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人文精神论文,前进方向论文,精神论文,中国先进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3)02-0005-05

究竟什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文化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的,也应该是当前 文化研究的一个着力点。但由于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所以,我们应从多层次、多 角度具体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丰富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从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 为科学和人文两大领域角度来看,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当是人类有史以来、尤其 是近年来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因此,我们认为,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统 一,才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两大部分、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 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学的精神本质是一代 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共同努力,自近代以来它就形成了自 己明显而独特的精神特征和品格。对于科学技术中的这种精神因素及其重要性,许多科 学家和科学史家早就注意到了。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指出:科学是一种重要的观念来源 和精神因素,是构成我们诸信仰的最强大的势力之一。爱因斯坦也指出:科学的“方法 背后,如果没有一种生气勃勃的精神,它们到头来都不过是笨拙的工具”[1](P253)。

所谓科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求真。这是科学精神的根本 要义。“真”,规定了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求真,就是相信存在着一个客 观的对象世界,这个世界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能够通过科学实践和 逻辑推理被人所认识,由此构成了科学技术活动区别于人类其他实践形式的主要标志。 (2)求实。它是科学方法的精神本质。实即实在性、实际性和实用性,它不唯书,不唯 上,不唯权,不唯势,只唯实;求实,就是要使我们的科学活动以系统、严格的观察、 实验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依据,并使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最终造福于人类。(3) 创新。这是科学进步的永久核心。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任何具体的科学结论都是 科学家在一定的实验条件和知识水平上作出的,是有条件的、可错的,因而科学探索活 动没有止境。科学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4)存疑。这是科学发展的 基本前提和动力。有怀疑才能去探索。科学所以能够无止境和不断创新,就在于其存疑 精神。因此,科学是宽容的,它与独断论永不相容。(5)奉献。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灵 魂。科学的历史是科学家刻苦、勤奋、艰辛攀登的历史,也是他们为真理、正义及人类 幸福而不怕牺牲、勇敢献身的历史。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也就失去 了其价值和意义。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实践中,即它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 特质。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科学文化寻求客观性和因果性解释,人 文文化指向人自身的世界,寻求意义和价值的表达。它是通过创造一个符号世界表达人 的情感与价值。在人文文化的实践中形成的人文精神具有这样的特点:(1)求善、求美 。如果说科学的目的是求真,那么,人文文化实践的目的就是求善、求美。科学也求善 、求美,但那不是它的直接目的;人文也求真,但那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真,即真诚和 真感。如果一定要说它脱离不了真,那么,这种真对于它也只是一个中介和手段,它不 停留在真的境界,它要求的是真善美的统一。(2)超越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超越 的精神。它根源于人类对于真善美生活的价值追求,又超越于实用理性和当下功利之上 ,反映了人类本性中形而上追求的一面。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本真精 神,即超越于各种现实的、外在东西的束缚,构筑人类精神和文化自身的世界。(3)以 人为本。人文文化实践的尺度既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也不是异化了的神学教条,而是 人自身,人的需要,人的理想。

在有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问题上,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一是要把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区别开来。科学主义,是指现代科学产生以来所出现的 一种盲目夸大和崇拜自然科学的社会作用及其方法的意义而贬低哲学人文科学的价值及 方法的理论观点。在科学主义者看来,只要发展自然科学技术,就可以消除当今社会的 各种弊病,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得到改善,社会组织结构不断完善。他们把自然科学特别 是数学和物理学的逻辑推理及观察实验方法,看成人类文化的最高成就和理性的典范, 而完全否定人文-社会科学的思维方式及方法,似乎只有运用上述自然科学的方法才称 得上科学。这样,便把人文-社会科学排除于科学殿堂之外,而其所谓科学精神也仅指 内涵于科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气质和境界。然而,真正具备科学精神的人, 决不会把自然科学看成惟一有价值的人类文化活动,也不会把某一种科学方法看成探索 世界的惟一正确的方法。真正的科学精神是与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的科学主义完全不 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二是要把人文主义与人文精神区别开来。“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在西方历来 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它是文艺复兴及其后一个时期兴起和存在的一种与封建宗教神学和 神本主义相对立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礼教,高扬人性和人的价 值,把人提到第一的位置。而人文精神指的是人文文化实践中所蕴涵和表现出的精神特 质。人文主义无疑蕴涵和体现着人文精神,但它是人文精神的一个特定的形态、形式, 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历史现象已经过去,但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然被回忆着、生成着、发展着。

三是要把科学哲学与科学主义区别开来。有的学者认为,当代西方哲学包括两部分: 一是人本主义,一是科学主义,科学哲学属于科学主义。这无疑就把科学哲学归结为了 科学主义,并把当代的人学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文主义混为一谈了。实际上,这样的概 括极易引起概念的混乱和思想的误导。科学哲学是研究科学知识的哲学基础和科学知识 发展方法论的一门有关科技的哲学与方法论的学问。科学哲学家大都具有不同的科学背 景,有的自己就是某一方面的科学家,但他们未必都持有科学主义的观点,故他们中的 大多数并不是科学主义者。同样,也不是所有研究人的问题的哲学家都可以称为人文主 义者,例如,那些宗教哲学家就是如此。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当代文化的主导趋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这两种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不可缺 少。从根本上说,它们是互补、互渗、互动的。但是,应该承认,二者之间是有差别、 有矛盾的。因此,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并不总是能够得到平衡的发展。有时科学精 神更受重视,人文精神就受到忽视,甚至抑制;相反的情况在历史上也同样存在着。同 时,由于人类文化的发展日益丰富,分工越来越细,以及个人精神气质的区别,人们对 二者必然有所取舍,有所偏爱,这就形成了在一定程度上科学与人文、科学家与人文- 社会科学家之间的隔膜、怀疑、轻视乃至指责。这即是英国文化批评家斯诺所说的两种 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两种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提出或得以出现,就是这两种 文化紧张关系的极化,结果便导致了某些严重的片面性。以至于现在有不少人认为,由 于科学只关心客观性,日益忽视人,甚至敌视人,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 会问题,反而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科学的“霸权”产生了对自然的去魅和人性的 漠视,因此,需要用人文精神限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泛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 人文文化乃至社会科学是言语不清、思想混乱的典型,在这里找不到客观的、明确的真 知识,有的只是“伪问题”和“伪陈述”,以及虚张声势和作假的习惯。这种状况说明 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其实,就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而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在总体上占有主 流地位。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预见到这种融合的必然性,他指出:“自然科学 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 [2](P128)在当代文化的发展中,尽管二者亦捍格,但融合仍然是主导趋势。

首先,这种融合统一的趋势表现在大量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上,这 已经成为当代文化、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的各种新学科有5600多种[3](P23),形成了一股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 人文学科汇合的巨大潮流。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并且正在向普遍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 展。这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交叉,人文-社会科学 大量借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方法、概念、手段,使自身科学化,从而获得了巨大发展, 系统、信息、反馈、结构、功能、熵、非线性等等,已经成为标准的人文-社会科学术 语,正改变着人文-社会科学的话语方式、思维模式和评价标准。

其次,这种融合趋势表现在高科技发展的实践活动中。人性化已经成为高科技发展的 一大趋势。今天,在高科技的基础上,一种新的科技与人文的综合已经开始。高科技正 在从近代科学描绘的机械的、必然的、刚性的世界中反拨出来,揭示一个自发的、人化 的世界,并且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关注人文学科和人文现象,为人文学科走向“科学”提 供新的手段和视角。而人文精神也日益渗透到科学中,唤醒科学的内在的人性自觉,关 注人的存在状况,关注科学的应用和后果,使之真正成为“人的科学”和“为人的科学 ”。当然,高科技对创新的追求,对协作的依赖,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都孕育和呼唤 着一种新的人文精神。

再次,这种融合趋势还表现在许多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自觉升华,跳出学科 樊篱,放弃偏见,把自己的学术同人类的生活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社会问题、政治问题 。在现当代文化研究中,尽管不断有人对科学与人文进行划界,如某些实证主义者、新 康德主义者,但这从来不是主流。大多数科学家和人文-社会科学家都承认融合、互通 的必要性,如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纽拉特,证伪主义者波普尔,科学哲学家库恩、拉 卡托斯、费耶阿本德,等等,他们都批评了极端科学主义的观点。在他们的学术和生活 中,也充满着关注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关于这一点,就是那些具有科学主 义倾向的哲学家也不例外。例如罗素,他不仅是一个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而且还是一 个有名的和平主义者。同样,当代的人文-社会科学中也含有极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科 学精神。例如,只要一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人们就清楚地知道他对人的精神的分 析,特别是他对人的精神病理的分析充满着科学内涵和科学精神。又如,柏格森和海德 格尔对时间问题的思考,被普里戈金和斯唐热作为耗散结构论的思想资源加以引用,不 能不说他们的研究成果对于发现时间之矢的作用,对于推动科学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变具 有重要意义。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是历史现象,而且有其内在根据。其中根本的道理 就在于,科学与人文、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原本就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其 统一的基础就在于人类生活生产的实践活动是统一的、完整的,而科学文化活动和人文 文化活动都是这个统一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所以,它们的统一就植根于人类现实生 活本身。特别是现在人类面对的是日益复杂性的对象,加之科学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从 而使任何人很难成为全才,这就产生了联合、协作的必要性。从本质上说,科学乃是人 文之一种,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人文精神的表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 展,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步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自然 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与发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统一、互补 、互动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这也是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及人类文明发展的必 然结果。

三、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现当代文化前进的主导趋势,但在中国,先 进文化前进的方向,确切地说应当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这并不表示它同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相违,而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当代中国相融合的体现和 发展。

当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高科技时代。无数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在继续丰富着科 学精神的内涵,从而使之在一般科学精神基础上又具有了新的特质。它突出表现为创新 、协作和人性化。

创新精神是高科技精神的灵魂。当代高科技创新精神的突出表现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 快,创新的观念渗透到各个领域,创新的能力大大加强。根据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普赖斯 的报告,人类每年的科技成果量成几何指数增长,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 ,也只能阅读他那个领域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创新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和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 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乃至消费方式的创新。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 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对创新精神在当代社会 重要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协作精神是当代高科技精神的突出特点。现代高科技研究开发项目,绝大多数都具有 耗资大、规模大、研究对象复杂化和综合化等特点,因此,进行多学科、多领域、多专 业的分工协作和联合攻关,成为一种客观要求。今天人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几乎没有一 个是单独某一个学科能够解决的。如人类基因组工程,就成功地联合了中、美、英、法 、德等国生物、医学、物理、化学、信息领域的科学家,成为高科技领域国际合作和多 学科合作的典范。又如三峡工程的论证,集合了经济学、水电工程、气象学、考古学、 水文学、地质学、社会学、人口学、航运、军事、文物保护、决策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 工作人员,没有他们的合作,这样巨大工程的论证是完不成的。另外,近些年来诺贝尔 自然科学奖项中的大多数是被两位或多位科学家分享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趋势 。

人性化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大趋势。所谓人性化,是指高科技比以往任何时候的科学技 术都更关注人和人的生存处境。例如,在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头号问题的今天,把 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进步的主要目标和评价标准之一,渗透到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人 性化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全面开发 人的潜能,提升人的价值。高科技越是发展,就越关注人的发展和生活,就越是与人文 价值的要求相一致。中外许多高科技公司都把企业精神定位在尊重人的价值、鼓励创新 、关心职员需要等人文因素上。例如,惠普公司推行弹性工作时间,实行走动式管理和 终身雇佣制,明确提出以“尊重个人价值”为企业精神。这些都表征着一个高科技人性 化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随着实践、特别是人文文化实践的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在当代中国 ,它体现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核心的新人文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以人民为本。人民大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人民 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中国共产党要 实现“三个代表”,就必须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 归宿,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 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 致性。这是它与过去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自由、张扬个性的根本区别之一。因此,以 人民为本,实际上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一次新飞跃,它是历史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并实现了人文精神价值取向上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第二,以人民利益为最终目标。这是落实以人民为本的最根本之点。马克思说,人们 所奋斗的一切,都与人们的利益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诚心诚意为人民谋 利益,实践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必须把它放到 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 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使 人文精神价值取向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大众在 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根本利益。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 民为本。

第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也是马 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在“七一”讲 话中鲜明地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 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讲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 面时又两次提出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 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强调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 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真善美是人文精神追求的境界 ,但是如果仅仅将其作为终极价值或抽象目的,而置当代人的素质和全面发展于不顾, 那就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异化和走样,人本身反而成了手段。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 点,便实现了人文精神作为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第四,以科技发展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技术看成是 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在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中,要把发展科技 和教育放在优先的战略地位加以考虑,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 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 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就把科技文化实践纳 入了文化实践的整体视野中,不是把科学看成与人文对立的,而是看成人文之一种,是 人文之最新成就,从根本上避免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分离。以科技为文化建设的重 要内容,必将会促进作为人文精神基础的科学文化实践和人文文化实践的统一。

我们今天所应倡导的,就是上面所已说明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的融合,并且它 们的融合也是当代文化发展的大势。但是,我们同样也看到,在当今文化的这一大势下 ,也有某些与之相左的走势,其中既有贬低科学和反对科学的思潮,也有贬低和否定人文科学的思潮。此外,在我们的实际文化工作的处置上,例如在科技政策和对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的摆布上,由于某种偏见而出现某些偏颇,从而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某些 负效应或偏差,也是完全可能甚至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今天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融合,特别是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从而尽量避免某些偏差和不必要的 损失,是有其重要现实意义的。应该看到,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既不是科学精神或高 科技精神过分膨胀,阻碍了新人文精神的发展,也不是新人文精神的过分膨胀,压制了 科学精神或高科技精神的发展;现实是,我们既缺乏科学精神和高科技精神,也缺乏新 人文精神乃至一般人文精神。所以,长官意志、主观主义、愚昧迷信、封建宗法等非科 学、反科学乃至封建主义残余的作风和思想还相当盛行;同时,也没有完全扭转不重视 人文社会科学和轻视文化建设,甚至把科学也变成纯粹工具的倾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 神的融合、互动,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为了推进 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建设事业,必须大力提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特别是高 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就要大力提倡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科学工 作者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的环境。不但要大力提倡两种精神 ,营造既重视科学又重视人文的氛围,还要落实在现实的各项工作中,尤其是有关文化 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真正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状况,在全社会培养正确的科学观和人 文观。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还要建立有利于二者融合,便于发挥二者长 处的机制。例如,在重大决策过程和工程的实施中,要有科学工作者和人文-社会科学 工作者共同参与,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人文意识,最大程度地提高决策和工程的经济 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和工程的科学效应与人文效应。

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互动,目前最重要的是学习好“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学好十六大精神,深刻体认其中所蕴涵的高科技精神和新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和提 高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认识,增强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能力,避免由于二者分离 带来的社会、文化和精神生活上的弊病,从而促进中国社会健康发展、全面发展。

收稿日期:2002-12-16

标签:;  ;  ;  ;  ;  ;  ;  ;  ;  ;  ;  

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科技精神与新人文精神的融合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