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学校总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_凯恩斯论文

不同学派总供给模型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模型论文,总供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总供给模型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这里的总供给就是总产量。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总产量的多少往往取决于生产这些产量的各个要素的多少。就一般而言,技术状态、资本等要素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动,所以在进行短期分析时,西方学者常假寂定它们是既定的外生变量,这样,总产量就只取决于劳动量,亦即就业量了,用函数形式表示为Y=f(N),其中Y代表产量,N代表就业量。 而就业量又取决于实际工资水平,实际工资水平与货币工资水平和价格又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总供给模型所要研究的实际上就是总产量与就业量、工资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总供给模型中,工资行为的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西方各派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假设,因而得出了不同的总供给模型。对这些不同的总供给模型的介绍与比较分析,这对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进而科学地制定经济政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不同学派的总供给模型简介

1.新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模型

新古典学派是指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以后、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前的经济学派,其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完善性与自由放任。它的总供给模型也体现了这一特色。

新古典学派总供给模型的基础是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即工资可以适应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而迅速变动。当劳动市场上供大于求时,工资会迅速下降;当劳动市场上供小于求时,工资又会迅速上升。通过工资的这种迅速而及时的变动,经济中就总处于充分就业的状态。以此为出发点,新古典学派得出结论,无论价格怎样变化,劳动市场上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不存在失业现象,因而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产量也就不会发生变化,在图形上显示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产量水平为充分就业时的一条垂线。现以图1来说明这一结论的推导过程。

图1 新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在图1中,横轴右端Y表示产量,左端w/p表示实际工资;纵轴上方P表示价格,下方N表示就业量。从图中第Ⅱ象限的W曲线可以看到, 货币工资是自由变动的。当价格为P[,0]时,货币工资为W[,0],相应地实际工资为W[,0]/P[,0],在第Ⅲ象限的劳动市场上,均衡就业量N[,0]就是充分就业量,通过第Ⅳ象限的生产函数,充分就业量的产量就是Y[,0]。由于产量Y[,0]对应于价格水平P[,0], 则在第Ⅰ象限内可得到点E[,0](Y[,0],P[,0])。当价格由P[,0]降到P[,1]时, 若货币工资不变,仍为W[,0],则实际工资会上升到W[,0]/P[,1],在劳动市场上, 劳动供给会增加,而劳动需求则会减少,出现劳动超额供给。按照假设:当存在供大于求时,有伸缩性的货币工资就会下降,从W[,0]下降到W[,1],此时实际工资为W[,1]/P[,1],与W[,0]/P[,0]相同,劳动市场又恢复均衡,此时的就业量仍为N[,0],产量仍为Y[,0],但产量Y[,0]是相对于价格P[,1]而言的,这样在第Ⅰ象限又得到点E[,1](Y[,0], P[,1])。依此类推,无论价格怎样变化, 由于存在工资有完全伸缩性的假说,其充分就业量均为N[,0],总产量均为Y[,0],描绘E[,0]、 E[,1]等所有点的轨迹,就得一条位于Y[,0]上的垂线AS,即新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在这个模型中有这样几个观点值得注意:(1 )模型强调的是就业量决定产量,而不是相反;(2 )所决定的产量水平一定是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这种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因而总供给永远不变;(3)价格变动只会影响名义工资,而对实际工资没有影响, 因为价格变动的幅度与名义工资变动幅度是同比例的;(4 )模型排除了失业存在的可能性,他们采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来解释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人人就业的状况。

2.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

凯恩斯学派是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为迎合垄断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核心是否认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是二战结束以后的西方正统经济学。它的总供给模型是以工资下限假说为基点的,其基本内容是:在短期内,货币工资具有完全的向下刚性,即工资有一个最低限度,无论劳动供求如何变动,工资不会低于这一水平,如果低于这一水平,工人宁愿失业,但与此同时,它又具有完全的向上伸缩性,即在最低限度以上,工资可以随劳动供求的变动而变动。由于劳动者有货币幻觉,所以凯恩斯学派把劳动供给量作为名义工资的函数。根据工资下限假说劳动供给曲线分为两部分;其一,当劳动的供给小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劳动供给只与工资下限有关,而与价格无关,在图上表现为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其二,当劳动的供给大于充分就业水平时,劳动供给既取决于名义工资,也取决于价格水平,随名义工资的上升,劳动供给量会增加,在图上显示为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详见图2(a)〕。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需求曲线N[d]与劳动供给曲线N[s][,0]相交的A点为非充分就业状态,说明有失业存在; 劳动需求曲线N[d]与劳动供给曲线N[s][,1]相交的B点为充分就业状态,AB两点所对应的N[,0]N[,1]为失业量,由于名义工资的向下刚性,这种失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要想消除失业,凯恩斯学派主张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提高价格水平,实现充分就业。图2(a)通过图2( b)与2(c)的转换就可以得到图2(d),即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AS。 从图中可看出,AS曲线分为两段,B点以下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 这表明:在存在名义工资下限W[,0]时,随价格上升,实际工资减少, 就业量与产量增加,价格与供给同方向变动;B点以上为一条垂线, 它表明已实现充分就业,无论价格如何上升,总供给保持不变。

图2 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实际上包含这样几个要点:(1 )由于存在工资下限,劳动市场上并非总是充分就业,失业的存在是必然的。要想消除失业,应采取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2 )沿袭了新古典学派的就业量决定产量的观点。(3 )总供给在充分就业点以下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在充分就业点以上仍保持不变。

3.现代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

现代凯恩斯学派是在70年代“滞胀”的历史背景下,于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它的总供给模型是以工资粘性假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基本内容是:当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动时,工资也要发生变动,但工资的这种变动不是迅速的,而是缓慢的,劳动市场上供求的变动与工资的变动之间存在着时滞。这一假说把时间因素引入模型中,从而建立起动态分析结构。那么,现代凯恩斯学派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总供给模型的呢?

首先从菲利浦斯曲线所表示的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的交替关系开始分析工资与就业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推导,得出结论:

N[,t]-

W[,t] =w[,t-1]〔1-ε(──────)〕中:W[,t] 代表现工

资水平;N[,t]代表本期就业量;W[,t-1]代表上期工资水平;代表充分就业水平;ε代表货币工资增长变动对失业率变动的反应大小程度。上式表明:现期货币工资水平取决于上期货币工资水平以及根据就业状况所进行的调整。具体而言,在充分就业即N[,t]=时,W[,t]=W[,t-1],即现期货币工资等于上期货币工资; 当就业水平大于充分就业即N[,t]>时,W[,t]>W[,t-1], 说明现期货币工资水平会提高;当就业水平小于充分就业即N[,t]<时,W[,t]<W[ ,t-1],表明现期货币工资水平会下降。图3(a)所表示的就是这种情形。

图3 现代凯恩斯学派的工资——就业曲线及其变动

WN线的形状取决于ε值的大小。图3(b)表明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工资——就业关系的变动情况,说明工资根据就业变动而作出的调整是动态的。

其次,根据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基本不变而不是递减的假设,建立起总生产函数y=a·N式中a是投入系数——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其图形如图4,它不同于前两个模型中向外凸出的总生产函数曲线, 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斜率为a,表明就业量与产量按a的比例同方向变动。

图4 现代凯恩斯学派总生产函数曲线

第三,根据上述两个结论,建立起工资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即:W[,t]=W[,t-1]〔1+ε(y[,t]/y-1)〕该式表明:(1)工资与产量是同方向变动的。(2 )工资变动与产量变动之间有一种动态调整关系,即本期产量的变动会影响下期的工资水平。如果本期产量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则下期的工资——产量线不变;如果本期产量高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则下期工资——产量线将向上移动,否则将向下移动。这种情形可用图5来表示。

图5 现代凯恩斯学派的工资——产量曲线及其变动

最后,在指出价格水平取决于工资水平后得出反映产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总供给曲线,它由总供给函数P[,t]=P[,t-1]〔1+ε(y[,t]/y-1)〕画出。见下图6。

图6 现代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及其动态调整

图中的AS为总供给曲线。它表明:(1 )价格与产量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2)如果本期产量水平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 则下期的总供给曲线仍为AS[,0];如果本期产量水平大于充分就业时的产量水平,则下期的总供给曲线则会从AS[,0]向上移动到AS[,1],否则将向下移动到AS[,2]。可见,本期产量的变动所影响的是下期的价格水平。由于工资与价格是同比例变动的,所以AS曲线实际上与工资——产量线wy(见图5)相同。

4.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模型

理性预期学派是70年代以后才在美国形成的宏观经济学流派,其总供给模型以理性预期假说为出发点的。所谓理性预期是指各经济主体在充分掌握可能获得的有用信息情况下,按理性原则处理它们所形成的预期。如果人们的预期合乎理性,则其行为结果必然与预期的相一致,否则,两者将发生偏离。在分析总供给模型时,他们同意劳动的供求取决于实际工资的观点,但同时又增加了一个预期变量,他们认为,如果决定实际工资中的劳动者的预期价格与厂商的实际价格相同,则产量就会实现充分就业的水平;如果决定实际工资中的劳动者的预期价格与厂商的实际价格不同,则实际产量就会与充分就业的产量相背离。卢卡斯的总供给方程所要说明的正是这点:y[,t]=+β(P[,t]-[,t-1]P[e][,t])在上式中,y[,t]为现期产量,y为充分就业时的产量,P[,t]为实际价格,[,t-1]P[e][,t]为劳动者在t-1期时对t 期价格预期的对数, β是产量y[,t]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可视为一个既定的外生变量。我们亦可用图7来推导理性预期学派总供给曲线的得出。图7(a )是劳动市场均衡图,它反映当预期价格不变时,实际价格变动引起劳动需求的变动以及劳动市场均衡的不同情况。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预期价格只有一个,所以劳动供给曲线只有一条N[s];由于实际价格有多个P[,0]、P[,1]和P[,2],所以劳动需求曲线也有多条N[d][,0]、 N[d][,1]和N[d][,2]。当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时,如E[,0]点,则N[,0] 即为充分就业量,此图经过(b)、(c)的转换,即可得出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曲线图(d)。在(d)图中有两条总供给曲线,其一是AS [E],这是合乎理性预期的,即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永远一致时的总供给曲线,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从长期看应是这样。其二是AS[,0][E], 这是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存在各种不一致时的总供给曲线,或称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值得注意的是,图(d )中的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是以一种预期价格为前提的,如果有不同的预期价格,则可有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图7 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二 不同学派的总供给模型的比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这几个学派的总供给模型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区别主要表现在:(1 )模型产生的年代与历史背景不同。(2)模型的基础不同, 四个模型分别以工资有完全的伸缩性、工资下限、工资粘性及理性预期假说为基础。(3 )模型得出的结论不同。新古典模型认为无论价格怎么变化,劳动市场上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因而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供给也不会变化,在图形上表现为一条位于充分就业水平上的垂线;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劳动市场上并不总是充分就业,有时会出现失业现象,所以由就业量决定的总供给有时也会变化,即在充分就业点以下会随价格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图形上表现为“丿”型的曲线;现代凯恩斯学派的结论是:劳动市场上不但存在供求不平衡,而且这种不平衡还会影响到下一期的工资水平;而总供给与工资之间又存在着同方向的变动关系,且本期的产量变动所要影响的是下期的工资水平;由于工资与价格同比例变动,所以总供给曲线与工资产量线相同,且有动态调整关系,在图形上表现为从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理性预期学派把预期因素加入模型中,并且认为只有当劳动者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相等时,劳动市场上才实现充分就业,否则则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当人们的预期合乎理性时,其总供给曲线与新古典相同,否则则为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

(4)模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 前两者采用的是静态的研究方法,后两者则加进了时间因素,把动态的研究方法引入模型之中,现代凯恩斯学派表现得尤其明显。

除了上述的区别之外,这几个模型之间又存在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基本上可以说后一个模型均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和完善了前一个模型。新古典模型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从假设到结论均与经济现实不符:首先由于工会的卖方垄断和厂商的买方垄断的存在,劳动市场上的工资并非完全具有伸缩性;其次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失业是经常存在的;第三货币量与价格水平并不是同比例变化的,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也不是同比例变化的,货币量与价格水平的变化要影响实际工资和就业量,也要影响产量。由于新古典总供给模型存在这些缺陷,凯恩斯学派提出了一个新的总供给模型,这一模型不但承认失业的存在,而且解释了失业存在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需求管理政策用以消除失业,这些比起新古典模型来说是一个进步。但它仍不是十全十美的,亦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所谓的工资刚性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等等,故此又出现了现代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它在两个方面修改和发展了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其一,用工资粘性假说代替工资下限假说,假说与现实更为贴近;其二,不仅分析了产量、就业量、价格、工资之间的关系,而且分析了这些关系的动态调整过程。至于理性预期学派则在原有的传统的总供给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预期变量,使其更为完善。可见,这些模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二,这几个模型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新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模型与理性预期学派的总供给模型虽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有一点却相同,即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经营、自由竞争、用市场经济的自发力来调节经济,这实际上就是否定政府行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凯恩斯学派与现代凯恩斯学派的总供给模型则与此相反,他们过分强调国家干预,否认自由竞争。实际上,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都是不可缺少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若单独采用一种方式,则要么出现“市场失灵”,要么出现“政府失灵”,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标签:;  ;  ;  ;  ;  ;  ;  ;  ;  

不同学校总供给模式的比较分析_凯恩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