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丰璇 山东省平度市同和街道同和小学 266700
【摘要】小学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类学科,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立足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创新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以调动兴趣、培养能力为切入点,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03-146-01
在当今信息化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的必备技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小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这是新时代的新使命与新要求。反思传统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生参与兴致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滞后,单一化的教学策略以及陈旧的课堂结构,抑制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个性发展。面对影响学习效率的种种问题与原因,笔者认为新形势下构建高效课堂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任务驱动,探索中体验成功
任务驱动是一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围绕任务为核心,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学习资源开展探索与协作活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创设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在操作与思考中收获知识、提升技能。例如学习“认识画图软件”时,为了激活学生的兴趣,我制作了独特的音乐背景配合电脑绘画作品,调动积极情绪,让学生感受电脑绘画作品的神奇与魅力,在形成强烈的参与欲望基础上,我趁机导入“任务”并让大家尝试运用学过的信息技术知识处理:启动画图,了解画图工具,使用铅笔工具,使用橡皮工具……这样在我的一步步引导下,学生应用画图软件画出自己满意的图画作品。以“任务驱动”为起点,让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究,在处理典型任务的同时,学生独立地收集信息材料、运用信息技术、形成清晰的思路与方法,并且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就感与喜悦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探究意识。
2.小组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
对于一个班级的学生来说,他们不可能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个性,学习差异非常大。那么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模式,而是关注差异、体现个性,其中小组合作就是顾及每个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教学方案,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互帮互助,体验合作的乐趣与团队的意义,同时还能掌握信息技术,锻炼操作技能,这样一举多得的教学模式才能为打造高效课堂创造条件。例如学习使用Excel制作表格时,我设计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案。首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划分小组,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结合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以及兴趣爱好,确保每个小组成员的整体能力素质相仿,这样才有合作与竞争的意义。其次,发放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利用Excel表格统计组内成员上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并利用软件汇总分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合作学习方法,一方面促使熟练运用Excel表格的学生能帮助技术不扎实的学生,大家互相学习、互相指导,形成浓厚的求知氛围;另一方面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同时互相督促学习,原本上课容易溜号、愿意打游戏的学生也自觉地纠正恶习,大家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解决问题,掌握知识。
3.创设情境,实践中培养兴趣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段,如果课堂没有趣味或者吸引力,那么他们极易精神溜号,很难长时间地保持学习热情,自然也就难以达成高效学习的目标。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教师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切入点,既要体现学科特色,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将信息技术知识融入情境中,才能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维水平与操作技能,在生动且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学习《图形的变化》时,我先打开一个文档,给学生展示一组生动有趣的图片,当学生沉浸在观察与思考图片的情绪中,我继续操作软件让图片“动”起来,通过操作不同的功能,有的图片能翻转,有的图片能放大或缩小,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然被调动起来,我继续启发:大家也动手试一试,怎样给图片“变魔术”呢?在一步步的指导下,学生打开电脑中的绘图软件操作技能,他们在情境体验中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体会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最后,为了巩固课堂学习的成果,我又给大家预留一个开放性的课后作业:利用画图软件,合理地想象、联想与创新,将太阳、房子、大树、蝴蝶、花朵等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一幅又有趣又动感的作品。
4.积极反馈,评价中获得进步
课堂评价是对一节课学习成果的总结与反馈,客观、合理、全面的评价有利于小学生树立自信心,理性地认知自我、发现不足,促进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此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必须重视评价环节。首先,善用评价的激励措施,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活跃思维;另一方面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习兴趣与学习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热情。其次,想要达到理想的评价效果,要改变过去教师单向评价的模式,采用多元评价策略,包括教师评价、师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重视评价环节,重视学习反馈信息。例如学习“文章排版”时,我采用小组点评的评价策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评价每个组员的排版作品,并评选各组最佳排版作品在班级展示,我与学生一起评价各小组推举的作品,共同分析排版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通过互动评价交流,优秀的排版作品成为学生模仿与学习的榜样,他们自觉地对照自己的作品,发现不足并及时纠正。可见有效的评价促进学生进一步掌握排版知识与操作技能,并且养成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与自我认知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具有多样性、多维度的特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倡导下,如果信息技术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课堂模式中,不能紧跟教育改革步伐并客观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必然造成教学活动的低效化。因此想要打造高效率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要转变思路,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调动小学生的学习思维,驱动求知欲望,关注他们的个性化成长与可持续发展,只有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靳洪蕾.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08): 189-190.
[2]龚胜男.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18 (2):55-56.
论文作者:于丰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1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学生论文; 课堂论文; 评价论文; 高效论文; 小组论文; 小学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2月0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