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_金融论文

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境论文,途径论文,农村金融论文,银行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文献很多,争论很大,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在于以农村信用社为核心的现存正规金融机构存在严重不足。提出的政策建议是进一步界定、分离出中国农业银行中的政策性业务,集中力量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革,建立体制基础和进一步加大农信社贷款利率浮动的改革力度,实现农信社利率市场化等(马晓河、姜长云,2003;高帆,2002),并且认为短期之内不应该让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王自力,2002)。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不在于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不足,而在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结构单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放松对非正规金融的管制,创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允许农村金融机构的多元化,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徐滇庆,2004;林毅夫,2003;何广文,2004)。

上述两种观点的分歧在于如何改革现有金融机构体系,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要向农户、农村企业提供贷款?其动力何在?即金融机构的“动力问题”,这是现有研究所忽视的。另外,在对农村金融现状的分析上,已有的文献对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和渐进式改革背景重视不够,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也存在很大不足。

针对上述不足,本文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重新对农村金融困境进行分析。在微观角度上,强调微观主体的金融需求和转型过程中农村经济的“自生能力”,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和小农经济的传统,分析农村地区金融需求的特点。在宏观角度上,运用金融功能理论对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进行分析,并且分析了金融机构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问题”,认为其资源配置功能的缺位是造成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国外较为成功的“社区银行”模式有利于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进行了分析论证,认为建立社区银行是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比较好的途径。

二、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分析

现有对农村金融困境的分析,对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及经济转型的背景重视不够,本文结合上述背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及农村金融困境的微观分析

农村金融需求取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呈现以下态势:

一是农村企业发展迅速,县及县以下中小型工商业逐渐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早在2001年底,全国农村企业个数达到2116万个,从业劳动力达13086万人。并出现产业化经营组织66000多个,带动农户5900万户。占全国总农户的25%(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02)。

二是农户就业逐步退出传统农业,进入其他行业,农户经济活动多样化。1995—2004年间,农村地区从业人员中从事传统农业的比例由71.8%下降到61.6%,而其他所占比例由28.2%上升到38.4%(参见图1)。

三是农户收入来源渠道多样化,农业领域之外收入所占比重大幅增加,成为农户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2003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户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比1995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参见表1)。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的金融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1)在总量上,农村的金融需求大幅度增加。作为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发展必然使得相应的金融需求增加。(2)在结构上,金融需求多样化。复杂化的农户经济结构和收入结构使得金融的需求也变得复杂化。不仅有存贷款服务需求。还产生了包括结算、汇兑、金融咨询、租赁、信托、保险、信用卡、保管箱、有价证券发行和代理买卖等个性化的金融服务需求。(3)单笔金融需求规模较小且频率较高。由于大部分农村企业和农户的经济规模都较小,其单笔的金融需求也较小。而另一方面,需求主体众多使得需求的笔数较多、频率较高。(4)需求不稳定,周期性强。由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与农业生产等周期性因素相关,所以导致农村金融需求不像城市金融需求那样稳定。(5)风险大。由于农村企业和农户经营的不稳定和农村经济本身就面临更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再加上需求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需求的风险较大。

而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与具有上述特点的金融需求很不相适应,①这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供给的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在现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②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定位于城市,把大量资金从农村“抽送”到城市。据测算,1954-2002年期间,通过金融渠道(包括邮政储蓄)实现的农村资金净流出总额约为8000-10000亿元(何广文,2003),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严重短缺③(参见表2)。二是在结构、种类上,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的种类单一,很难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因此,金融供求的不平衡是微观意义上农村金融困境的关键所在,而金融供求不平衡又根源于农村经济“自生能力”不足。另外,现有金融体系机构设置上,定位于城市,导致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也加剧了供求不均衡的现象。

(二)金融中介功能理论及农村金融困境的宏观分析

金融中介功能理论是由Robert C.Merton和Zvi.Bodie(1993)提出,该理论认为应该从功能视角出发来分析,而不是在现有的金融机构与组织既定的前提下来讨论农村金融组织结构的优化。强调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即随着时间推移和区域的变化,金融功能的变化要小于金融机构的变化。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重要,只有机构不断创新和竞争才能最终导致金融体系具有更强的功能和更高的效率。因此,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的经济功能,然后据此来设置或建立可以最好的行使这些功能的机构与组织。在论证所需要的金融机构之前,系统地就农村的金融体系做一个功能分析,有利于使金融机构不仅在微观上满足需求,而且在宏观上使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

金融中介的功能是:资金动员,资金配置,分散风险。而三个功能中资金配置功能最重要(林毅夫,2003),这是因为资金配置的好坏,决定着下一期生产中的剩余的多少和资金回报率的高低,从而决定可动员资金的多少;同时把资金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可以较好的降低资金使用的风险。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因此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农村金融体系主要承担资金动员而不是资金配置的功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把大量的资金输送到了城市里,而对农村经济的资金供给很少,以1981-2002年这段时间为例,农村的存款平均只有60%以贷款的形式流向农村(参见表2)。因此,从宏观上而言,农村金融困境主要在于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功能的缺位。

资源配置功能缺位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配置的成本过高,除了政策性贷款外,金融机构在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所追求的目标函数是利润(即成本收益差),由于贷款利率相对稳定,收益也就相对稳定,因此,金融机构更多的是分析成本。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即进行金融资源的配置)时的成本C的构成如下:

C=信息收集费用+管理和监督费用+违约损失预期值

农村金融机构在向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时上述三个部分的成本都是比较高的。(1)信息收集费用。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披露意识差,信息透明度低。加上农村缺少资信评级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大大增加了信息收集费用。(2)管理和监督费用。地理上的不便和农村经济主体各方面制度的不健全(尤其是财务制度),给金融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增加了难度。再加上农村的金融需求往往频率高、金额小,作业量大且零碎,使这部分费用变得相当高昂。(3)违约损失预期值。因为农户和农村企业自生能力差、经济规模很小、经营状况不稳定,加上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从而导致较高的违约损失预期值。现有金融体系下较高的资源配置成本,使得金融机构的行为利润偏低甚至为零,严重地减弱了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从而限制了其资源配置功能的正常发挥。

所以,要解决农村金融问题,在微观上,要求建立能提高农村经济自生能力、能适应需求特点的金融机构;在宏观上,要建立能够降低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成本、恢复农村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功能的金融机构。这样的金融机构应是怎样一种模式呢?结合国内的研究和国外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社区银行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模式。

三、建立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

(一)社区银行及功能定位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社区”并不是一个严格界定的地理概念,既可以指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因此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中文字面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凡是资产规模较小、独立的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行的、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都可称为社区银行。(晏露蓉、林晓甫,2003)

社区银行在功能定位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1)在服务对象上,社区银行主要面向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金融需求。(2)在服务内容上,以居民、中小企业和农户的需求为依据,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3)在资金管理上,社区银行以吸收本地存款为主,并将吸收的资金继续投入到该地区,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4)贷款审批简便。由于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因而社区银行做出信贷决定相当迅速,贷款审批程序较为简便,时间短。(5)员工本土化。社区银行是股份制银行,以本社区成员为员工,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客户,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可见,社区银行是与该地区经济、生活融为一体的经济主体,因而具有显著的“内生性”特点。

从国际经验看,社区银行是一种得到公认的较为成功的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模式。美国至2002年底共有8932家社区银行和39094个分支机构,这些分支机构有54%分布在农村(钟伟,2004)。美国社区银行的业绩一直以来都相当好(参见表3),净利差和不良资产率两个指标均优于其他银行。即使在集中垄断程度远高于美国的欧洲,也仍然活跃着大量类似美国的社区银行。2003年底欧元区11国约有7000多家类似美国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机构,这些中小银行机构包括储蓄银行、合作银行以及地区性银行,主要为个人和中小企业服务。在垄断程度最高的日本,属社区银行的中小银行也有6000多家,这些银行对当地小企业贷款比率一般占其全部贷款的70%到80%,其平均收益率水平一般都高于大的商业银行。由于社区性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个人消费中具有重要作用,日本和欧洲各国政府都采取了支持社区银行发展的扶持政策。孟加拉国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进行了建立社区银行的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成果(Stiglitz&Weiss,1981)。

(二)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分析,建立社区银行能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

社区银行的内涵在于它与所在“社区”融为一体,形成金融机构与农户、农村企业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而这恰恰是我国农村所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建立社区银行的同时,也是重建农村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体系的过程。根据社区银行的功能定位,我们可以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论证建立社区银行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一种可行途径。无论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还是新建立起来的民营银行,都可以参考此种模式。

1.从微观上分析,社区银行能够满足农村的金融需要。主要体现在:(1)可以增加农村金融供给的总量。社区银行在服务对象的定位上,以农村金融需求的主体本区内的农户和中小企业为对象;在资金的使用上又以本地区为主。因此,能够根据需求主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其需要,较好地缓解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将农村地区的资金用于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2)可以提高农村金融供给种类的多样化程度。金融商品的丰富程度也是一个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标志。国外经验表明,社区银行对本区内的中小企业不仅提供存贷等常规金融业务,还满足了中小企业金融咨询、租赁等需求,成为了一个能够全方位满足客户需求的综合性金融机构(杨蔚东、纪英、李昕,2004)。对于金融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现代中国农村而言,社区银行是金融机构发展的一种很好选择。(3)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使其能够与本地区的经济主体进行积极互动,实现与本地区经济的“良性循环”。世界银行(1989)的研究认为,在过去的40多年里,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努力通过引进正规金融机构向民间(包括农村地区)提供信贷,但效果很不理想,正式的金融安排往往无法满足民间部门的要求。从外部引入金融制度,而不是内生本地区,是这种努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社区银行的“内生性”也意味着其与本地经济的适应关系是动态的,持久的,从而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持久而有力的金融支持。

2.从宏观上分析,社区银行能够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主要体现在:(1)由于员工通常是本社区内的成员,对市场和客户都很熟悉,掌握了大量的“软信息”。所以在搜集客户信息方面比大银行更具有优势,社区银行可以利用其自身的信息优势来弥补授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信息收集成本。(2)社区银行的信息优势使其具有较强风险识别能力,从而能够很好的降低违约损失预期值。(3)在信贷审批过程中,社区银行一般都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即使不了解也可在当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客户的真实信息用以风险判断,因此对有关资信材料要求和担保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手续能够适当简化,从而减少了金融机构信贷的管理成本。所以,社区银行在进行金融资源配置时的成本是比较低的。

因此,社区银行这样一种模式在微观上和宏观上都能较好地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是一种可行的模式。近年来,在浙江和江苏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变革,使得这些金融机构逐渐具有了社区银行的一些特点,出现了社区银行的雏形,这也预示着社区银行是中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发展的一种趋势。

四、如何在中国建立社区银行

在目前农村的金融环境下,建立社区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具体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放宽金融管制

国际经验表明:(1)金融管制必须建立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较好的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现有金融管制下农村金融体系功能的缺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金融管制要适应金融发展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金融管制的目的是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只有根据金融发展的新需要进行管制,才能真正进行有实效的管制。在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是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应逐步放松金融业中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社区银行是股份制银行,而且股东是本地区内的居民和企业,在组建时主要是民间资本的进入。因此,要建立社区银行必须先放松管制,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创建社区型银行。实际上,民间金融机构的问题不在于进入本身,而在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规范。因此在放松金融管制的同时,加强金融调控,强化金融监管,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二)社区银行的准入途径

在我国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下,社区银行的准入途径主要有三条:

1.将现有小银行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现有农村信用社和县域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市场转型而亟须变革,把这些金融机构改造成社区银行有利于利用已有的设施和人员。

2.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采取这种方式的有利条件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民营银行的愿望很强烈,新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没有历史包袱,产权容易清晰,市场定位目标明确。但民营银行资本由于强烈趋利动机可能会导致过度扩张造成金融风险。

3.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发展成社区银行。有证据表明,与现有银行机构相比,一些地方从事资金交易的非正规金融的经营效率更高,并且对当地小企业创业贡献更大。如果能改变以往只采用“堵”的抑制手段,而辅以“疏”的发展方式,积极引导民间非正规金融走上正规化、合法化道路。这种发展方式虽然短期难以实现,但从长远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发展社区银行所需要的制度基础

社区银行之所以在国外发展得好,是有其制度基础的。鉴于此,我国在发展社区银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基础。

1.建立规范的社区银行准入和退出制度。社区银行在经营中不仅面临着单一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风险,而且还面临农业和中小企业行业的系统风险,容易因经营不善而遭市场淘汰,由于会涉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监管当局应采取比一般商业银行更严格的监管方式,对资本金等市场准入条件要求应更加严格,对风险救助、市场退出和事后处置要有明确可行的操作程序,在日常监管中要严格限制单户贷款最高限额、股东贷款比例和关联企业贷款,维护银行市场理性竞争秩序。

2.建立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当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或失去清偿能力时,为保护全部或部分债权人的合法利益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而借用保险形式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存款保险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是其社会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这些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稳定存款者信心,防止悲观预期转化为挤兑行为,起到金融风险“消化器”作用,最终有效控制挤兑风波的扩散,防范局部性银行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

我国的现状是国有商业银行属于国有,其背后有强有力的国家信用支持,而社区银行的组织机构主要是集体所有或股份制,国家对它们出现的风险无补偿义务。因此,储户在选择存款银行时,往往注意银行的规模及产权性质,造成了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的不公平竞争,使得社区银行处于竞争劣势,而且在存款人的信心发生动摇时表现十分脆弱,抑制了社区银行的发展。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使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保护,从而提高社区银行在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为社区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也为社区银行的退出提供了保障,减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可能造成的社会震荡。

3.建立和健全对社区银行的监管制度。银行业不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它是从事经营货币和信用的特殊企业。它面对的是社会公众,公众的利益如果受到损害,将直接导致人心浮动,社会不稳,金融秩序混乱。这一基本特性决定了银行业从它批准开业之日起,就要求有一种标准的、严格的、持续的、统一的监督和管理。

4.建立相应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民间成立贷款担保公司和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等,以缓解社区银行贷款风险的压力。由于社区银行规模实力较弱,其所服务对象的小企业的发展和居民消费又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国外普遍都对社区银行实行政策倾斜,我们同样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对社区银行提供政策支持,例如在存贷款利率浮动、贷款贴息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

注释:

①Mckinnon(1973)的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压抑,而中国因存在金融“二元”格局(又称为“金融二元主义”)而较好的解决了金融压抑。但事实上,中国农村的金融压抑并没有解决,“金融二元主义”的存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这种压抑,而不是解决,Shaw(1973)的研究也证实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水平的不理想,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

②蓝海涛(2003)的研究认为:政府对农村金融采取比城市金融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的深层原因主要在于,金融决策部门所秉承的政策理念,即农民金融素质不高,缺乏法律意识,容易出乱子;农村交通不便,通讯困难,机构多而小,金融人才少,监管难度大,运营成本高。金融是特殊敏感性行业,一旦发生破产倒闭,农民往往会找政府算账,危及社会和政治稳定等。

③钟笑寒和汤荔(2005)的研究指出:98年来,伴随着商业化改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撤并了大量的基层网点,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现象。

标签:;  ;  ;  ;  ;  ;  ;  ;  ;  ;  ;  ;  ;  

社区银行:缓解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途径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