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情境切入法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境论文,课教学论文,社会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在新课程改革中开设的综合课程。由于它属于考查科目,在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不大,在很多人的眼里就成为一门“副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不大,课堂氛围死气沉沉。
要改变上述状况,情境切入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如能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承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引入情境,切入课堂教学,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推荐以下六种情境切入法。
一、引入“定场诗”,营造好氛围——诗词切入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至今。传统诗词讲究意境,意境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浓缩的情境。笔者以为,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若能巧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一定可以营造出活泼欢快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案例1:
在八上历史“盛唐气象”一课教学中,笔者巧用了大诗人杜甫的《忆昔》配乐诗。首先,播放《忆昔》配乐诗,让学生跟着齐声朗读:“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师问:杜甫创作这首诗时正处我国唐朝哪个皇帝的时期?它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学生:唐玄宗时期。
师问:当时那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仅仅是唐玄宗一人的功劳吗?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当时那种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太宗有关,还与武则天、先进农具的出现等有关。至此,笔者就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的学习主题——“盛唐气象”。
由于八上历史“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中展示的宋元时期世俗生活与学生生活现实具有很长的时空距离,为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笔者对教学作如下设计。
教学案例2:
先播放王安石的《元日》(北宋)配乐诗,让学生齐朗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师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元日”的意思吗?
学生:“元日”就是新年。
师讲: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描写了北宋新年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反映北宋过年习俗的词句,时至今日,你们家乡的习俗还保留着哪些?并说说你们过年还有什么新内容?
学生兴趣盎然地回答:爆竹……
师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情趣无限的世俗生活”。
这两节课都以巧用古诗配乐的形式切入,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新鲜感,既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求知的欲望,还充分地进行分析、探究和交流,使原本枯燥的教材内容变得更有“史味”和“生活味”,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二、形象胜抽象,直观有魅力——图片切入法
图片切入法又叫读图、审图切入法。图文并茂是历史与社会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如果我们能从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细节入手,抓住文章的时代背景,合理地加以运用,就能准确地切入正题,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案例3:
八上历史“百家争鸣”一课中附了5张人物插图,教学前笔者上网搜索了“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孙子”等历史人物的相关图片,做成课件,教学中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他们是什么时期的思想家?当时出现了怎样的一种局面?
学生兴致勃勃,准确说出当时正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师问:那么,这些思想家有哪些主张呢?他们又形成了哪些不同的学派?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出示图像和表格,让学生以四人小组方式完成探究学习)
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
这堂课使笔者尝到了用图片切入法教学历史的甜头。每当图片一展示,学生的历史感就油然而生,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歌声引发共鸣,共鸣促成融入——歌曲切入法
黑格尔曾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笔者深以为是。我们如果能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与教材的主题或情节相贴切的学生熟悉的歌曲,一定能扮靓教学语言。
教学案例4:
在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改革开放的年代”一课的导语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了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笔者跟唱了前两句歌词,然后提问:(1)歌词中的“一位老人”指的是谁?“一个圈”又指我国哪一个城市?(学生回答略)笔者穿针引线,又问:(2)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这个变化,与我国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引导学生直奔学习主题——“改革开放的年代”。
可见,悦耳动听的歌曲能引发学生与课堂内容的共鸣,成为切入新课的先导,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观看“影片”,解决问题——影片切入法
影片切入法最大的特点在于直观。利用多种媒体,借助于影像,通过声、像、图、文,影片切入法能有效地呈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情境,获得比言语描述更为清晰明了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力。影片切入法一般适用于较难用语言描述的教学内容。
教学案例5:
在进行七上社会“垂直的牧场”的导课教学时,笔者根据本校学生从小生活在大都市,对高山草原的自然环境以及那里人们的生产、生活场景比较陌生的生活实际,播放了一段有关哈萨克“牧民转场”的视频,引导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主题。通过影片欣赏,学生感受深切,当笔者抛出“牧民们为什么要赶着一群群牛羊下山到达冬季牧场,而来年五月又浩浩荡荡地返回山上去放牧呢?”这一问题时,立即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垂直牧场”的兴趣,顺利地解决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掌握“四季放牧”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转场”的文化景观,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影片切入法生动、直观,富有教学感染力,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增大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但操作时要注意其多样性,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变通,进行重放、慢放、快放或静止画面等处理;过程也可多种多样,如先讲后放、边放边讲、先放后讲或只放不讲等等。
五、引入时代话题,接触新鲜事物——时政热点切入法
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让时政热点真正走进历史与社会教学,这既是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要求之一,又是提升其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感到引入学生喜闻乐见又贴近教材内容的时政新鲜事,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大有好处。
教学案例6:
在七下社会“奥林匹克精神”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入了学生喜欢而熟悉的时政热点话题——“北京奥运会”。上课伊始,先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让学生怀着愉快的心情投入课堂学习。
师问:这段视频具体反映的是什么话题?
学生: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
师问:奥运会几年举办一次?“奥运之父”又是谁?
学生:四年一次,“奥运之父”是顾拜旦。
师问:你们想了解奥运的历史吗?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吗?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学习、感悟“奥林匹克精神”这篇新课。
笔者在这堂课中发现,学生尤其喜欢奥运名将,国内的有跳水明星郭晶晶、乒乓球冠军张怡宁、篮球名将姚明等人,国外的有美国“飞鱼”菲尔普斯、牙买加“飞腿”博尔特……欣赏这些著名运动员顽强的拼搏精神,从而能更好地理解“奥林匹克精神”内涵这一重点知识。教学实践使笔者意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多关心国际、国内新闻,关注时政热点和生活热点,日积月累,才能拥有广博的知识,赢得学生的喜欢。
六、边“玩”边学,寓教于“玩”——课堂活动切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就像一块思维的“吸铁石”,能牢牢地吸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思维变得活跃,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游戏”动画是初中生比较感兴趣的一种娱乐方式,若能抓住学生这一“兴趣点”来切入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曾尝试利用Flash游戏地理动画课件创设与课堂内容相应的情境氛围,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案例7:
在七上社会“行政区划”中,教材只提供了一幅地图、一张表,内容显得单调。于是,笔者想到利用拼图游戏辅助Flash动画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中,笔者先播放了“七大洲四大洋”的拼图游戏,把一张静态的地图动态化,学生的积极性顿时高涨,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拼图。然后,笔者又展示了Flash“行政区划”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中国地图“34个省级行政区”空间地理位置的拼图游戏。学生兴致勃勃,迫不及待地进入新课学习……
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按逆时针方向拼,依次沿国界与邻国邻海接壤相望的21个省(区)名称,并熟记轮廓图形。学生在学会方法后,对部分省级行政单位的轮廓,照图记忆5分钟,如东北三省黑吉辽(黑龙江像黑天鹅,大拇指朝上辽宁省);老鹰飞翔的内蒙古……就这样,学生兴奋地展开联想,愉悦地竞相尝试,枯燥的地名变“活”了,呆板的内容变得趣味盎然,学生获得了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整堂课充满了活力。
情境切入法使笔者尝到了的甜头。去年,笔者接手的七年级(7)班,正是运用了多媒体情境切入法,一学期后,该班学生喜欢上了历史与社会课,该班学生期末测评总体成绩由原先年级倒数第一上升到年级第二。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例如,如何找准情境切入点?如何给多媒体课件正确定位?如何加强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等等。但笔者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实践、及时总结,情境切入法一定能提升其价值,为达成教学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