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_自我效能感论文

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_自我效能感论文

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能论文,抑郁论文,自我论文,儿童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儿童期抑郁,由于它的普遍性及功能上的损伤性,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问题。此外,儿童期抑郁也不会随着儿童的成长而逐渐消失。如果造成抑郁的因子没有消失,那么抑郁将会反复发生。因而,早期的易于抑郁预示着成年期抑郁发生的频率及其严重性(Petersen et al.,1993)。抑郁率由于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更易抑郁。然而,性别上的差异到青春期后期才会出现(culbertson,1997;Nolen-Hoekseme & Girgns,1994)。抑郁的敏感性在性别上的差异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性别角色社会化,女性生活中有更多的压力,自我系统的消极倾向,更爱沉思而不是运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神经生物机制失调及社会结构障碍(Hammen,1990;Nolen-Hoeksema,1991;Petersen et al.,1993;Rehm,1988)。

一、几个抑郁换型

尽管不同的抑郁理论各自所设定的决定因素有所不同,但一般都把素质与压力互动模型作为指导性理论。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外部压力作为冒险因子对产生抑郁的个体素质起作用。由此理论可知,素质或心理倾向,主要是认知的、体质的或这些不同类型敏感物的混合体。素质压力互动模型经常和流行病学的冒险——缓和模型相结合。保护性因素也就是能缓冲由压力而引起的厌恶性情感的条件。

社会认知理论把抑郁的代理模型定为,在适应环境压力对个人脆弱感影响时,个人起了前摄作用,而不仅仅是经历和忍受。在代理模型中,是起前摄作用的可能因子,而不是起保护作用的因子,使个体能积极成功地适应环境。保护性因素使个体从严峻的现实中逃脱出来,或者是减弱它们的影响。而可能因子和个人资源结合起来,通过培养个体能力和设定成功的生活行动方针来选择和构建个体周围环境。在个人水平上,人们有能力缓冲压力,而不仅仅靠能力和个人效能的信念来缓冲。

二、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

在人们的活动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相信自己能控制自身的功能,并且能控制影响他生活的事件(Bandura,1997)。知觉的自我效能感指相信自己有能力达到预定的成绩。个人的效能感是人们活动的基础。只有人们相信自己通过行动可达到预想,他们才有诱因去行动或在面对困难时能坚持下去,当前,青年们面临着生理的、教育的、社会角色的过渡。面临着青春期的挑战,他们要取得成功,绝对依赖于青年们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那些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被一种无能感包围,因而他们就把自身的脆弱转化为压力及对环境的适应不良。并且在这个转型期中,他们发现自己正忍受着生理的、心理的变化(Allen,Lead beater & Aber,1990;Bandura,1997)。

不同领域的资料显示出,效能感通过四个主要过程制约人们的机能和情感健康(Bandura,1997):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目前,许多方面的研究集中于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对情感方面机能的影响,并且验证了知觉的自我效能感的不同方面确实对儿童易抑郁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个体在面对他们所认为的会引起徒劳感和丧气感的事件时,低效能感是通过三种不同方式控制这些事件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未完成的志向。人们从自己所做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他们设定的成绩标准(Bandura,1991)。当个人的标准远远高于自我知觉的效能感所能达到的成绩时,抑郁就产生了(Kanfer & Zeiss,1983),那种无法完成标准的无效能感会产生自我无价值感。知觉的自我效能感预示了失败的经验对认知活动(表现为学业追求)具有方向性的影响(Bandura,1991)。当人们相信自己能完成有一定难度的学业标准时,他们就会产生高的动机水平和低的抑郁情绪来继续努力,达到标准。相反地,当人们认为自己不能达到有一定难度的学业标准,但他们又把达到标准作为满意感和自我价值的尺度,失败则挫伤了动机,并随之产生抑郁情绪。

第二种引起抑郁的方式是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满意感的社会关系的低效能感和人们忍受长期压力的低效能感。安全的社会效能感能培养积极的社会关系。而知觉的自我无能感会形成社会性的自我意识障碍行为(Bandura,1996)。社会支持能减弱由压力、抑郁及生理疾病引起的脆弱感,但是社会支持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等待着为人们抗拒压力的实体。人们不得不通过参加社会活动寻找、创立和保持支持性的社会关系。这需要个体要具有强烈的社会效能感。Holahans(Holahan &Holahan)认为,低的社会效能感直接地或通过减少发展社会支持而产生抑郁的。此外,有证据显示,支持性社会关系降低脆弱感的程度只能达到个体所提升的知觉的应对效能的程度(Cntrona & Troutmen,1986;Olioff & Aboud,1991)。个体深负角色要求和个人压力的重荷时,若具有强烈的应对效能,那么将会伴随着较少的抑郁反应。

另一种产生抑郁的方式是通过控制抑郁想法。所有的人在面对反对、损失、失败和攻击时,都时不时地经历着失望,但失望情绪要延续多长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大多数人都能迅速回击,但也有很多人深深地陷入了持久的抑郁中去。Nolen-Hoeksema(1990,1991)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个体反复地思索令人厌恶的消极情绪,造成了抑郁过程的严重性和忍耐性。个体经常性地思索令人沮丧的生活事件和失望状态,则放大和延长了抑郁反应,而当个体全神贯注地投入提升个人生活的活动中时,抑郁也就终止了。通过认知重建来增强控制沮丧思想过程的效能感的研究表明:当个体对自己能否控制反复思索过程,表现出低的效能感,则促成了抑郁过程的发生,并影响了持续的时间和发生的频次(Kavanagh & Wilson,1989)。反复思索过程是把抑郁过程转化为更具损伤性的抑郁障碍的途径(Compas,Ey,& Grant,1993)。

三、结语

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对抑郁影响的实验研究,其被试基本上都是成人。很少有研究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及通过哪些方式产生影响的。McFarlane,Bellissimo和Norman(1995)证实了知觉的社会效能感对于成人的抑郁起了重要作用。在前面已提到,抑郁可以由不同来源的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引起,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分析。个人的无能感不仅直接地,也经常通过影响社会社知理论产生的多维模型(themultifaceted model posited by social congnitive theory)的其它方向产生抑郁(Bandura,1986,1997)。目前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在社会认知网络中知觉的自我效能感如何对儿童抑郁产生影响的。

现在已知道,知觉的效能感的两种验证性因子在抑郁中所起的作用。这两个因子是:知觉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自我效能感。两者对于儿童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指个体对于完成学业要求知觉的能力,由儿童对于完成学业活动的效能感,掌握不同学科的效能感,完成个人、父母、教师的学业期望的效能感等构成。儿童的社会效能包括发展和保持社会关系的知觉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知觉的能力及处理社会冲突事件的知觉的能力。

知觉的学业效能直接地或通过对亲社会行为、问题行为及学业成绩的作用而影响抑郁的。那些坚信自己的学业效能的儿童,在面对抑郁时,表现出较少的脆弱感,因为他有较少的学业压力和较少定超过自己能力的学业目标。此外,那些具有高学业效能感的学生,认为失败、挫折、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因而他们会更加努力,而不是失望和沮丧(Bandura,1997;Zimmerman,1995)。知觉的学业效能感不仅仅参予到学业追求里,并且也参予了亲社会行为。实际上,学生的安全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了其学业成绩和亲社会行为,降低了问题行为的发生。

在面对抑郁时,强列的社会效能感可以直接地或通过形成支持性的亲社会关系及减少问题行为发生,而降低脆弱感。儿童通过友好的、共享的、合作的亲社会倾向,能和其它同伴打成一团,并且这样的儿童喜欢社会的及学业的追求(Ladd & Price,1987;Ladd,Price,& Hart,1988)。促进发展支持性关系的安全的效能感及提升学业成绩的效能感,不仅能减少产生失望的想法,并且一旦这些想法出现,更易于消除它们(Bandura,1991)。

标签:;  ;  ;  

自我效能感对儿童抑郁的影响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