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具备的教师素质_教师评价论文

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具备的教师素质_教师评价论文

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具备论文,素质论文,高校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4)06-0121-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校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立足所学,从实际背景和问题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猜想、论证、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学习。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日益显示出它对人才培养的重大作用。它对作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除了具备基本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教学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科研素质)和社会交往素质(交际素质、审美素质和个性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转变观念的素质

教学要改革,转变观念是先导。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现代教师必须适应未来社会要求,转变传统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观念,树立起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育观。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首先应树立下列六种观念:

1.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世纪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对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学生应该有展示自己聪明才智和天赋的舞台,教师的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这种可能和方便。高校研究型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天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学习积极性。研究型教学更重视教师“导”的责任,更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研究探索的教学观

教育部已于2000年将研究性学习列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开设这门课程是国家意志,其价值和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比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1)是高教法规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指出:“学士学位要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法规的要求。

(2)符合有意义的学习理论。美国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从问题情境中概括出原理、定理、法则和公式,学生就会以自己的“发现”得到的满足作为学习的动机,这样的学习就具有巨大的动力,所学到的知识比较深刻,久久不会忘记,并能广泛地应用于实际。所以,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符合J.S.布鲁纳的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3)教材的结构要求教学还原知识的发生过程。大学教材在表达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成果时,为了叙述上的严谨和简洁,也为了传授上的方便,往往忽略了知识的发生过程,有些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颠倒了知识的发现过程。许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不是事先就知道的,而是科学家们对许多具体、特殊的现象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不断分析和探索研究之后才得到的。所以,高校教学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原来的科学思维活动,重现知识的实际发生过程,沿着科学家们的思维活动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教师的“教”要从“满堂灌输”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地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的“学”要从被动接受现成的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成为新知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3.终生不懈的学习观

当今时代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断创造新的知识,知识更新的周期日益缩短。由于计算机网络和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使得学生的信息来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课堂学习以外,同学们之间的相互沟通、一些特殊项目的合作、从计算机网络上获取知识、从实习和其他课外活动中获取经验等等,都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教师要摈弃那种“一桶水”和“一碗水”的观念,时时贮藏旧知,汲取新知,积淀学识,终生不懈,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4.惟理是尊的权威观

长期以来,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途径。哪怕是最差的老师,甚至在传授知识时出现了差错,但他在课堂上还是具有绝对的权威。在研究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以后,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平台,各自独立探索,发散思维,有的同学得到的结论可能超过大纲和教材的范畴,甚至超过教师所学专业的范畴。这时,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教师失去了对知识的垄断。所以,在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教师应树立新的权威观:谁先发现了问题,谁先解决了问题,谁就是权威。

5.共同参与的角色观

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我讲你听,我问你答。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从重视教师传授、重视学习结果、重视书本知识和重视考试成绩转变为重视学生研究、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实践操作和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等。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把握学生的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建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6.民主合作的师生观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他们往往以知识的占有者、道德的化身和社会要求的代言人等身份,对学生发号施令。而学生的权利被忽视了,作为被动的一方,他们对教师只能仰视、尊敬和效法。师生之间的人格关系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双方很难做到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教学相长。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充分地体现平等、民主与合作。教师既是探索知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对自己的尊严、权利、灵感、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尊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断增多,学生完全有可能在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超过教师,有时可能提出教师无法回答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当把研究型教学看成是一个面临新的挑战的机会,一个增长自己知识的机会,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机会。要以和学生平等合作的地位与学生一起查阅资料、走访调查、分析论证、寻求答案。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发展自身的自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发现问题的素质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同时,问题也是高校研究型教学的载体。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就相当于研究型教学找到了一个好的切入口。只有从具有新颖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出发,激励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引发真正的对新知识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准备研究型教学课时,应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提出问题和提出怎样的问题,维持探索活动的适当难度,不断向学生指出讨论中有争议的部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和探索活动以后,可以提出一些反思的问题,以引发同学们对前一段过程的反思。例如,我们在进行参考文献[1]中的用初等变换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教学时,教材上只讲了用行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情形,我们提出以下问题:(1)用列初等变换可否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2)用初等变换(行、列都用)可否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3)既然用行初等变换、列初等变换和初等变换(行、列都用)都可以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为什么教材上只讲用行初等变换求逆矩阵呢?这样,经过反思,就为进行用初等变换解线性方程组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三、创设情境的素质

创设供探究知识的真实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象科学家一样工作,从而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可以使学生理解创造与社会需求和文化背景的关系,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知识,产生未来创造的动机,掌握创造的方法。高校实施研究型教学,关键在于创设情境。情境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等。研究型教学主要是指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对问题情境的解决,确定研究课题,给思维以创新。创设问题情境要做到难度适中并要成为新旧知识的纽带。要想创设好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况,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再次要求教师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要简单地直接给出,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课题。例如,在进行参考文献[1]中的用初等变换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教学时,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

设A为一个二阶可逆矩阵,E为二阶单位矩阵。

(1)二人一组分别对A、E进行相同的行初等变换,将A变为E,E变成了怎样的矩阵(用B表示)?

(2)A和B有何关系?

(3)对于任何一个n阶可逆矩阵A,上面的规律还成立吗?证明你的结论。

以上的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出用初等变换求可逆矩阵的方法。我们把上面三个问题中的行初等变换分别换成列初等变换和初等变换(行、列都用),又得到另外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出教材上没有的用列初等变换和用初等变换(行、列都用)求可逆矩阵的逆矩阵的方法。

四、引导发现的素质

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活动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的结果。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研究型教学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准备期,精心准备,明确目的。教师要提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与意义;提供活动的社会与生活背景,供给活动的实物与文字材料;分析学习任务,确定活动目标,制定出初步方案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是开始时,创设情境,引导探究。教师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索方式,与同学们共同开展研究活动,有效地推动活动的发展。

三是遇到疑难时,多加鼓励,对症下药。教师要肯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指出症结所在,激励学生迎难而上。

四是成功时,积极评价,纵深发展。教师要多多鼓励学生,积极点评,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使得到的结论进一步完善和深化。

五是结束时,相互点评,巩固成果。教师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反馈,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评和互评,把本课题继续下去,并写出活动的小结或小论文,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

五、研究实践的素质

研究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方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这种探索中,人们通过假设、想像、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型教学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研究型教学的本质就是学习者通过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施研究型教学中,教师的科研素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在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才能使自己的学识不断地得到提高,从而使得教学水平也相应地得到提高。如果教师脱离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就会变成井底之蛙,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退化,思想就会枯竭,这样怎么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呢?一个教师如缺乏科研素质,那么其教学目的就不甚明确,教学质量的提高就缺乏后劲。反之,如果教师将科研作为教学过程的先导,那么教学改革就能得以突破,就容易深入下去,就能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的发生过程,使教学活动沿着科学化的轨道进行。研究实践素质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保障。

六、科学评价的素质

研究型教学不仅要对学生探究的结论进行评价,更要对学生的研究探索过程以及全面发展进行科学评价。科学评价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第一,知识渊博,具备评价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要一条就是要具有深厚而广博的学识。现代社会知识更替速度非常快,信息传播频率也非常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元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得到的结论很可能超过大纲和教材的范围,甚至超出教师所学专业的范围。因此,要求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同时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合作,集中教师集体的智慧,对学生进行协同指导。

第二,赏识学生,明确评价的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表扬奖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因为前者能使学习者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而后者恰好起到相反的作用。研究型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推进活动的进一步深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赏识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中下层面的学生。

第三,引导反思,增强评价的效果。在探究活动中和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和反思。让学生回过头来看看别人的思维之旅和得到的结论,重现自己的思维历程,听听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教师的综合点评,这无疑会大大地增强学习的效果。

标签:;  ;  ;  ;  ;  ;  ;  ;  

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应具备的教师素质_教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