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兴趣教学论文_卢蓉

论体育兴趣教学论文_卢蓉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石永镇中心小学 四川 广安 6385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7)11-010-01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等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然而要想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效果,单存依靠一种教学理念或者教学策略是远远不够的。而培养学生兴趣,给体育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以下是作者在此方面进行的探索。

一、体育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的重要意义

兴趣是一种心理活动,备受教育专家的推崇。而本文中的兴趣是体育心理学的范畴。兴趣是人们在获取知识、认识现象和参与活动的一种正面的心理倾向。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外界环境在认识和实践产生的心理倾向。而作者认为:具体对象是兴趣的基础和前提。为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体育兴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心理层面而言,兴趣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倾向。根据兴趣的来源,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两种。所谓的直接兴趣就是对事物和想象直接需求。而所谓的间接兴趣是对事物和想象本身没有兴趣,对结果产生兴趣。一般而言,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训练都产生重大作用。其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训练。一种缺乏兴趣驱动的学习无疑是单调乏味和低效的,直接影响到教学进度。因此,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途径。此外,在体育训练中,时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当学生对某种训练产生兴趣时,他们会集中注意力,聆听教师讲解,积极主动的实践。细致、耐心和坚韧的完成训练要求。然而当学生对某项训练丧失兴趣时,往往左顾右盼,对于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敷衍了事,由此一来,不仅浪费了宝贵时间和有限的精力而且学校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发生一些严重的身体伤害事故。因此。学生对体育兴趣高低在直接影响到体育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对知识获取和技能培养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课堂细致观察和课下走访得知:一旦学生对体育训练产生旺盛的兴趣,就会把体育训练看做自身客观需求,从而主动训练,努力克服一切主观和客观因素,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优化训练效果。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的重要途径

1.教学内容。一般而言,那种新颖的教学内容往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新鲜事物好奇和探索欲强是小学生的天性。尤其是那些新颖的内容,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亲身实践。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的深浅。假如教材内容肤浅,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假如教材内容高深,学生会产生畏惧感,学习兴趣逐步降低。为此,在兴趣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每位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强弱。同一动作,因为不同学生能力强弱不同因而导致效果大相径庭。最终产生兴趣高低不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此,教师要遵循学生能力差异,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不同的成功愉悦感。此外,教学内容还和学生学习主动性息息相关。贴近学生年龄特征的游戏性和竞争性内容往往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脱离学生年龄特征,单一乏味的内容往往会导致学生厌学和畏惧学习。尤其是那些球类运动,在发展学生个性的同时提高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等能力。对形成班级向心力和学生互帮互助具有显著作用。

2. 教学过程。在教学汇总,教师要结合学生年龄大小、性别、思维、兴趣爱好等等,遵循教材要求和贴近学生现状,科学组织和灵活设计,促使教学过程节奏欢快、形象生动和效果显著,消除学生畏惧心理,促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以更加积极和开放姿态参与教学活动。此外,教学过程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为此,教师要遵循由浅及深、由易到难、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等等教学原则。每个班级往往有身体素质强、身体素质一般和身体素质弱的学生组成。为此,教师要将全体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不同的训练内容分配给不同素质的学生。尤其是那些后进生,要进行一些基础性训练,有助于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消除恐惧心理。

3.教学策略。教学策略高低对于体育教学影响显著。此外,教师教学能力强弱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高低。为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讲解要思路清晰、语言简练幽默,学生在欣赏那些规范动作,在完美协调和优美步伐中领会动作要领,在旺盛的兴趣推动下细致和耐心训练。假如教师语言模糊、思路混乱,示范动作缺乏准确性、协调性和优美性,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训练主动性。为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全面把握教材内涵,灵活把握难度,力求训练时间和强度适宜,对教学策略要推陈出新。此外,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影响显著,为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采取正面和激励言行调动学生训练主动性。尤其是对那些后进生,当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要进行公开赞扬;当学生训练效果不尽人意时,教师要激励,安抚他们烦躁心理,帮助他们探究问题的根源所在。。当然,教师的言行要恰当,以免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取正面言行,促使学生消极情绪向正面情绪转换。对于学生的缺陷,教师尽量不要公开指出,以免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熟悉训练场地和训练器材,力求训练器材的科学配比,教师要意气风发、着装整洁、语言简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和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4.意境激发。在教学中,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意境会激发学生不同的心理情感。为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场地、器材等等进行精巧设计合理安排,利用一些鲜艳的色彩和优美旋律打造一种适宜情境,最大限度感染学生。比如:在进行赛跑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有声器材,在这种适宜情境中,学生主动性得到激发,参与氛围异常活跃,欢呼声此起彼伏,临近下课,学生意犹未尽。

言而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体育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德育,优化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使学生喜欢体育,灵活掌握动作要领,教师正面引导和教材指引下,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此外,体育还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和不安的心理情绪,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当然,体育训练内容不同、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喜欢和厌恶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利用生动语言、以身示范,精巧设计和科学实施,促使学生在在兴趣的驱动下善学和乐学。

论文作者:卢蓉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7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论体育兴趣教学论文_卢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