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论对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主义理论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1)22-0052-04
创新能力的开发和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良好的创新素质有利于高职生将知识、能力运用于创新之中,并为未来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良好的创新素质还将给高职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创新的欢愉,使他们不断获取进步和发展。同时,高职生只有具有较高创新素质,才能在完整意义上懂得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意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认为个体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创新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协作者,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建构主义给创新教育(innovational education)提供了极富前景的指导思想,对高职院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应批判性地吸收建构主义的合理内核,积极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一)知识观:由准确表征转变为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首先,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知识学习并非由机体简单地以显见的方式来获得的,所有的知识都是自我创造(self-created)出来的。”[1]其次,知识是个体社会建构的产品,“新知识是由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而‘建构’或创造出的。”[2]第三,知识是由个体主动建构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意义建构的形式来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
(二)师生观:由主导控制转变为引导促进
对教师而言,建构主义需要他们扮演反思实践家的角色,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敏锐的观察者和预测者[3]。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不应再将自己当做知识的传授者。他不必是无所不知并控制课堂中的方方面面。相反,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促进者,引导学生顺利发展,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个拥有丰富必需资源的情境[4]。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者,他要积极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建构。教师要由教育舞台上的“独奏者”转变为“伴奏者”,从台前退到幕后,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热情和习惯。
(三)教学观: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不断自主建构和创新知识。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研究并优化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经验,引导并协助学生进行学习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构主义提倡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等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和建构,把学习引向深入。高职院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适合其知识建构的认知结构框架、思维方式、学习情境以及有关线索。学生也正是依据这些条件不断建构新的知识意义,并以此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
二、研究学生认知结构
(一)了解学生现有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主张,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并非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在于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总是带着一些适当的记忆结构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5]。现有认知结构是新学习的必要前提。教学实践表明,缺乏必要的认知结构或认知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高职院校的创新教育不能无视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而要引导学生从中“生长”出新知识。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主观经验、情感信念与学习材料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内容、形式和程序等能适合学生的现有认知结构。
(二)优化、完善学生认知结构
丰富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学生创新发展。教师是学生思想的探究者,除要了解教学内容的知识分层,还要利用各种场合与机会来探究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师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理解的格式”[6],促使学生自主地完善认知结构。在高职院校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多方面探究、消化和吸收知识,指导学生通过加强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以提高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
(三)设置结构不良领域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对学生进行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ains)问题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结构不良问题的已知条件、求解过程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需要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在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用于指导问题解决的图式。现行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结构良好问题,但是生活中的真正问题没有几个有这样良好的结构,只有解决结构不良问题才能使我们准备好面对生活中最常面对的挑战[7]。面对结构不良问题,更能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研究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学习意向
(一)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建构主义强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其认知结构的生长点。教学必须设计诱发学生的问题并利用问题刺激学习活动,挑战学生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尝试各种问题的解答[8]教师要努力创设适当情境,引发学生现有认知结构与新的知识意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使得学生最终不得不通过冲突过程使文化上被接受的科学观点与他们所持的观点相适应来促使概念变化[9]。高职院校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适当的“认知冲突(cognitive conflict)”情境,以引起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失衡”,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知识。
(二)促使学生主动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教师传递给学生的,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是激发其创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进程,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究、发掘潜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和创新生成,引导学生学习多种探究知识的方法,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三)发展学生创新个性
建构主义主张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个性。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要创设适宜情境,激发学生创新的需要和动机,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尊重和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如高独立性,自信、不迷信权威,勇于捍卫自己的观点;高批判性,用批判的目光去审视现有事物,不安于现状、善于标新立异;高灵活性,能广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看问题,思维灵活、善于变通;高耐挫力,能容忍错误、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
四、指导学生建构知识
(一)促进学生有效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任务的分析。教师需要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工具,并提供适时的启发、引导和帮助,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成分,并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学生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结构的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留给学生建构空间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建构特定知识的路径、方法和策略是多元的,而且特定知识是可以演化的。因此,学生获得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开放性,这能保证为创新学习提供知识基础。教师要经常地给学生提供开放的感知、想象、思维等认知建构空间与弹性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由地建构知识,不断获得知识意义并完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cognitive flexibility)和主动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三)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知识社会建构过程的组成部分[10]。个体独立建构的知识往往比较肤浅、不够全面,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学生只有在整合自我建构与他人建构的基础上,才可能超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产生新的认识。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有利于学生建构起对知识更深、更新的理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对学生合理分组、优化搭配,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自我反思是认知结构不断更新的前提。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学习者必须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检查和监控。教师要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现有水平和努力程度,对学习过程及结果进行合理地反思、分析与调整,对现有认知结构加以改造,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优化创新教育条件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建构学习的场所。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能,促进形成良好的创新个性品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时,不仅要重视学习的物质环境,也要重视学习的心理环境。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给学生提供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开放灵活的学习空间和时间,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使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充分建构知识意义。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种自由和谐、宽松融合、生动活泼、富有启发的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心理环境,以使学生产生心理安全感和自由感,能进行富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性的探索,发展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险精神。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教师如果期望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其自身必须先有创新性。为了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职院校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养,逐步形成创新教育模式所需要的素质结构。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创设适宜情境,以帮助学生建构当前知识的意义。在学生建构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境的变化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不断整合自己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式方法,以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创新学习。
(三)科学合理的学习评价
传统的学习评价是终结式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重视。从建构主义角度看,评价学生怎样去建构知识比评价学生取得的学习结果更重要。“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11]因此,对学习的评价首先不能只针对学习结果,而应注重评价学生知识意义的建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认知结构的优化和创新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评价方式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与学习小组评价为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反思、发展自主意识,并改进学习策略。学生在科学合理评价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这正是“创新”得以持久发展的旺盛动力。
标签:创新教育论文; 建构主义论文; 认知发展理论论文; 创新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培养理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认知过程论文; 教师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