服务领域,从原来只从事单项服务发展成为以专业为基础的多项服务,从信息技术服务到生产资料供应、销售、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的一条龙服务;从没有经济实体的服务发展到具有把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农户捆到一起,具有经济实体的农工商联合企业。这些大企业把农户相互之间在市场上的买卖关系变成了企业内部关系,这种外部关系内部化过程,进一步节约了交易成本,多次增值了原来作为原料的农产品,协调了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大大增加了农业及农民的收入。

上述三个方面的深刻变化带给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难以估量的:

——农户已经从原来孤立于整个社会生产之外的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状态中摆脱出来,通过越来越深化的劳动分工,演化成为彼此相互依赖的整个社会生产的完整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劳动分工的深化正是经济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

——在资源优化配置前提下出现的农村产业结构的根本变更,把农业从粮食生产狭窄的单一经营的封闭自我循环的小圈子中解脱出来,走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这些新产业的涌现,极大地增加了从现代工业、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行业购买的现代生产资料,并把自己的产品作为其他现代行业的原料而不是直接消费。农业与其他现代行业间的关联度大大加强了,成为整个国民经济中并起并坐的众多现代产业中平等的一员。

——非粮产业的广泛发展,打破了农业产业规模受我国数量有限的耕地数量的制约,推动了立足于非耕地资源、庭院经济等集约化程度很高的经济发展方式在农业的实施。这些新产业一改粮食生产吸纳物化劳动及活劳动十分有限的粗放经营的发展方式,提供了成倍、十几倍以至于几十倍扩大投资,同时提供了把目前1/3、 以至于一半的富余农业劳动力吸纳到农业中来的巨大可能性。许多产业化水平高的村庄农业劳动力不再过剩而是严重不足,吸收了周围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本身就是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只被理解为耕地面积的扩大,这是片面的,单位耕地面积上投入规模(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扩大就是规模的扩大。还有,专业农户现在仍然是单家独户地进行生产,但是集专业农户于一体,整个村庄、整个地区都实行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大批量地投入同种生产资料、大批量地生产同类农产品,大规模地在大型企业中进行产品的加工、包装、销售,从群体上来说又是一种大规模经营。在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下,企图步北美、澳大利亚等人少地多国家的后尘,通过扩大耕地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不现实的,哪怕我国把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3/4,我国农户经营规模也不过平均2公顷,仍然是个小规模经营。可见,通过增加集约经营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是在我国当前条件下提高规模经营水平的现实、独特的道路。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也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根本标志之一。

——在单一粮食生产条件下,新技术引进的余地和农民对新技术的渴求程度都低于非粮新产业。这是因为,这些新产业实行高度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本身就要求有新技术与之配套;这些新产业所需要的技术都是作为传统农民所不熟悉的,但不掌握这些技术就会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无法进行正常的经营;这些新产业引进新技术的经济回报率远远超过粮食生产,对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因此,非粮新产业迅速成长过程,就是农业用崭新技术迅速装备农业的过程。在农业产业化中到处可以看到,新技术、新工艺在引进,新装备、新设施的推广,新产业、新产品在推陈出新,整个农村悄悄地但却迅速地改变着生产力的旧面貌。

——粮食的商品率和收入水平都不高,但这些非粮新产业一开始就是以商品生产的面貌面世的,商品是把农民推向市场的惟一手段,农民手中的商品农产品多了,就必然要和市场打交道,因此商品是一叶叶把农民渡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彼岸的扁舟。此外,这些新产业又是以保证农民从中获得高收入为特征的,假使再把农民通过自办的加工、储藏所获得的多次增值的利润考虑在内,那么农民在农业产业化中所获得的收入更是超过想象了。多少年来,增加农民收入的殷切期望,却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了实现。

——农民增加了的收入的出路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用于追加的消费,包括饮食、衣物、住房、娱乐旅游等;一是用于储蓄,包括未来的扩大再生产投资和未来的消费。前者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后者称为边际储蓄倾向。当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而且收入增加的部分也还不多的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是主要的;随着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则边际消费倾向逐步降低,而边际储蓄倾向随之加大,并成了主要的倾向。这时,农民把增加了的收入越来越多地投入扩大再生产,加快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可见,农民收入增加本身就包含着农民明天加大农业现代化投资的积极因素。

我们所讲的现代化,无非就是现代工业的产品及科学技术装备农业;无非是农业劳动分工深化,降低成本,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成为整个现代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无非指的是农业的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无非指的是农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不仅有现代化的农林牧渔业的全面发展,还有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产业;无非是农民从现代化了的产业中大大增加了收入,不仅装备了农业的今天,还通过不断增加积累,扩大未来的投资,提高人的素质,为明天更高现代化水平积累着条件。这个现代化不正在农业产业化中迈步迎面向我们走来吗,这个现代化不正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并在不损害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实现的吗。

农业现代化是近百年来我国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崇高理想,现在正在变为现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动摇家庭经营的基础,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能够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规模经营等问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是我国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这是对我国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所发展起来的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所做出的最科学、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

概括起来说,最充分地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巨大生命力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农户经营要走出自然经济,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经济总体框架之中。二是要有合理组织农村生产力的最优组合方式,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在这两大前提条件中,农业产业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有了农业产业化,就能迅速地把农户经营引向市场经济,置身于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之中。

因此,从战略角度来说,我们要紧紧抓住农业产业化这个基本环节,来带动整个农户经济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更多地还仍然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具备发展农业产业化所必需的一切条件:集约化水平很高的非粮产业比较发达;农村中商品经济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专业分工以及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各种各样服务性组织有了一定的基础;乡镇企业比较发达;农民有了相当的原始积累,地方财政以及集体经济的家底也较丰厚,比较容易投资建立起龙头企业,从而通过加工、储藏、销售等服务环节,带动专业农户的成长。

但是,我们这里所要介绍的却是位于中原地带、传统粮产区的漯河的农业产业化。我们之所以要着重介绍漯河的农业产业化,因为和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正好相反,它并不具备像东部发达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切现成条件,但它却依靠正确的方针,依靠激活农村干部、激活作为农村基层的细胞——农户的积极性,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把几十万从事单一粮食生产、粗放经营的传统农户改造成为建立在分工协作基础之上、实行集约经营、高度商品化的专业农户,并依靠专业农户自身的原始积累,发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化服务组织。经营成功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还通过自身积累,建立经济实体,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框架。他们走的是一条阻力最小并通过在农业内部成长起克服阻碍农业产业化瓶颈制约的经济力量为自己开辟出走向农业产业化的现实道路。这个经验对中部及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发展农业产业化,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漯河市地处河南省南部偏东地区,辖3个县1个区,195 万农业人口,全市80%的人口是农民,人均1.27亩耕地,是个典型的粮食产区。当地除250万亩耕地和少量的地下盐矿外,没有其他任何自然资源。 农民世世代代靠粮食过日子,一直摆脱不了粮食大市、经济穷市的困境。漯河的农业产业化是从1994年3月份开始的, 比我国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启动晚,但是发展势头之迅猛是其他地方所不可企望的。到1997年,受产业化牵动的农户达34.2万户,占总农户数的72%; 专业农户发展到30万户,占总农户数的12.5%。专业村及专业区大幅度涌现; 社会化服务组织已达1 427个,出现了像双汇、南街这样大规模的龙头企业; 因农业产业化而增加值已达25.3亿元,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72.9%;农民人均收入从1993年的736元,增加到1997年的2 197元,从居全省的第8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4位;农民储蓄余额从原来的0.992 亿元上升到1997年的26.96亿元。

漯河市农业产业化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奇迹般的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富民工程”为漯河的农业产业化从广度及深度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漯河的农业产业化是从“富民工程”启动的,漯河人把“富民工程”概括为“家家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经常有收入”。这是针对漯河传统的小规模粮食种植农户经济而提出的,这些单一从事粮食生产的传统农户,户均不足5亩耕地,大量剩余劳动力游离在粮食生产之外, 形不成现实的生产力。这种农村经济格局,不仅农户的收入长期难以根本改观,同时也阻滞了农村市场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富民工程”从它原来的本意来说,是为了让农户在粮食生产之外增加新的生产门路,使富余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农民因而获得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实际的结果远远超过人们的原意,“富民工程”调动的农户从事的多种经济,包括蔬菜业、果品业、养鸡业、养猪业、养兔业、蘑菇种植业等等,都是产值及利润远远高过粮食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的新生产部门。农户原来只是作为家庭副业的却逐步发展成为农户的家庭主业,农户本身也发展成了专业农户。专业农户的示范效应推动了专业村以及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这些专业农户和原来的传统农户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是为市场而生产;他们已经不再从事万事俱全的生产,而是实行分工分业的劳动,成了整个社会统一生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们使用的生产资料已经不再靠自己生产、自己供应,而是依靠现代工业来提供,用现代技术装备了起来。总之一句话,走上了现代化生产的道路。可见,通过“富民工程”所培育起来的专业农户,是对传统农户的一种现代化改造,其历史意义无论怎样估价都不会过分的。

专业农户的出现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农业产业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从广度看,它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除粮食之外的一系列崭新的非粮新产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这些新产业,农业产业化是无法实现的;从深度看,培育出一大批经过改造的实行商品生产、分工分业并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专业农户,没有这些专业农户,产业化也同样是无法实现的。专业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真正的基础。实现农业产业化可以有以下两种模式:一是先建龙头企业,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带动并培育出专业农户,这是一种先有龙头企业后有专业农户的发展模式。一是先培育专业农户,通过专业农户对社会化服务及龙头企业的迫切需求,积累并筹措资金,创造条件,发展龙头企业,这是一种先有专业农户,后有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前者称之为逆向发展模式,后者称为顺向发展模式。一般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宜于采用前者,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适宜于采用后者。在广大欠发达地区,脱离专业农户这个基础,龙头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依靠专业农户,涌现出一大批新产业,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前提条件。然后,依靠新产业的高收入来增加粮食生产,走反弹琵琶之路。

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小规模传统农户经营必须要进行改造,因为粮食生产占用耕地多而使用劳动力少,我国是地少人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不是优势产业,其经济后果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就业困难,农户收入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潜力虽然大,但因积累不起足够扩大再生产资金而得不到发挥,农户生活难以改善,农村市场难以开发,低下的商品率难以发育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阻滞了农村经济改革深入持久地开展。还有,作为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小规模传统农户经营,技术简单,大部分生产资料及产品自我生产、自我消费,对现代工业及现代服务行业的依赖度很低,没有或很少有对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多次增值的要求。但是,作为非粮的其他农业产业,包括蔬菜业、果品业、水产业以及特色农产品栽培业等则完全不同。从事这些产业的专业农户迫切渴望现代技术,并能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他们的收入水平及积累水平都很高,在不多占用或稍微占用耕地的情况下就能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能够依靠不断增加的技术进步和递增投入,大大提高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这些产业的高商品率快速地推动了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因此,我国农村应该有一场范围广泛的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把单一的粮食生产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漯河市通过发展专业农户已经全面地启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走出了粮食大县、经济穷县的困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农村经济的一大难题。

人们往往担心,新产业的兴起是以粮食产业的被削弱作为代价的。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在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生产特别是作为传统粮食产区的粮食生产受到损害,那就应该被看成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漯河市的成功之处就在于,4 年来在漯河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非粮新产业的同时,没有削弱粮食生产,反而大大加强了粮食生产,推进了粮食生产。粮食的总产从产业化起步的1994 年89 732万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125 182万公斤,粮食总产在4 年内增加了40%。漯河的非粮新产业的大规模涌现之所以没有削弱而是加强粮食生产的原因是:第一,这些新产业一般不占用粮田,一般都是在农户的庭院经济中经营,只有蔬菜栽培业占用部分粮田,但漯河的蔬菜栽培主要采用集约化程度很高的保护地栽培,利用塑料大棚种植,只占很少粮田。第二,农户利用非粮新产业的高收入,增加了对粮食产业的投入。这段时期农机总动力从73万千瓦增加到124万千瓦, 化肥施用量从原来的62 789吨增加到81 128吨,复种指数从192%增加到211%。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有了飞速的发展,“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水田渠林路综合治理”基本达标。科技贡献率从原来的30%上升到41%。过去由于农民收入低下,投入不足,粮食生产长期进展缓慢的局面,从此得到了根本改观。

目前漯河的粮食生产还是在各个专业农户中分散进行的,有些作为主业经营,也有些已经作为家庭副业经营。这一部分专业农户中粮食生产经济地位从主业转变成为副业,应该被看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因为专业农户除把一部分资源用于粮食自给性生产之外,其余的资源都将按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转用于专业化生产而不是转用于粮食的商品化生产,粮食生产从家庭经营的主业地位转化到副业地位将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与此同时,也必将有相当部分原来从事粮食生产的耕地从专业农户的生产中游离出来。一部分农户就会转而从事大规模的专业粮食生产,直至这些农户所拥有的粮田面积能保证每个粮农都能获得与非粮专业农户相当的收入。

第三,狠抓社会化服务,是巩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专业农户经济是一种极度依赖市场的经济,离开市场将难以生存和巩固。但专业农户作为一家一户经营的经济又很难与市场直接对接。因此,如何解决专业农户与市场的衔接问题,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就成了巩固和发展专业农户的关键性措施。

解决专业农户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主要依靠发展社会化服务。在没有社会化服务的情况下,专业农户只是游离在市场之外的一个个孤岛,它所需要的技术、信息、生产资源无法从市场获得,它所生产的产品无法得到社会的承认,更谈不上加工增值。社会化服务组织正好像人体的循环系统,把人体分散在各个器官上的成亿万个原本是死气沉沉的细胞联结起来,供给氧气、营养,产生能量,排出废料,把每个细胞激活起来,生气勃勃,充满生机和活力,承担起作为机体一个组成部分应该发挥的功能和职责。哪个地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抓得早、抓得好,哪个地方的专业农户就能早日巩固、发展和繁荣起来。

漯河社会化服务是根据专业农户在发展的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从实际出发有层次地得到发展的。在专业农户创建的初期,信息、技术服务是首先要求加以解决的问题,于是技术协会遍地开花,这是社会化服务的初级形式,首先保证专业生产能正常地进行。专业农户的生产进入正规之后,接着就要求有现代高效的生产资料供应以及通畅的商品销售渠道,顺应这个要求,漯河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供销服务公司。然后,又在供销公司的基础上发展成为龙头企业,帮助农户进行农产品的加工。整个发展过程是从低级走向高级,从没有经济实体走向有经济实体,从产中向上游和下游服务领域扩张。

从经济成分上加以分析,专业农户与原来的传统农户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农户在集体的土地上经营,只使用很少量的私有生产资料,现在这些专业农户有了自己的生产性建筑物,数量相当可观的私人设备、畜禽,等等,个人私有生产资料逐渐发展成为主要成分,发展成为个体经济,甚至私营经济。在社会化服务组织中已经涌现出来一大批个体、私营、股份制、合作制及国有经济成分。这些多元化的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都在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作用,为整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添砖加瓦。

当然,不同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对提供农民服务在经济利益上的分配是不相同的。但是既然作为农民服务的实体,那么农民和这些经济实体间就会存在利益关系,他们相互依赖,谁也离不开谁。譬如,龙头企业比起专业农户来说当然是个庞然大物,手中操有“生杀大权”,但是,如果农户不提供农产品,这个庞然大物就会无疾而终;当然,农民更离不开龙头企业。这种互利互惠、荣辱与共的利害关系迫使农户与服务组织之间达成经济利益互让的契约关系,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但是,这种经济上存在的共同利益关系并没有发展成为利益共同体关系,这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只存在于专业农户自己组织起来的实行自我服务的专业性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中。这个合作社是建立在专业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实行自我服务,并在社员中间按服务量实行利润返还。合作社服务收入大,社员返还的利润额也大,两者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的关系。漯河的社会化服务组织今后应在这方面做些尝试和努力。

第四,在农业产业化取得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及时确立了以建成巨大食品加工城为中心的漯河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社会化服务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内在联系。从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看,一般先从信息、技术,然后扩展到供应、销售,最后发展到加工、储藏、包装。从他们的重要性来说,加工在所有社会化服务诸环节中处在关键的地位。其原因是: (1)一般说来,比起其他社会化服务环节,加工所带来的价值增量是最大的,特别是深加工。以小麦加工为例,把小麦加工成面粉增值为原价值的1.2倍, 加工成挂面增值成2.4倍,制成方便面增值成4.8倍,加工成锅巴增值成5.2倍,加工成饼干增值成5.9倍,等等。加工链条越长,增值量越大。因此,农民就有可能第一次把加工增值部分留在自己手中,即使粮农也可以致富。(2)农产品都具有体积大、易腐烂、 不便储藏和运输的特点,因此销售的半径小,出售价格往往处在十分不利状况下。经过加工的农产品就不同了,体积变小,重量变轻,便于运输和储藏,不再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市场的半径可以不受限制地扩大,不论本地市场、国内市场及国外市场都能销售;商品可以选择在最有利的时机出售,出售价格的选择余地大大增加了。(3 )农产品生产的诸环节在技术上最终是受加工统制的。加工环节对作为原料的农产品有严格的技术要求,品种要统一,规格要一致,使用的农药品种及时间要有严格限制,技术措施要有规程,播种期及收获期必须按加工期限严格错开等等。加工企业越现代化,则加工环节所带动的专业农户的生产也随之越现代化;加工企业规模越大,则其技术现代化的影响面也随之越宽泛。(4 )加工环节不仅只从事农产品加工,而往往与加工后的储藏、运输、销售、市场开拓等产后一系列环节结合在一起。由于农产品生产在技术上最终受加工这个环节统制,因而也统制了产前的各个环节。因此,这是社会化服务这整个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牵动了这一环,就能把产业化其他各个环节都牵动起来,把整个农村经济带动了起来。

就因为这样,漯河在启动了专业农户,广泛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就狠抓了加工这个环节,创办龙头企业,进行生产基地建设。现在漯河已经创办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 681家,拥有固定资产24亿元, 从业人员68 530人,年产值48亿元。形成粮食加工、肉类、糕点、酒类、饲料、方便食品共6大系列、52个品牌,其中有驰名全国的双汇、 南街、北徐、龙堂等巨型加工企业,初步形成了规模巨大食品城的雏形。

漯河人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不只局限于发展若干个龙头企业,而是站在更远更高的战略角度,从历史发展总体的视角上,拿起手中如椽的画笔,正在描绘漯河市未来全国第一食品大城的光辉灿烂的前景,这就是漯河人的气派和大手笔。

第五,通过转换了的政府职能,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了政府的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大力度地来推动农业产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育,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正在大踏步地进行,从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到只对经济实行引导、协调、保护、规范和服务,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质的变革。但这些职能到底应该怎样具体操作,还需要有一个逐步总结经验和完善的过程。如何把政府主导和政府职能很好结合起来,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漯河市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在启动“富民工程”时,下到村下到户,按村按户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路,解决实际困难,引导几十万户农民走上了专业化生产的康庄大道,其工作之艰巨、力度之大,只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才能与之相媲美,这里有千千万万可歌可泣的故事。没有各级干部这种积极主动性,漯河农村现在的局面不知要推后多少年。但漯河市政府领导并没有犯过多干预的错误,我们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们所有的活动都遵循市场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是顺着农民的心愿的;他们没有损害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完全由农民自己拿主意,下决心;现在干部到农户家,不再是催粮、催税、上指标,而是与农民群众在一起共同为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出主意、拿办法、解决困难,心靠近了,关系有了根本性的改善。这就是政府在大力度发展经济中没有犯过度干预的根本准则。

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宏观调控,限于提供公共物品、提供产权保障、管理和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稳定农产品市场、保障社会公平、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主要限于为农业产业化提供组织协调;提供包括资金投入、税费规范、企业外部环境良好等支持政策;启动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项目,实行思想说服、典型引路、群众自我教育;对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加强管理,保护农民及企业的合法经济利益不受侵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实行的是一条平等交换和自由竞争的经济民主路线,反对垄断和强权。因此,在政治上必然强调在四项基本原则指导下的政治民主来保证经济民主。1998年漯河市第三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在通过发扬基层政治民主来保证经济民主方面也走在许多地方的前面。

标签:;  ;  ;  ;  ;  ;  ;  ;  ;  ;  ;  ;  

工业化是农村经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