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_高校学生论文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_高校学生论文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高校学生论文,环境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世纪,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和正在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高校师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体,其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面对这种新情况和新要求,高校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

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网络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截止21世纪初我国的网民人数已逾千万,网民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比例达到60%左右;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的上网人数增长尤为迅速。网络成为继报纸、电台、电视之后最具有魅力和活力的开放度最高的“第四媒体”,并迅速抢占了传统媒体地盘。在高等院校中,由于网络具有信息的丰富性、快捷性及信息传播的同时性和交互性特点,已经对我国高校师生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工作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使其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

第二,教育环境复杂化。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了信息的全球化,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上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环境产生了变化,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必须关注国际环境。这种时空上的改变,是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视的现实环境。由于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发布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一些色情信息、虚假信息广为传播,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大肆倾销自己的文化,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在网络上进行悄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网络文化霸权日渐凸显。这加剧了电子空间中国家之间、地区之间道德文化的冲突。一些国家和组织还通过网络发布恶意的反动信息,利用信息炸弹攻击他国、攻击政府,破坏其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教育环境和教育信息的复杂化特点,给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大了难度,也给受教育者的识别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三,高校规模扩大化。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并校体制改革,很多综合性大学校区规模都有所扩展,甚至由于合校出现了多个校区现象。这个局面给高校各项管理带来了困难,同时对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学院学生数量成倍增长,不同校区学生居住十分分散,再加上学生政工干部队伍人员紧缺,导致传统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进度受到影响、工作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需要探索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通过教育载体信息化将教育内容以信息的形式在网络中传输,准确及时地满足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深入了解事由的需要。

第四,教育对象主体化和分散化。在众多的网民中,青年学生上网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他们或上网聊天,或上网游戏,或者上网查找资料,总之上网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网络成为学生获得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点击相关网站,自由地检索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根据需要寻找相关的信息;还能主动使用电子邮件等方式,迅速与信息发布者取得联系,并且能够与教育者直接进行“虚拟对话”,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学生既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新闻信息,又可以在网上自由发表自己对这些新闻信息评头品足的看法。也就是说,他既可以是网络宣传的客体,又可以是网络宣传的主体,而且网上用户常常是分散的,这就很难用传统管理新闻媒体的方式来管理网络宣传主体,更难以把网民组织起来,像集中读报纸、念文件那样,有选择地去灌输我们需要让他们知道的新闻消息;还有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学生,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忽视同现实的客观世界和人际关系交往。这种宣传主体、客体的分散性、随意性、开放性,大大弱化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第五,教育关系虚拟化。网络在我国一直呈规模性持续发展,它把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乃至各国、各地区连成一个整体,构成所谓的“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形成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时空。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自由的时空里,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种现象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受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是一个或者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也可能分布在大江南北。对受教育者而言,他们不需要面对直观的说教,所面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教育者或若干个教育者发出的一种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感受到教育者主动的思想攻势,却无须直接去面对。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家都是平等的,彼此“熟悉”而又“陌生”,“相识”却又不是真的“认识”,教育者的目的要达到,只能建立在受教育者对信息内容的自觉认同的基础之上。这种教育关系虚拟化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由此可见,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传播技术,其传输快捷、信息海量、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有利于更好地传播知识,拓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到师生的思想情绪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内涵;可以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依靠互联网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缩短人们的心理距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总之互联网已经成为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改进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

二、针对网络特点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对策

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的校园里深入人心,除了进教材、进课堂作为进头脑的载体、中介和手段外,进网络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高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和网页,奏响网上主旋律。李岚清同志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因特网对高校师生思想的影响和作用,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正面引导,以正压邪”。在互联网上建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就是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将党的声音传到网上,通过互联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释疑解惑,同网上错误思想作斗争。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学生在网上反映出的思想更真实,教育的针对性更强。学校可以通过校园BBS、“校长信箱”等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直接在网上与学生对话,对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给予解答。具体来讲,可以在网站上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分设“理论园地”、“形势报告”、“时代论坛”、“热点透视”、“两课辅导与答疑”、“心理咨询”、“经济与社会”、“环境与发展”、“素质教育”、“爱心行动”、“知识长廊”等栏目;在每个栏目下面还可设立多个子栏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教育内容的相关信息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一并展示给大学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要在网上更多地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大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起到以正压邪的作用,教育和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他们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念,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到“点”、“面”结合。在校园网上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虽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只是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方面或者说是几个重要的“点”。由于并非每个大学生都会访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所以这些“点”,不能代替校园网其他众多的网站和数以万计的网页。因此,在建立这些“点”并不断扩大其影响的同时,还要建立对校园网信息内容进行全面管理的机制,使其他网站和网页都有助于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办法了解到,大学生们最喜欢参与交流和讨论的热门网站是哪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以普通网民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这些网站的BBS讨论区和聊天室中去,通过与大学生的交流,发现思想问题、解决思想问题。只有做到了“点”、“面”结合,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第三,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做到“网上”、“网下”结合。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具备许多优势,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使得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为动态,从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从而大大增强教育效果,还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化,通过网络,高校可与政府机关、大学生家庭相连,这为社会各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窗口和平台,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社会力量的有机结合,真正形成“大政工”局面创造了条件;并且,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思想,环境宽松,容易透露真实想法等等。但是,网上开展思想教育也有一些不足,面临着一些困惑。比如思想问题一般是复杂和多元的,单凭网上交流往往看不出大学生思想症结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其针对性、有效性也就难以保证。同时,网上交流不适合讲大道理,不适合作长篇大论,也不适合作综合分析。网络虚拟空间明显缺乏人文关怀。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力开展“网上”思想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大学生“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第四,还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政工干部队伍。要确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网上优势,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学习掌握互联网知识,进行网络社会实践,举办各种形式的报告会、研讨会和座谈会,加强对网络和网民的深入研究。比如:互联网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如何加强网上舆论控制,如何建立宣传网络信息平台等。还要加快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调研网络和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宣传,使互联网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为了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优势移植到网上,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提高专、兼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目前已经有许多高校将能否熟练使用网络技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重要指标。

江泽民同志早在2000年6月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强调了:要重视和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我们必须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够在新形势下牢牢掌握高校的思想教育阵地,培养出用“三个代表”武装起来的高素质合格人才,使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倡导者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标签:;  ;  ;  ;  ;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析_高校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