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晚年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使用最多的是两个概念:社会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本质。他对于这两个概念在阐述内容上有变化,使用时间也有变化。把时间的变化与内容的区别联系起来考察就会发现,晚年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本质”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是这一深化的结果,是对以前社会主义认识的丰富和发展。了解把握这一深化的过程与结果,对深入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以这一理论来指导今天的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社会主义原则”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使用概念的变化
从“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复出到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一般使用“社会主义原则”这一概念。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说:“我们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批判了‘四人帮’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假社会主义,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65页)这是邓小平同志文革后第一次讲到社会主义原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198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社会主义原则。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11页)1985年8月28日邓小平同志又讲:“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总之,我们的改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又注意不导致两极分化,过去四年我们就是按照这个方向走的,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8、139页)大体相同的话邓小平同志在这一时期还讲过几次。显然,邓小平同志看来,坚持了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就是坚持社会主义。
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原则又做了这样的表述:“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72页)同年12月,他又讲到:“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5页)这一阶段,邓小平同志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用的是“社会主义原则”这一名词,但内容已有所改变。
从1986年9月以后,邓小平同志就不再使用“社会主义原则”这一概念,而逐步以“社会主义本质”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在《邓小平文选》中出现过四次。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3页)1985年8月21日,他又说:“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35页)这两次讲话,只提到社会主义本质,而没有用“社会主义本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64页)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全面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
以上引用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原则”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几乎全部的论述。可以看到,1986年9月以前,邓小平同志主要用“社会主义原则”这一概念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1986年9月以后,邓小平同志则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概念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没有在同一时期交替使用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使用时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不论是“社会主义原则”,还是“社会主义本质”,都是邓小平用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名词。他并没有刻意区分“原则”与“本质”词义上的不同。1985年前后,当他更多地用“社会主义原则”这一概念时,也同时讲到,公有制为主体和不搞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1986年9月,他仍然用“社会主义原则”这一概念,但讲的却是他以后阐述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
从“社会主义原则”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使用概念的变化,为我们考察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线索,而更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化。
从“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到“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邓小平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内容的深化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晚年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在不同的时期,他有着不同的回答:1979年,公有制与按劳分配;1985年前后,公有制为主体与共同富裕;1986年,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1992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晚年邓小平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的进程。
在这一进程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变化。
一是从“按劳分配”到“共同富裕”。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198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无一例外的都是讲“共同富裕”或“不搞两极分化”。他有时也讲到按劳分配,但那是作为分配原则讲的。例如,1987年10月30日,他讲到:“我们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当然分配中还会有差别,但我们的目的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5页)
二是从“公有制为主体”到“发展生产”。从字面上看,这一变化发生在1986年9月2日的那次谈话中。在此以前,邓小平同志讲社会主义原则也好,讲社会主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好,都是讲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而这一次讲的是: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联系邓小平同志前前后后的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可以肯定地说:邓小平同志此时这样讲,绝不是用语的一般性变化,而是他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一个标志。
“文化大革命”结束、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他就明确指出:“四人帮”那种以极左面目出现的主张普遍贫穷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他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这一阶段,邓小平更多地是讲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八十年代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邓小平同志在苦苦思索着这一问题。他在不同的场合,做出了内容大体相同的表述:“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4页)“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63页)“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解决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9页)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处于第一位的是什么?一个答案在邓小平同志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肯定。到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再从正面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有了一个新的表述: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量化使用:“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显然,邓小平同志认为,生产力标准是社会主义的首要标准,它居生产关系标准之前。
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公开表明:“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就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1页)1985年前后,邓小平同志还多次讲: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并自问自答地详尽阐述这一问题。到了1988年,他认为才解决了什么叫社会主义问题。可见,什么叫社会主义问题解决的时间是在1985年到1988年,核心是发展生产力。
1986年9月以后,邓小平同志曾三次讲到公有制问题,其中有两次是在讲了发展生产力之后讲的。(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5页、372页)特别是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这一次,他讲到深圳公有制是主体时,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还是把发展生产力放在“应该主要看”的首要位置上。1987年4月16日,邓小平同志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起草委员会委员时讲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16页)联系上下文内容看,邓小平同志在此强调的是公有制为基础的共同富裕能使人民生活普遍达到小康,而不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最集中的回答。在此,他既讲了发展生产力,又讲了解放生产力,既讲了共同富裕,又讲了消灭剥削,并且把共同富裕加上“最终达到”四个字,核心内容还是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
从“公有制与按劳分配”到“公有制为主体与共同富裕”,再从“公有制为主体与共同富裕”到“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这两大变化,是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的集中体现。“发展生产与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的最终成果,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更全面、更科学、更准确的回答。只有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去考察邓小平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变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樊篱。
全面、科学、准确的回答,全新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标准
以往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着眼点仅是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制度,它只能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具体到经济制度,又只能包括生产关系。所以,长期以来,我们把生产资料公有、按劳分配、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最主要的东西,也导致了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水平的盲目激进的超前变革。邓小平同志晚年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时冲出了“制度”的局限,他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指的是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作为社会,它首先是生产力状况,其次才是生产关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它必须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达到一定高度,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因此说,邓小平晚年关于社会主义的回答是更全面的回答。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社会主义能够解放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理,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早就指出:“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出现以来,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常常作为未来的理想隐隐约约地浮现在个别人物和整个派别的头脑中。但是,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正如其他一切社会进步一样,这种占有之所以能够实现,并不是由于人们认识到阶级的存在同正义、平等等相矛盾,也不是仅仅由于人们希望废除阶级,而是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新的经济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6月版,第3卷第755~756页)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考虑生产力水平,不注重它能否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只从正义、平等等美好向往的理念思维中寻求社会主义、评判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在理论上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在实践上只能导致空想的社会主义、贫穷的假社会主义。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极其沉痛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同志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把生产力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主义够格不够格的根本尺度,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更深刻的认识、更科学的回答。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它决定了事物的其它任何方面。社会主义也不例外,一切特征、原则、方式、手段等等都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才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毫无疑问,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相对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讲,只能是手段、是方式,它只有有利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是社会主义的。同样,消费资料的分配方式相对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来讲,也只能是手段、是方式,要由本质来决定。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并以此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根本上纠正了我党长期以来注重社会主义的外在形式而忽略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错误,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最准确的认识与回答。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公有制、按劳分配、计划经济。这个模式的长期存在,又演化成人们衡量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标准。计划经济这条标准经过邓小平同志十几年的努力,终于被冲破了。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谈话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确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后,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标准之一的思想束缚。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或者说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要分配方式,在什么范围内,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社会主义的标准,仍然是人们深入思考而又谨慎回答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邓小平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全面的、科学的、准确的回答,实际上提出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的标准,即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有两条:第一条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社会,必须是消灭了贫穷,达到一定生产力水平的社会。第二条是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概括地讲就是: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这两条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的结果。
在邓小平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中,首先,这两条标准是统一的,缺一不是真的搞了社会主义。只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不消灭剥削,不消除两极分化,没有共同富裕的目标取向,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样,消灭了剥削、消除了两极分化,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不到一定水平,也不是社会主义。其次,这两条标准是有位次区别的,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较之剥削的消灭、两极分化的消除、共同富裕的实现是更基础、更首要的。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达不到一定水平,即便暂时消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也只能是贫穷的假社会主义。而有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只要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取向,即使有少量和局部的剥削现象存在和一定程度的贫富悬殊,也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最终会使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够格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他留给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指导思想。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首要问题就是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经过十几年实践总结和理论思索,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全面、科学、准确的回答,改变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认识,提出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的标准。认真学习领会邓小平同志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接受邓小平同志晚年提出的“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的新的标准,我们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就会有一个新的解放。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才能够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才能够摆脱空泛无谓地讨论姓“社”姓“资”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真正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改革推向深入,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标签:按劳分配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邓小平文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