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关怀的两个维度及其统一性_工具理性论文

价值关怀的两个维度及其统一性_工具理性论文

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及其统一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个论文,价值论文,统一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20(2004)03-0019-07

价值关怀体现的是人对于自身价值实践活动的理性反思与批判。人无论是作为生命个 体还是作为类存在,价值关怀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现实的、感性的、历史的实践活动 主体的人,只有在科学的反思与批判的理性精神指引下,才能获得创造历史的现实条件 和现实力量,从而凭借这种现实条件和现实力量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世界,把发展自己的 理想变成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

一、终极关怀:面向人的存在的向度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以“意义”为生存本体的高级动物。人在世界上的生存、 活动、创造,都必须以对自己的存在意义的真实把握为前提,从而在此基础上寻找到一 条实现自身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这种对人在现实和历史中的价值意义的追寻, 是一种指向人类自身存在的终极价值关怀,是一种探求人类发展终极性理由的价值关怀 。

所谓终极关怀,简要地说,就是对人的终极目的、终极目标和终极理想的理性关注, 或者说是对人的本质存在的关注。“终极”的哲学意义,其一,是指人生最为根本和最 为重要的某种价值或某种目的;其二,是指世界和事物存在的时间一维性的最终状态; 其三,是世界和事物共时态的空间存在状态的最深刻的惟一的“本质”。关怀“终极” ,则体现的是超越现实生活世界,又从人生的远景上(终极意义上)给现实的生活世界以 观照,给人的一切生命活动以价值、意义和目标归宿。因此,终极关怀并不意味着对时 间和空间上的最终极限的关怀,也不等于对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的关怀,它更多的是 指对人的存在意义和人生最重要的价值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超越。

终极关怀的本质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终极性关怀,是对人的本质的追求、创造和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具有类本质。人作为一种类存在物,一方面表 现为人是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又是社会存在物。与此相适应,人既具有自然 生命本质,也具有历史生命本质。因而,人不仅具有自在生命价值,而且具有自为生命 价值。人的双重生命存在、双重生命本质和双重生命价值,对于人而言,都是不可缺少 的。一方面,作为自然存在物,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是人的物质需要,因此,人类的最 基本的关怀也应是物质关怀。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存在物,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尚未完成 的历史性存在,人的本质有一个自我历史生成过程,人的价值也有一个自我不断创造过 程。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本质和价值,既不是来自于自然界,也不是所谓神赋予的, 它要靠人自身的实践活动去追求、去选择、去创造、去实现。因而,实践是人类与其他 动物相区别的真正分界线。也正因为如此,对人而言,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根本、更 需要和更值得追求。由此决定了人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本质上不是为了生存、享受 和占有,而是为了使自己越来越脱离动物,越来越成为真正的人。

终极关怀的展现过程是与对终极存在的探寻和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相联系的。从古希腊 哲学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探寻终极存在,寻求世界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把握世界的统一 性,进而探求对世界的合理性的终极解释,并通过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关怀,寻求 作为意义统一性的终极价值,始终是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取向和思考模式。终极关怀之所 以必然地与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相联系,一方面是因为,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探寻 ,植根于对人类自身价值的终极性关怀。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确认,从思维方式的 深层结构来说,是以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的定位为前提和基础的。后者的变化决定了前者 的变化,因而后者所反映的人类实践和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构成前者的客观的 、深刻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终极存在和终极解释的探寻,其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为人 类确立某种终极目标,并诉诸人的理智,使人类关怀这种目标,并朝着这种目标不断追 求精神的更高境界。同时,只有在逻辑上把握到世界最深刻的根源和基础以及人与世界 的最内在的关系,才能奠定人类在世界中的安身立命之本,确定人在世界中的真正地位 和价值,从而才能给人类独特的生存活动确立根本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对终极关怀的追求是一个随着人类实践的历史发展及其所引起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的变 化而演变发展的理论探索过程。人类的理性活动是伴随着人类不同历史阶段与自然和社 会的关系内容的改变,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古代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矛盾比较突出 ,为了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能够维护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各种群体必须维护自身的 团结和统一。因此,古代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目标,本质上都是某种群体人格的形成、 发展与巩固。在中世纪,上帝被认作终极价值,对终极价值的渴求成了追求人性与神性 在彼岸世界中的统一。进入近代,随着人的理性和实践活动在掌握世界、征服自然、改 造社会中的作用日益显示出来,人的理性、精神逐渐被提升到本体的高度,与此相适应 ,近代哲学对终极价值的追求不再是从外在于人的实体、神的观念中寻找终极价值的根 基,而是从人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和实践改造、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客观本体性的 活动来体认人类生存乃至整个世界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现代社会不仅造成了人与自然之 间的新的矛盾,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两极分化的新的不平等,而且使现代人类自身陷入物 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严重分裂之中。与此相适应,现代价值哲学的终极关怀,则指向人 与自然的生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公平正义,人自身的精神升华、存在价值、生存意义 ,以及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价值哲学终极 关怀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映了随着人类生活及其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价值哲学 终极关怀目标也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化、不断升华。

可见,终极关怀是人类价值关怀的基本向度之一,人通过对自身在世界和历史中的价 值意义的追寻,从而设定人生中最高的价值目标和人生最后意义,然后把自己整个的人 生寄托在这个目标上,形成贯穿自己整个人生过程的一种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构成 人的价值观念中决定其他一切观念的核心价值观念,形成人的价值目标中制约其他一切 目标的最高价值目标,它是决定其他一切事物价值的绝对价值标准,也是衡量与评价一 切事物价值的最终评价尺度。

二、现实关怀:面向人的生活的向度

终极关怀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的终极性探求,它要求把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等人 的存在问题作为一切思考的出发点和最高宗旨;同时,人又是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 人,人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去思考、解决问题,其对自身价值的关怀必然地建立在现 实的、历史的、社会的关系基础之上。由此形成人的价值关怀的第二个向度——现实关 怀的向度。

所谓现实关怀,简要地说,就是人们对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关怀,是指处于一定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于自身价值活动方式合理性的现实关注。

首先,现实关怀是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关注。人“把自己 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不在于他们有思想,而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 资料”[1](P67)。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的基本 条件;从个人的现实生活来看,人的生命活动同样离不开生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 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 ,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 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1](P67-68)在这段话里,马克思恩格斯提 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基础,是 人类全部活动的逻辑起点。

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尽管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断发生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 高级的转变过程,但人通过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活动 ,促进人的社会存在的形成与发展的内核,却始终不曾有任何改变。任何时代、任何社 会历史结构下,都包含着自身特有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 生产活动的内容,而这种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内容,又是划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基 本标志。因此,对于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活动方式的关注,必然地指向对于 现实价值生活实践中的物质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活动内容 的揭示。

其次,现实关怀是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消费生活方式的关注。消费生活方 式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进行的日常的物质与文化消费活动的方式。人的消费 活动,也是一个基本的生活领域。“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 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P79)除了物质生活资料的消 费外,人们还要进行精神文化上的消费,如旅游、体育、歌舞、绘画、欣赏电影电视等 等。人在全部生活活动中,除了用来进行生产劳动、职业活动和必要的生理活动(如睡 眠等)外,其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用来进行物质的和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活动。 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归根到底是为了获取各种生活资料,以供人们消费、享 受。换句话说,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生产生活最终要落实到人的现实的、具体 的消费生活。因此,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活动方式的关注,必然最终要落实 到对人的现实的、具体的消费生活方式关注上。

再次,现实关怀是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的关注。交往是 人与人之间互为主客体且在非对抗性关系下进行活动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是包括社会 沟通、社会互动、社会知觉、社会交换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动态系统结构。交往所形成的 社会联系、社会关系不仅规定了人是活动的主体,而且规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主体,正是 人在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制约着主体的活动方式,决定着主体的社会性 质。在交往中,一方面形成主体资源、能力、性格、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个体主体 的个性;另一方面,通过交往,个体掌握和具备了特定的社会认同心理、社会语言工具 、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共通性联系,促使个体社会化,使个体自身具有了社会的性质。 这种共通性联系也使得诸个体主体在表达、接受、理解、解释、评价等认识活动中具备 可通约的、可相互检验的认识工具、思维样式、评价标准和检验尺度,从而保证了人类 认识和知识的普遍有效性。同时,对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的关注,也是对人的现实 社会实践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交往实践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本质上是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关系构成的。现实的、 历史的、社会的人通过广泛的交往实践活动:一是使得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得以真实的 建立;二是促进了社会成员的相互沟通和协调;三是保证了其他实践活动比较顺利地进 行;四是使社会关系协调,使社会矛盾缓和,从而实现社会稳定;五是通过交往形式的 不断更替,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历史不断发展。可见,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交往活动, 贯穿于人们全部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人只有通过交往,其社会关系才能得到实现。社 会关系的动态化就是交往,而交往的凝固化就是社会关系。从这一意义上讲,现实关怀 实际上就是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交往活动方式的具体揭示。离开与他人相互 联系和交往的生活方式是不存在的,任何脱离了具体的人的交往活动的所谓“关怀”, 都只能是一种抽象的关怀。

简言之,现实关怀的目标指向是现实的人的生活,是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的人的 活动方式的具体揭示。现实关怀是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直接尺度,是人开展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伦理活动、审美活动、科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行为范导。人的现实生活是 丰富多彩的,人的活动方式是纷繁复杂的,由此决定了人的现实关怀的内容和实现形式 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价值关怀的现实向度就是人不断地实现着对现实的、历史的、社会 的人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交往方式合理性追求的具体揭示过程。

三、价值关怀: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的统一

价值关怀包含着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两个向度。终极关怀体现的是对人的存在本质的 关注,而现实关怀则体现的是对人的具体存在方式的关注。在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中, 价值关怀的两个向度一方面存在着某种张力,另一方面又包含着内在的统一性。因此, 科学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在完整的意义上揭示出价值关怀的真实内涵,不仅 是价值理论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的必然要求。

1.价值关怀两个向度辩证统一的首要表现是,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是建立在理想尺度 与现实尺度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从价值关怀的内容来看,对人类终极价值和社会发展进步终极理想目标的追求,体现 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对人的现实价值生活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具体目标的追求,体现 了对人的现实关怀。也就是说,终极关怀建立在理想尺度之上,现实关怀建立在现实尺 度之上。因此,要揭示价值关怀两个向度的内在统一性,必须揭示理想尺度与现实尺度 的辩证统一关系。

理想作为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主要尺度,体现的是人在意识中对未来现实美好、圆满 的想像,是人在对象化的生命活动中形成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与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 理想尺度相比,现实则是指人们当下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和社会条件的总和,因而人 的现实尺度体现为人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现实的人的价值生活实践中获得现实利益的客观 要求。

按照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基本观点,理想尺度与现实尺度是哲学思辨与人生品味的 永恒课题,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法,包含着在人类价值实践基础之上的辩证统一 关系。

其一,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在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出发点上存在着辩证的统一 。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无论是从理想尺度的视角抑或现实 尺度的视角上看都是一致的。当我们依据现实的尺度对于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给予现实性 的关怀时,关怀的对象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当我们依据理想的尺度对于人的价值生 活实践给予终极性的关怀时,关怀的对象同样只能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实践的、现实 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作为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出发点的 现实的人,无论是个人、群体或人类,都是可以实证的一种特殊的存在物,一种肉体存 在和精神存在之统一的一个个的“我”或“我们”,不是人之外的什么东西,如上帝或 理念或自我意识等幻影。同时,作为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前提和出发点的现实的人,他 还是处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处于对自然的对象性改造关系、主体间关系和与自 身关系中的人。正是由于现实价值生活实践的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指向的都是现实的人 ,因而就为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在人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其二,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在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包含着辩证的统一。人是一 种超越性的动物,理想尺度正是源于人之存在于有限而又企盼无限的超越性本质。同时 ,人又是现实社会实践的主体,人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一切活动都始终呈现着依据自身 需要的尺度——现实尺度,不断追求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价值实现的过程。人所具 有的这种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双重本质,决定了人在价值生活实践过程中的尺度运用,必 然是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必然是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辩证统一的 过程。

其三,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在人的价值生活实践的目标指向上实现着辩证的统一。人 的价值生活实践的目标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统一的世界。在这一点上,无 论是人以理想为尺度抑或以现实为尺度,都存在着本质上的一致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 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的统一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无限的过程。如果说 ,理想尺度以超越的形态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统一的目标过程的话,那么, 现实尺度则以现实的形态在具体的、历史的人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实现着自由全面发 展和真善美的统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上看,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是 人类文化创造和社会实践的历史结果。人类(个体和集体)全面地拥有人的社会关系,意 味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同一致,表现为生产力的新格局;意味着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协同 一致,表现为生产关系、经济关系、法权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的新态势。显然 ,这些都是理想尺度和现实尺度在人的价值生活实践中的目标统一性关系的充分体现。

2.价值关怀两个向度辩证统一的另一表现是,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是建立在整体尺度 与个体尺度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人的存在首先是个体生命的存在,个体的存在是人类历史的基础。从人的个体存在的 角度出发,现实的、具体的人以自身的完善和发展为目的,说明了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 展进程中和人的价值生活实践中,个体尺度运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同时,人不仅是个 体存在物,更是类存在物。从人的类存在的角度出发,人的类存在本质决定了人的价值 生活实践不仅仅是以个体为尺度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人的活动,更是在人类精神即人类整 体尺度引导下追求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整体目的的活动。人的个体存在与类存在的矛盾 统一的本质,决定了建立在人的现实存在基础上的人的价值实践具有个体尺度与整体尺 度矛盾统一的基本特征。

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角度来看,人类历史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于,人实现自己目 的的历史过程始终是包含着“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矛盾统一过程。所谓历史的大尺 度,就是以人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反映历史的尺度;与此相对应 ,所谓历史的小尺度,则是以人的非根本利益、暂时利益、局部利益、个体利益为出发 点的规范人的历史活动的尺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步必须以实现人的非根本利益、暂 时利益、局部利益、个体利益等现实需要为出发点,人的需要的满足和发展要通过非根 本的、暂时的、局部的、个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没有非根本的、暂时的、局部的、个体 的需要的满足,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发展进步总是以某种 “代价”的形式而实现自身的“进步”的,即每一个具体阶段、每一个现实过程,都必 然要以一些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某种或某些牺牲为代价。没有这种或这些代价,社 会发展进步同样无法实现。

可见,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始终包含着个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辩证统一。片面地以 整体尺度反观人的全部历史实践活动,抑或片面地以个体尺度反观人的全部历史实践活 动,都无法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这种矛盾统一过程做出科学、全面的解读,而只有通 过对人实现自己目的的历史过程中整体尺度与个体尺度矛盾统一关系的揭示,才能够真 正地寻找到建立在人类整体尺度观照之下的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并且能够具体指 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的现实途径。

3.价值关怀两个向度的辩证统一还表现在,现实的人的价值实践是建立在目的尺度与 工具尺度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价值关怀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在人类的理性活动中,以目的和工具为尺度,构成了人 类理性活动的两大类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而人类的实践活动也正是在这两个尺 度辩证统一的引导下历史性地展开的。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人的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分别表示的是关于人的生存意义 、生存理想、终极价值的思想与关于人的谋生手段、谋生工具、科技知识的思想。作为 人类理性行为的两种基本形式,尽管分别有其不同的伦理、文化基础,但它们之间的关 系应该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统一的。这是因为:

其一,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合目的性思维与合规律性思 维的辩证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价值认识—实践活动所包含的主体尺 度和客体尺度,是作为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内在地统一于价值认识—实践活动之中的。 合目的性思维与合规律性思维分别表征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以主体为尺度和以客体为尺 度的思维形式和过程,因此,合目的性思维与合规律性思维从根本上来说是内在统一的 。在人的实践的主客体关系中,合规律性思维是合目的性思维的客观依据,人的目的能 否实现取决于这个目的在何种程度上符合规律,目的要在实践中通过不断校正误差来实 现;同时,合目的性原则又是统率人的实践活动的主导性原则。人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 实现预设目的的活动。目的构成实践的灵魂,是实践的出发点,也是实践的归宿。现实 的、具体的人的实践包含着合目的(行为动力)→合规律(行为手段)→合目的(行为结果) 的完整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合目的性思维体现了人类理性中以目的尺度为核心的价 值理性的内容,而合规律性思维则体现了人类理性中以工具(手段)尺度为核心的工具理 性的内容。合目的性思维与合规律性思维在人的实践中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价值理性 和工具理性的内在统一性。

其二,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人 的活动总是充满着目的性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同时,人又从对目的的追求和确定中发现 了适合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工具或手段的认定与运用强化并推动着目的的实现。目的与 手段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对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辩证统一关系的确证。价值理性体现的是 目的性原则,而工具理性体现的是工具(手段)性原则。人的实践是由目的通过手段向结 果的运行过程的客观结论,显示了人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亦即目的性原则和手段性原则 的辩证统一过程。但人类在发展自身时经常会出现目的与手段相背离的现象,一是为达 目的而不择手段,二是只注重手段的正确性,而忽视了目的的正当性。这是导致当代社 会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背离的理论根源,也是导致当代社会失范现象大量存在的思想背 景。可见,单纯地追求价值理性或工具理性都无法真正地体现人类的理性精神,人类实 践活动的一个基本内容是实践主体的目的与手段的整合,而引导人们科学地展开实践活 动的理性精神必然包含着目的与手段、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的本质。

其三,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终极利益和现实利益的辩证 关系。价值理性体现了人对于自身目的的终极性追求,而工具理性则体现了人对于自身 需要的现实性满足。如果从人类利益的主线索加以分析的话,价值理性对应的是人的终 极利益,而工具理性对应的是人的现实利益。前文已经谈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始终包含 着“大尺度”与“小尺度”的矛盾统一,说明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必然包含着既追求终极 利益又追求现实利益,以及在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中辩证整合二者关系的内容。如果将 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终极利益和现实利益绝对地割裂乃至对立起来,其必然结果,一 方面是导致价值理想主义的滋生,另一方面是导致价值功利主义的泛滥。在当代社会, 割裂乃至将终极利益和现实利益关系对立起来的典型例证便是价值功利主义的泛滥。19 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极端功利主义,片面追求效益原则和现实利益,导致科学技 术的工具理性膨胀,价值理性失落,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日益分离。其后果一方面造成 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人的外部世界危机的产生,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人的 主体性的丧失、精神的枯萎、人性的异化等人的危机的产生。可见,如果人的实践只是 片面地满足了暂时的、局部的现实需要,而损害了人类长远的、整体的终极利益,为了 财富的增长而损害了人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了物质需求的满足而损害了人自身 的精神的丰富和个性的发展,那么,这种实践就偏离了人的根本目的——对人的价值的 全面关怀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

通过上述关于价值关怀两个向度及其内在统一性本质的基本认识,我们不难察觉,价 值关怀不仅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是一个面向生活的问题,也是一 个面向存在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关乎人类个体命运的问题,也是一个关乎人类整体命运 的问题。因此,现实的、感性的人的实践活动不能没有价值关怀。同时,对价值关怀的 片面认识和理解,又是造成人类实践活动产生危机的理论根源。值得庆幸的是,当代人 类已经逐渐从个人主义泛滥和工具理性膨胀的误区中警醒过来,转而开始对终极关怀和 人文精神做出理性的思考。这是对价值关怀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确证,也反过来证明了 确立科学的价值关怀思想对于人的价值实践活动的意义。

收稿日期:2003-12-11

标签:;  ;  ;  ;  ;  ;  ;  ;  

价值关怀的两个维度及其统一性_工具理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